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后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89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经济作物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7
页码: 135-1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后溪村农业经济作物包括甘蔗为主,还有花生、黄麻、蔬菜、食用菌等。
关键词: 后溪村 农业 经济作物

内容

境内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还有花生、黄麻、蔬菜、食用菌等。
  一、甘蔗
  明崇祯十年(1637年),土蔗庯榨蔗制糖工艺传至境内,民间种蔗制糖较为普遍。明、清时期兴化砂糖不仅畅销国内,而且饮誉海外,其时有“家家种蔗、煮糖”之说。清末民初,沟尾渐成初具规模的农贸集市。民国25年(1936年),沟尾街堰门内已有多家阮姓族人经营的商行,收购砂糖、桂圆等土特产品,运往厦门、上海等地,继而远销欧州、南亚各国,又从外地运进化肥、药品、煤油、纱帛等供应市场。民国27年(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公路交通受阻,糖价下跌,蔗糖生产趋向衰落。1950年后,土蔗庯重新投产,蔗糖生产恢复元气,蔗糖销售成为境内农民经济收入的支柱。1960年后,随着粮蔗挂钩政策的落实,优良品种的推广,甘蔗种植规模扩大。20世纪80年代,是境内甘蔗生产的顶峰时期。90年代后期,种蔗效益相对低下,规模逐渐缩小。枫亭糖厂、木兰糖厂相继停产倒闭,2004年后,除少量果蔗外,境内种蔗停顿。
  品种境内最古老的品种是竹蔗,俗称园蔗,其适应性强,在缺水的贫瘠地也能生长,含糖量较高,但单产较低,一般亩产4吨左右。
  民国25年(1936年),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引进甘蔗新品种,以其产地命名为“红爪哇”,翌年起广泛种植。红爪哇有2878、2883和2952三个亚种。其中2878和2883为晚熟品种,蔗杆粗大,适宜在水、肥条件较差的田地上种植,亩产6吨左右;2952蔗杆略小,水田旱地均可种植,亩产5至5.5吨。1958年前,红爪哇是境内甘蔗当家品种。
  1956年,引进新品种台糖134。1958年起,90%以上蔗田改种134。台糖134耐肥,单产高,含糖量大,亩产7吨左右,可产糖900公斤。1959年后,台糖134取代红爪哇,成为新的当家品种。
  1964年,后溪大队种植的甘蔗高产试验田名闻遐迩,广东省组织甘蔗参观团到后溪观摩取经。
  1976年,新品种闽糖611在境内推广种植,闽糖611耐旱、中熟,皮韧茎坚,不易倒伏,水田、旱地均可种植,亩产比台糖134略低。
  1990年,推广第三代新品种桂糖11号及福引79—9。桂糖11号亩产可达8吨以上,含糖分15%至16%。福引79—9,中早熟,亩产及含糖分与桂糖11号相当。由于90年代中期起糖业滑坡,第三代新品种种植数年后即消失。
  栽培新植蔗的栽培要做好选种、浸种、下种、密植四个环节。(1)选种。把中茎粗壮、节密芽肥、无虫害侵蚀的成熟甘蔗梢部砍下做蔗种,经日晒1至2天后,贮藏在干燥通风处。(2)浸种。蔗种剥禾分段后,浸泡在2%的石灰水中,经24至28小时后捞起。(3)下种。清明至谷雨下种为宜。先拌好泥浆,采用“高射炮式”斜插,半入泥浆半露土面,蔗芽朝向两侧。(4)密植。畦宽0.9米,穴距0.3米,单或双行三角条播,亩插双芽蔗种2500至3000条。
  宿根蔗栽培在甘蔗砍收前1个月,应停止灌水。在气温较高、没有霜冻的年景,应早砍收,早开畦松兜、早施肥。在开畦松兜时,细心犁开蔗兜两边土壤,并对蔗兜四周松土后,又沿着蔗兜的一边,犁至原蔗种以下2至3寸,然后沿这道犁沟施上土杂肥,又靠蔗头浇上粪尿,整畦再行薄覆土,促进发株快速、新苗整齐粗壮。开畦松土后,应开沟排水,当植株呈2至3个节芽时,就及时培土,拔掉无用枝蔓,培土方法与新植蔗相同。宿根蔗“二年头”最好,至多留“三年头”。
  管理甘蔗是一年生作物,从栽培到收成周期长,田间管理主要是做好培土、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
