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境内传统焙制桂圆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后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919
颗粒名称: 附:境内传统焙制桂圆工艺
分类号: TS255.4
页数: 2
页码: 154-15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桂圆烘焙的选料、剪粒、浸水、沙摇、烘焙、初焙、续焙、挂黄、分级和包装等步骤。其中,烘焙是关键环节,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使果肉达到合适的干燥程度。挂黄则是为了让桂圆呈现出美丽的黄色,增加产品的色泽和口感。最后需要进行分级和包装,以便于贮藏和转运。
关键词: 传统焙制 桂圆 工艺

内容

选料:用于烘焙桂圆的龙眼,要求果形大,果皮稍厚,果肉中糖分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境内制干较好的龙眼品种有乌石岭、油潭本、赤壳等,并以充分成熟为佳。
  剪粒:原料进场后,用手工将龙眼逐粒从果穗上摘下,除去破裂果、病虫果和畸形小果。
  浸水:剪后分装在箩筐中的龙眼,全部浸泡在清水中5至10分钟,漂洗灰尘,清除杂物。
  沙摇:将浸湿的龙眼倒进特制的摇笼中,每笼约装35公斤。摇笼呈腰形,长150厘米、高50厘米,中间笼腰缩为40厘米,笼口长80厘米,宽25厘米,将笼挂在木架上,投入250克纯净细沙。摇笼由两人对摇,摇至果皮呈棕色即可。
  烘焙:沙摇后的龙眼倒入焙灶进行烘焙,每灶控制在300至350公斤。传统的焙灶前后长2.1米,左右宽2.2米,灶前高0.8米,后高1.1米,呈后高前低倾斜状。灶底开一“〓”形灶沟,深宽各0.5米。灶台用条木为骨架,用竹片并列铺成。
  初焙:常用木柴为燃料,温度控制在60℃——70℃,8小时翻动1次。经1昼夜初焙,果肉达6成干起焙,搁置3天后续焙。
  续焙:温度控制在60℃,经6小时,每2小时翻动1次,至果肉呈细密皱纹、深褐色为度。
  挂黄:用70%姜黄粉、30%白土作为挂黄药料。每笼装15公斤桂圆,用清水淋湿,投入400克药料摇匀,摇至果面均匀着色,摊放焙灶上烘干。
  分级:传统的方法分为三圆、四圆、五圆、中圆。
  包装:旧时用木箱,内衬竹叶,外加竹篦。60年代后,采用胶合纸箱包装,内衬塑料薄膜,每箱装30公斤,密封袋口,便于贮藏转运。

知识出处

后溪村志

《后溪村志》

本书上限尽量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截至2010年12月底。记载了后溪村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后溪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构成、农业发展、企业情况、教育、文化习俗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后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