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后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899
颗粒名称: 一、甘蔗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5
页码: 135-1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后溪村境内甘蔗种植历史悠久,明崇祯十年开始榨蔗制糖。品种包括竹蔗、红爪哇、台糖134、闽糖611、桂糖11号等。新植蔗和宿根蔗的栽培方法不同,管理主要包括培土、施肥、灌溉和防治病虫害。境内有土蔗?榨蔗制糖工艺,后改为送往糖厂压榨制糖。
关键词: 后溪村 经济作物 甘蔗

内容

明崇祯十年(1637年),土蔗庯榨蔗制糖工艺传至境内,民间种蔗制糖较为普遍。明、清时期兴化砂糖不仅畅销国内,而且饮誉海外,其时有“家家种蔗、煮糖”之说。清末民初,沟尾渐成初具规模的农贸集市。民国25年(1936年),沟尾街堰门内已有多家阮姓族人经营的商行,收购砂糖、桂圆等土特产品,运往厦门、上海等地,继而远销欧州、南亚各国,又从外地运进化肥、药品、煤油、纱帛等供应市场。民国27年(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公路交通受阻,糖价下跌,蔗糖生产趋向衰落。1950年后,土蔗庯重新投产,蔗糖生产恢复元气,蔗糖销售成为境内农民经济收入的支柱。1960年后,随着粮蔗挂钩政策的落实,优良品种的推广,甘蔗种植规模扩大。20世纪80年代,是境内甘蔗生产的顶峰时期。90年代后期,种蔗效益相对低下,规模逐渐缩小。枫亭糖厂、木兰糖厂相继停产倒闭,2004年后,除少量果蔗外,境内种蔗停顿。
  品种境内最古老的品种是竹蔗,俗称园蔗,其适应性强,在缺水的贫瘠地也能生长,含糖量较高,但单产较低,一般亩产4吨左右。
  民国25年(1936年),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引进甘蔗新品种,以其产地命名为“红爪哇”,翌年起广泛种植。红爪哇有2878、2883和2952三个亚种。其中2878和2883为晚熟品种,蔗杆粗大,适宜在水、肥条件较差的田地上种植,亩产6吨左右;2952蔗杆略小,水田旱地均可种植,亩产5至5.5吨。1958年前,红爪哇是境内甘蔗当家品种。
  1956年,引进新品种台糖134。1958年起,90%以上蔗田改种134。台糖134耐肥,单产高,含糖量大,亩产7吨左右,可产糖900公斤。1959年后,台糖134取代红爪哇,成为新的当家品种。
  1964年,后溪大队种植的甘蔗高产试验田名闻遐迩,广东省组织甘蔗参观团到后溪观摩取经。
  1976年,新品种闽糖611在境内推广种植,闽糖611耐旱、中熟,皮韧茎坚,不易倒伏,水田、旱地均可种植,亩产比台糖134略低。
  1990年,推广第三代新品种桂糖11号及福引79—9。桂糖11号亩产可达8吨以上,含糖分15%至16%。福引79—9,中早熟,亩产及含糖分与桂糖11号相当。由于90年代中期起糖业滑坡,第三代新品种种植数年后即消失。
  栽培新植蔗的栽培要做好选种、浸种、下种、密植四个环节。(1)选种。把中茎粗壮、节密芽肥、无虫害侵蚀的成熟甘蔗梢部砍下做蔗种,经日晒1至2天后,贮藏在干燥通风处。(2)浸种。蔗种剥禾分段后,浸泡在2%的石灰水中,经24至28小时后捞起。(3)下种。清明至谷雨下种为宜。先拌好泥浆,采用“高射炮式”斜插,半入泥浆半露土面,蔗芽朝向两侧。(4)密植。畦宽0.9米,穴距0.3米,单或双行三角条播,亩插双芽蔗种2500至3000条。
