一、池塘水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后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922
颗粒名称: 一、池塘水井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3
页码: 156-158
摘要: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后溪村的水利设施,包括池塘、水井等,以及它们在农业灌溉和抗旱中的作用。文章还介绍了几个主要的池塘和水井的历史和规模,以及它们在当地农业发展中的贡献。这些水利设施在调节用水、保障农田灌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后溪村 水利 池塘水井

内容

20世纪70年代,后溪有大小池塘100余个、农用水井60多口,其中下磨头自然村就有池塘42个、农用水井2口。这些池塘、水井,雨天可贮藏降水,晴天可储蓄地表水,调节用水需求。农民常用戽桶、吊桶、水车等农具,提取储水灌溉农田。
  高陈山池塘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天大旱,农作物枯焦。居住在山麓的高、陈、沈姓先民,筹资合力在高陈山南坡下,耗时3年,挖掘一大一小池塘2个。大池塘呈长方形,长20米、宽8米、深4米,有效蓄水量600多立方;小池塘呈正方形,边长6米、深5米,有效蓄水量180立方。两塘可供坡下近二十亩旱地灌溉需求。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又逢夏秋大旱,高、陈、沈姓先民,又在南坡中段协力挖掘池塘(后人称为“兄弟塘”)2个,东边池塘呈园形,周长约26米、深5米,可蓄水120立方;西边池塘呈正方形,边长5米余、深4米,可蓄水100多立方。兄弟塘可提供山坡中段近十亩农田抗旱灌溉用水。
  合兴池塘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合兴祖居七间厢正心厝告竣,入住人口众多,祖居门前有一片十余亩农地。时年天旱,合兴肇基祖阮杞辉带领子孙在门前挖掘一个长30米、宽10米、深3.5米的大池塘,有效蓄水量1000多立方,保障该片农地灌溉所需。1975年阮氏族人在祖居邻近建房,将池塘填平。
  六祖大池塘座落在阮秀公墓前约50米处,清道光后期挖掘,占地面积1290平方米,蓄水量为4950立方,受益面积20多亩。
  六祖肇基祖阮秀健在时,率六子及其家人,挖塘筑岸,修水沟、砌涵洞,耗时年余,工程告竣。1958年冬闲季节,新兴、新厝两队社员对池塘进行改造,清淤扩容,夯基固岸,蓄水量增至5200立方。1972年农业学大寨期间,再次对池塘进行拓宽、加固,成为后溪最大的储水池塘。1982年后,因年久失修,蓄水量下降。
  六祖双浮井两井并列紧靠,座落在六祖后垅,清光绪五年(1879年)挖掘,井口直径4.8米,深6米,储水量100立方,水源系地下涌泉,可灌溉10余亩稻田。
  九阵灌溉、饮水两用井座落在后溪村道西南侧的苦楝树下。清光绪七年(1881年),四祖肇基祖阮仁辉带领子孙挖掘建成。该井内径3.5米,深8米,容水量98立方米。井水清醇,水源丰富,除供饮用外,旱年可灌溉井边3——5亩农田。20世纪90年代,因村道拓宽,该井被填没。
  顶厝坑井座落在后溪大队加工厂门前50米处。该地原有裸露的花岗岩巨石,20世纪60年代,部分社员为建新房,雇石匠开采石料,数年后石料取尽,形成一个巨坑。顶厝生产队利用碎石把巨坑砌成水井,井中喷涌而出的泉水可灌溉周边十余亩耕地。

知识出处

后溪村志

《后溪村志》

本书上限尽量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截至2010年12月底。记载了后溪村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后溪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构成、农业发展、企业情况、教育、文化习俗历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阮杞辉
相关人物
阮仁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后溪村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高陈山池塘
相关作品
合兴池塘
相关作品
六祖大池塘
相关作品
六祖双浮井
相关作品
顶厝坑井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