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后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918
颗粒名称: 一、龙眼
分类号: S667.2
页数: 4
页码: 151-154
摘要: 本文介绍了龙眼在后溪的栽植历史、品种、栽培技术、管理方法以及常见病害和害虫的防治措施。龙眼是后溪栽植数量最多的果树,适应性强,山坡旱地、厝边田角均可栽植。明、清时期,兴化龙眼是钦定贡品,兴化桂圆饮誉海内外。主栽品种是乌石岭本,此外还有西埔本、油潭本等品种。采用合理密植、科学栽培新方法,幼树成活后进行深翻扩穴改土、增施有机肥等管理措施,同时进行修控、施肥、防治病害和害虫等工作,保障树势强壮和果实丰收。龙眼是后溪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关键词: 后溪村 果树 龙眼

内容

龙眼又名龙目,果实滚圆,壳金黄,核棕黑,果肉乳白晶莹,清脆多汁,气香味甜,品质上乘。明、清时期,兴化龙眼是钦定贡品,鲜龙眼经加工,焙制成干果则称桂圆,兴化桂圆饮誉海内外。
  龙眼树较耐旱,适应性强,山坡旱地、厝边田角均可栽植。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起,境内有先民开始栽种龙眼树,是最早的果树品种之一。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先民从乌石岭移植一棵龙眼树到陈吴山东侧,迄今树龄超过250年,树高14米,树荫遮地300多平方米,大年单产达1.1吨,小年单产也达0.4吨,堪称后溪“龙眼王”。自明、清至民国,龙眼树属私人所有,谁栽植、谁管理、谁收益。
  龙眼树是后溪栽植数量最多的果树。1951年“土改”时,境内268户1128人分到果地231.14亩,其中龙眼占208亩,占90%。1956年实行农业合作化,每户留一株龙眼树作自留果,其余全部折价入社,归集体所有。入社龙眼树共有6472株,翌年产龙眼21.5吨。1958年大炼钢铁高潮中,后溪有1074株龙眼树被砍去烧炭炼铁,到1959年仅存5398株,年产龙眼降至0.9吨。
  1962年后溪大队所属5386株龙眼树,按片分到各生产队。1963年,各生产队共产龙眼51.65吨。
  1963年后,由于各生产队建仓库、牛栏,以及部分社员建房占用,全大队龙眼地锐减,至1972年,仅有158亩,是年产龙眼56.05吨。20世纪70年代,龙眼是各生产队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年均占总收入的30%至34%。
  1979年后,全面落实龙眼生产责任制,龙眼树仍归生产队所有,由各户承包管理经营。1981年,龙眼产量创历史新高,总产达77.8吨。
  1985年,贯彻仙游县人民政府关于“谁种植谁所有”的政策,各村民组将部分旱地、杂地,分到各户栽植龙眼。1987年,仙游被列为国家级优质龙眼商品基地,部分村民也在自家责任田栽植龙眼树,1995年,莆田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后溪龙眼示范片,新植300株,嫁接400株,共有龙眼树1700多株,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管理,建设高产优质示范果园。据2007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全村有龙眼地468亩,龙眼树9360株,年最高产量为101.3吨。
  (一)品种
  境内主栽的龙眼品种是乌石岭本。乌石岭又称霞路岭,位于塘边村乌石自然村。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春,乌石村农民林地从东沙移植两株龙眼苗,经精心培育,长成后果实品质上乘,成为良种,称为乌石岭本。
  此外,还有西埔本、油潭本、古店本、红核仔、华亭本、立秋本、处暑本、普明庵、福眼本等品种。
  (二)栽培