  宿根蔗栽培在甘蔗砍收前1个月,应停止灌水。在气温较高、没有霜冻的年景,应早砍收,早开畦松兜、早施肥。在开畦松兜时,细心犁开蔗兜两边土壤,并对蔗兜四周松土后,又沿着蔗兜的一边,犁至原蔗种以下2至3寸,然后沿这道犁沟施上土杂肥,又靠蔗头浇上粪尿,整畦再行薄覆土,促进发株快速、新苗整齐粗壮。开畦松土后,应开沟排水,当植株呈2至3个节芽时,就及时培土,拔掉无用枝蔓,培土方法与新植蔗相同。宿根蔗“二年头”最好,至多留“三年头”。
  管理甘蔗是一年生作物,从栽培到收成周期长,田间管理主要是做好培土、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
  培土分别在分蘖初期、分蘖盛期、六七月、白露前后进行多次培土。每次培土时,先除尽杂草,拔去无效分蘖,剥下枯黄老叶。
  施肥一般分三次进行,苗期以农家肥为主;盛期施肥与培土结合,亩施硫酸铵70公斤或尿素40公斤;后期亩施硫酸铵10公斤。
  灌溉苗期要排水,防蔗种浸烂;中期要经常灌水,高温季节不可缺水;后期保持蔗畦湿润。
  防治病虫害甘蔗的病虫害主要有“蛄蝇”、棉蚜虫、粉介壳虫,适时对症施药。
  蔗糖制作明崇祯十年(1637年),境内始建土蔗庯榨蔗制糖。清朝末年,制糖工艺更新,红糖经烂泥浆漂白,变成白砂糖,品位提高,售价上升。渗析的糖油,经过炼煮,制成黑糖。1955年,后溪共有土蔗庯十二座,其中下厝、新庯、六祖三座,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同时兴建。下底寨两座,一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另一座兴建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竹戈一座亦建于道光年间。顶磨头与下磨头两座。建于民国22年(1933年)。长厝尾一座,建于民国23年(1934年)。新发、合兴蔗庯,建于民国26年(1937年)。顶厝蔗庯,于1951年新建。
  1956年,郊尾半自动化糖厂建成投产,境内土蔗庯全面停产,所有甘蔗全部送往郊尾糖厂压榨制糖。
  附:土蔗庯制糖工艺
  设备:用粗厚横板1片,石轳2个,并立于横板下的石盘上,石盘有凹型沟槽。轳高0.53米,直径0.76米,两轳上下轴心处各有6个方孔,安上坚木为轴心,其长者出筒为天杆。横板镌刻两个大洞孔,其中1个半闭,1个挖通。两轳上沿各有齿轮16个,孔中安上小方木,紧系两轳。天杆上另安一弯形的坚木桁,以便驾牛转圈。
  轧蔗:1人驾牛和转渣、1人司蔗,两人隔时轮换。蔗从轳间轧过,汁流经石盘注入桶中。当第一次转渣再轧时,挂上“溜嘴”,蔗渣经2次“溜嘴”,基本榨干。焙渣者将无汁蔗渣叉送架上烘烤,烤干蔗渣作煮糖燃料。
  煮糖:用4个大锅,按“田”字型并列。蔗汗下锅后,用糖瓢捞去杂物和“糖皮”,适度点灰,红汁黑汁逐换位置。火候既足,蔗浆渐稠,又以油渣点化,将煮好的糖浆倒入“糖窝”内。
  压白:又称复土法。通常做法是:先将塞在糖窝漏端的稻草抽出,将糖窝竖放在“糖窝仔”上,让糖油缓慢注入其中,2天后,将糖窝上层的糖翻松,深至0.12米,然后压平,表面糊上泥浆,隔日一次,重复糊3次。
  晒糖:复土10天后,可揭土取糖,选晴朗时日将湿糖晒成白砂糖。糖浆重60公斤,可晒白糖39公斤。晒干后装入袋中,贮放干燥处待机出售。

知识出处

后溪村志

《后溪村志》

本书上限尽量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截至2010年12月底。记载了后溪村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后溪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构成、农业发展、企业情况、教育、文化习俗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后溪村
相关地名
兴化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