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甘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后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895
颗粒名称: 三、甘薯
分类号: F326.11
页数: 2
页码: 131-1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后溪村甘薯是明万历二十一年由陈振龙自菲律宾引进福建的,是境内仅次于水稻的粮食作物。甘薯可以制作淀粉和饲料,幼嫩薯叶是上等好菜。后溪土壤肥沃,出产的甘薯风味独特。境内栽植的甘薯品种繁多,栽培时间跨度大,适应性强,可在农田旱地、田头厝角栽植。传统的栽培方法包括犁畦、斜栽浅插、浇定根水、施肥等步骤。
关键词: 后溪村 农业 甘薯

内容

甘薯是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由长乐人陈振龙自菲律宾引进福建,故又称番薯,俗称地瓜,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境内始种甘薯。
  甘薯,功同五谷,利益民生,是境内仅次于水稻的粮食作物,是农民不可缺少的主粮之一。甘薯还可制作淀粉,每50公斤甘薯可制6.5—8公斤淀粉,薯渣可作养猪饲料。幼嫩薯叶,含有多种维生素,鲜美可口,是上等好菜。薯茎晒干贮藏,是耕牛越冬重要饲料。后溪土壤肥沃,雨露适宜,出产的甘薯香甜可口,风味独特,是远近闻名的土特产。
  品种境内明代种植的甘薯,皮薄而色朱,叶甘而质软。后又培育出肉质呈红、白、黄、紫诸种。至清代,又从台湾及南洋诸国引进新品种。台湾本肉松而色黄;南洋本皮紫而肉坚,淀粉含量多,味略逊。此外还有土薯、寸金莲、胡枫、六月早等。民国时期,枫亭铺头洋成为薯苗繁殖基地。境内栽植的铺头白、红皮仔、红心尾、白心尾等薯苗,大都来自铺头。1950年后,境内又有竹西本、新种花、鸡母薯、笏头绿等。80年代后,又引进海风、329、湖南薯等。90年代以后优良品种不断更新。湖南薯抗病能力强、耐肥高产、味甜,淀粉含量高,便于贮藏,成为当家品种。
  栽培甘薯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农田旱地、田头厝角均可栽植。栽培时间跨度大,早始于谷雨,晚止于立秋。小满前栽植的称早薯,8月即可收获。早稻、春花生、春大豆收成后轮作甘薯,称晚薯,冬至前可收获。传统的栽培方法是,先犁畦,畦中深埋麦杆、稻草、花生藤、臭菊等绿肥。畦宽0.75至0.8米、高0.4米,畦沟宽10至12厘米。薯苗斜栽浅插,土埋2——3节为宜,苗以4叶芽为佳,每亩栽苗3000至3400条。晴天栽苗,须浇足定根水。插苗后5—7天,可浇稀淡粪水,粪水中可渗入适量化肥。薯苗成活20天,长藤垂下沟、矮藤“五丛”起,可进行畦边翻犁松土(俗称“旺甘薯”),施上足量的火烧土、人粪尿、化肥(碳铵、硫酸铵、或尿素、氯化钾、复合肥),然后复土,培成“蛏壳”式畦面。为抢时间赶季节,提高复种指数,也可在春花生、春大豆畦间套种甘薯,花生、大豆收成后即可“旺甘薯”,促其复壮生长。

知识出处

后溪村志

《后溪村志》

本书上限尽量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截至2010年12月底。记载了后溪村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后溪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构成、农业发展、企业情况、教育、文化习俗历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振龙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后溪村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