  龙眼树喜温忌冻,对环境污染反应敏感,不适偏酸偏碱环境,因此,栽植龙眼,不宜选择低洼深谷,土壤PH值要适中,远离烂泥污水,更不宜在空气中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含量过多的地方栽植。栽植的时间以清明节前后为宜。采用合理密植,一般为行距5×6(米)或5×7(米),亩植16至22株。栽植前先挖好长、宽、深各1米的穴坑,坑内自下而上,分别填铺火烧土、绿肥、厩肥、磷肥、花生(或大豆)饼,浇上清水,拌成泥浆,树苗竖放泥浆中,盖上松土,筑成高出地面20至30厘米的土墩。1980年,采用合理密植、科学栽培新方法,后溪大队与莆田市科委在境内联办一百亩优质龙眼基地。
  幼树成活2至3年,砧木茎粗1.0至1.5厘米,即可施行嫁接。嫁接的时间,以春分至谷雨节气内的晴天为佳。嫁接的方式以高位舌接为主,嫁接的子本宜用乌石岭本等优良品种及晚熟高产品种。嫁接成功,新芽长出3至5寸后,可细心进行深翻扩穴改土,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透气性,促进根系发达,保障树势强壮。
  (三)管理
  施肥幼树嫁接成活后,一方面深翻扩穴改土,另一方面增施有机肥。每年4月份,花穗基本形成后,每棵施干畜粪20至30公斤,三元复合肥1至2公斤。6月份疏果后,每株可施速效肥1至1.5公斤,促进保梢壮果。龙眼采摘后,施复壮肥,每株施化肥1.5至2公斤,渗适量人粪尿、花生饼等。
  修控立夏前,对多余梢芽和老叶进行春剪。夏至前后,进行夏剪和疏果,剪去多余的夏梢夏芽、支穗、密穗。疏果时先控制每一基枝只保留1至2个粗壮穗,拆去空穗、散穗,剪去拥挤子粒,每穗一般控制在40粒内。10至11月份进行秋剪,控制冬梢,树势旺盛的,可采用人工环割方式进行,也可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枝梢滥发。翌年2月底至6月份,还要做好防冲梢、保花保果工作,确保树茂果丰。
  防治病害主要是鬼帚病。防治措施是:及时除病剪梢,弃除病花,再用淡盐水蘸洗创口。常见害虫有:荔枝椿、蒂虫、卷叶蛾、尖细蛾、木虱、金龟子、天牛等。荔枝椿可用“杀灭菊脂”稀释2000倍喷杀;蒂虫、卷叶蛾、尖细蛾可选用:(1)杀虫双稀释500倍;(2)乐果稀释1000倍;(3)敌杀死稀释3000倍。(4)百灭可稀释2000至3000倍喷杀。木虱在新梢萌发期可用乐果稀释1000倍喷射1至2次;金龟子、天牛可用甲胺磷或敌敌畏喷射。
  改良为适应龙眼物候期气候变化,栽植时选用晚熟型新品种。嫁接时,子本尽量选用“水南一号”、“松风本”、“立冬本”等晚熟品种。改良的主攻方向是晚熟高产。
  (四)桂圆
  自古有“兴化桂圆甲天下”的传说。桂圆,外地人美称“龙珠”、“福建丸”,是兴化著名的土特产,选用成熟、优质的龙眼加工、焙制而成。境内焙制桂圆工艺已有数百年历史。民国25年(1936年),新庯阮红有加工、收购桂圆,运销厦门、温州、上海等地,促进桂圆对外流通。
  1955年前,境内龙眼均为个体加工、焙制。1955至1961年龙眼归集体所有,由新民高级社(新民大队)组织社员采摘、加工、焙制。1962至1980年,龙眼归生产队集体所有,由仙游果品公司郊尾桂圆加工场收购,或由各生产队自建加工场焙制桂圆。
  1981年后,各生产队将龙眼树,承包给各户管理,所产龙眼,由承包户直接出售,或焙制成桂圆后销售,收入尽归承包个体。

知识出处

后溪村志

《后溪村志》

本书上限尽量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截至2010年12月底。记载了后溪村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后溪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构成、农业发展、企业情况、教育、文化习俗历程。

阅读

相关机构

莆田市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仙游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后溪大队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后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