  培土分别在分蘖初期、分蘖盛期、六七月、白露前后进行多次培土。每次培土时,先除尽杂草,拔去无效分蘖,剥下枯黄老叶。
  施肥一般分三次进行,苗期以农家肥为主;盛期施肥与培土结合,亩施硫酸铵70公斤或尿素40公斤;后期亩施硫酸铵10公斤。
  灌溉苗期要排水,防蔗种浸烂;中期要经常灌水,高温季节不可缺水;后期保持蔗畦湿润。
  防治病虫害甘蔗的病虫害主要有“蛄蝇”、棉蚜虫、粉介壳虫,适时对症施药。
  蔗糖制作明崇祯十年(1637年),境内始建土蔗庯榨蔗制糖。清朝末年,制糖工艺更新,红糖经烂泥浆漂白,变成白砂糖,品位提高,售价上升。渗析的糖油,经过炼煮,制成黑糖。1955年,后溪共有土蔗庯十二座,其中下厝、新庯、六祖三座,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同时兴建。下底寨两座,一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另一座兴建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竹戈一座亦建于道光年间。顶磨头与下磨头两座。建于民国22年(1933年)。长厝尾一座,建于民国23年(1934年)。新发、合兴蔗庯,建于民国26年(1937年)。顶厝蔗庯,于1951年新建。
  1956年,郊尾半自动化糖厂建成投产,境内土蔗庯全面停产,所有甘蔗全部送往郊尾糖厂压榨制糖。
  附:土蔗庯制糖工艺
  设备:用粗厚横板1片,石轳2个,并立于横板下的石盘上,石盘有凹型沟槽。轳高0.53米,直径0.76米,两轳上下轴心处各有6个方孔,安上坚木为轴心,其长者出筒为天杆。横板镌刻两个大洞孔,其中1个半闭,1个挖通。两轳上沿各有齿轮16个,孔中安上小方木,紧系两轳。天杆上另安一弯形的坚木桁,以便驾牛转圈。
  轧蔗:1人驾牛和转渣、1人司蔗,两人隔时轮换。蔗从轳间轧过,汁流经石盘注入桶中。当第一次转渣再轧时,挂上“溜嘴”,蔗渣经2次“溜嘴”,基本榨干。焙渣者将无汁蔗渣叉送架上烘烤,烤干蔗渣作煮糖燃料。
  煮糖:用4个大锅,按“田”字型并列。蔗汗下锅后,用糖瓢捞去杂物和“糖皮”,适度点灰,红汁黑汁逐换位置。火候既足,蔗浆渐稠,又以油渣点化,将煮好的糖浆倒入“糖窝”内。
  压白:又称复土法。通常做法是:先将塞在糖窝漏端的稻草抽出,将糖窝竖放在“糖窝仔”上,让糖油缓慢注入其中,2天后,将糖窝上层的糖翻松,深至0.12米,然后压平,表面糊上泥浆,隔日一次,重复糊3次。
  晒糖:复土10天后,可揭土取糖,选晴朗时日将湿糖晒成白砂糖。糖浆重60公斤,可晒白糖39公斤。晒干后装入袋中,贮放干燥处待机出售。
  二、花生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花生种和花生栽培技术传入境内。清朝初年,大荚花生传入后溪,品种逐步更新。
  花生一年可种两季。清明前后下种,大暑至立秋收成,为春花生;大暑后下种,小雪前后收成,为秋花生。春花生含油量较多,每100公斤花生果,可榨花生油30至32公斤,秋花生肉质松软,一般留作春植种子或自家食用,或加工成风味小吃。
  花生不喜多水,境内多用坡地、旱地种植。秋季降水较少,早稻田接种秋花生较为适宜。
  1955年前,花生系个体种植,各户自种自留自用。1956年起由集体种植、支配,除留种、统购外,其余的用于榨油。花生油按人口分配,花生饼留作肥料,也可作牲畜饲料。
  1960年,境内引进狮头企、勾鼻等品种。70年代,又陆续引进粤油551、粤油116、红花126、黄油27、汕油523等品种。采用新品种后,春花生亩产一般在150公斤以上,秋花生亩产135至150公斤。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花生由各户自由种植,更加重视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耕作质量,单产有所提高。
  花生容易发生黑蚜虫、黄矮病、斑绣病。宜适时科学防治。
  三、蔬菜
