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机 农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后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90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农机 农具
分类号: S23
页数: 5
页码: 143-1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后溪村境内农业生产工具,分为耕作机具、灌溉机具、收获机具、运输机具和植保器具五大类情况。
关键词: 后溪村 农机 农具

内容

境内农业生产工具,分为耕作机具、灌溉机具、收获机具、运输机具和植保器具五大类。
  一、耕作机具
  明、清至民国时期,境内传统的耕作工具是锄头、犁、耙、六轧。锄头是每个农户必备的最基本耕作工具,犁、耙和六轧仅有少数富裕农户自备,多数农户是合资添置、轮流使用。1955年,犁、耙、六轧折价入社,归集体使用。1956年,试用双轮双铧犁进行深耕翻土,用2头牛牵引,因操作不便,1957年改用单轮双铧犁,后逐渐废止。70年代,用手扶拖拉机给水田或旱田犁田翻土,整畦平地。80年代,铁质犁逐渐取代木质犁。1983年后,多数农户自备犁耙,全村有农用拖拉机2部,手扶拖拉机20部,供农户农忙时租用。
  二、灌溉机具
  灌溉机具有戽桶、水杓、吊桶、龙骨水车、深井水车、拉管式水车、电动水泵等。
  1953年前,农业生产由个体单干,戽桶是主要灌溉工具,偶尔也有数户合用吊桶从水井中提水灌溉。1954年后,用脚踏龙骨水车从溪流或池塘中取水。1956年和1962年历经大旱,境内分别动用22部、24部龙骨水车,把石牛溪溪水,逐层引到高陈山上,灌溉甘蔗、花生、甘薯等受旱作物。60年代,深井水车取代吊桶。70年代,后溪大队添置喷灌机械3套,安装排灌电动机2台,排灌柴油机27台,用机械代替人工,优化提水灌溉工程。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用手拉管式水车取代戽桶,单人操作即能从溪流、池塘、浅井中提水灌溉,比戽桶省力且功效更高,1983年,推广农用电动水泵,可在溪流、池塘、水井、水坝、水库中方便取水灌溉,水利条件大为改善,2010年底,全村拥有农用电动水泵200多台,比1983年27台增长6.4倍。
  三、收获机具
  1953年,收获工具有镰刀、布(竹)帆、谷椎、谷桶、谷扒、簸箕、竹笳、篓筐等原始工具。、
  1954年后,各初级社推广脚踏脱粒机,用于水稻、大小麦脱粒。1962年后,各生产队备有手摇鼓风机(俗称风鼓),有的生产队开始安装电动脱粒机。
  80年代,开始试用花生采摘机。
  四、运输机具
  1955年前,农作物收成,大多数靠人工肩挑,扁担、竹挑、麻绳、枪担等,即是运输工具。1956年郊尾木器社试造一种木质独轮车,分发给互助组、初级社使用,因容易翻车,未能推广。是年冬,郊尾糖厂建成投产,境内所产甘蔗,或肩挑、或用板车载送到糖厂。70年代农业运输用板车、胶轮车代替人工肩挑。改革开放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村拥有手扶拖拉机20辆,胶轮车34辆从事农业运输。
  五、植保器具
  1949年前,境内农民采用原始方法灭虫,如手工撒生石灰粉,用尿杓杓浇洒稀释肥皂水、茶籽饼等,功效低、进度慢。1950年后,开始使用手摇喷雾器和圆筒压缩喷雾器。1958年,开始使用工农16—型手摇喷雾器。1980年后,对甘蔗、龙眼、柑桔等,采用踏板式高压喷雾器喷药治虫。进入21世纪,伸缩式高压喷雾器容量大、射程远,用于农作物、果树除虫防病效果好。
  2006年后,国家对农民购买大型农机具实行补贴,促进农业机械化。
  六、粮食加工机具
  后溪旧时手工加工粮食,用石轮碾米,石臼舂米,石磨磨豆。

知识出处

后溪村志

《后溪村志》

本书上限尽量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截至2010年12月底。记载了后溪村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后溪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构成、农业发展、企业情况、教育、文化习俗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后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