  境内种植蔬菜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有50——60种,一年四季,均有蔬菜上市。多数菜农用边角地,自种自用;1980年前部分生产队也有集体种植,产品投放农贸市场,1980年后,外商到郊尾地区投资办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数增加,蔬菜需求量剧增,促进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1983年后,下底寨、竹戈部分农户,在责任田内规模种植蔬菜,产品或投放市场零售,或供应工厂企业、机关单位食堂需用。1990年后,后溪有30多家种菜大户。
  2007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全村蔬菜种植总面积24.8亩,年总产60多吨,其中专业户种植16.8亩,年产48.4吨,种植的蔬菜品种有11大类56种。
  白菜类:大白菜、中丰小白菜、油白菜、夏阳菜。
  甘蓝类:夏花、京丰、球状包菜、球茎包菜。
  芥菜类:阔叶芥菜、圆管芥菜、血缘芥菜。
  根菜类:马铃薯、胡萝卜、大白萝卜、小白萝卜、南京菜、北京菜。
  瓜类:南瓜、丝瓜、黄瓜、冬瓜、苦瓜、木瓜、佛手瓜。
  豆类:豌豆、刀豆、晕豆、筷豆、四季豆、香菇豆。
  绿叶菜类:菠菜、苋菜、芹菜、牛皮菜、空心菜、油菜。
  茄果类:茄子、番茄、西红柿、米椒、菜椒、羊角椒。
  葱蒜类:葱、洋葱、大蒜、韭菜、姜。
  芋头类:白鼻芋、红鼻芋、姜芋、槟榔芋、水芋、红竹芋、大头尖。
  多年生类:芦笋、黄花菜。
  四、食用菌
  境内原有野生草菇、木耳等。春夏季节,雷阵雨过后,溪边田坎、坡地,常有野生草菇、籽菇出现,龙眼树上生有棕色或白色木耳,榕树上也会长出一排排树菇,其味鲜美,均可食用。1969年,引进蘑菇、银耳菌种,开始人工培育食用菌,初时为数不多,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境内人工培育食用菌的高峰期。1983年,新庯等生产队有十多户农民,利用蔗田、空地培育蘑菇,种植面积2000多平方米,年采蘑菇32.5吨,产值66000多元,有效增加农民家庭收入。
  蘑菇色泽洁白,风味独特,经加工烹饪,是道可口菜肴和时尚保健食品。其栽培方法,需经配料、发酵、进床、播种、覆土、管理等工序。
  配料培养料以新鲜干稻草为主,每100公斤干稻草,搭配干牛粪20公斤、石膏粉3公斤、生石灰3公斤、过磷酸钙3公斤、硫酸铵3公斤(或尿素1.5公斤)。
  发酵在每年11月上旬,开始堆料发酵。先将干稻草浸饱水,干牛粪拌湿,然后一层稻草一层牛粪,堆成高约1.4米长锥状。4天后,第一次翻堆,各层灌洒适量清水。再过3天进行第二次翻堆,各层均匀播撒石膏粉、生石灰、硫酸铵(或尿素)。又过2天,第三次翻堆,撒上过磷酸钙。
  进床选用硫璜、可湿性六六六粉、福尔马林、高锰酸钾对菇房进行熏蒸和喷雾消毒,然后将发酵成熟的菇料适时搬进房内,分小堆密闭24小时,采用蒸汽发酵,温度控制在60。左右,经4天后,平摊均匀。
  播种初期采用点穴播种,后期改为散播,每平方米播菌种0.25公斤,并用培养料覆盖。经过14至18天,当菌丝向四周扩散约3.5厘米即可覆土。
  覆土用石灰与粉土搅拌均匀,先覆粗土,后覆细土,土层厚度以1.5厘米为宜。
  管理菇房管理须重视温度、湿度控制、合理追肥和病虫害防治三个环节。温度保持在13℃至15℃、湿度60%;追肥用1%葡萄糖水或0.5%的尿素水溶液喷射;可选用0.3%敌敌畏水溶液喷射防治病虫害。
  白木耳因色白如银,雅称银耳,是珍贵的滋补营养品。1970年始,境内部分菇农利用相思树的茎干,截成一米长的段木为砧木,戳洞接种栽培银耳。一些菇农用同样方法栽培黑木耳。1973年,县外贸公司敞开收购银耳、黑木耳。1990年后,木耳栽培逐渐减少以致停止。

知识出处

后溪村志

《后溪村志》

本书上限尽量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截至2010年12月底。记载了后溪村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后溪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构成、农业发展、企业情况、教育、文化习俗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后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