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乡村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后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86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乡村企业
分类号: F276.3
页数: 10
页码: 115-1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后溪村乡村企业发展情况,明、清时期,境内先民以男耕女织为营生,因生产生活所需,出现了简单的糖、粮、油、桂圆等加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恢复国民经济,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境内个体经营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各类手工业有较大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大批劳动力由务农转向非农产业,从而推动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1988年6月,省人民政府确定郊尾镇为“沿海开发区卫星乡镇”,实行中央和省定的优惠政策。2010年底,境内有民营企业8家、三资企业1家,从业人员1130多人,年上缴税金3520多万元。
关键词: 后溪村 乡村企业 农业

内容

明、清时期,境内先民以男耕女织为营生,因生产生活所需,出现了简单的糖、粮、油、桂圆等加工业。清道光(1821-1850年)以后,手工业多为家庭作坊,木匠、石匠、泥匠、衣匠均为个体经营。民国时期,家庭作坊多因生产工具简陋,技术落后,产品质量档次低下而举步维艰,个体手工业亦惨淡经营。民国后期,蔗糖、桂圆、蜜饯加工业稍有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恢复国民经济,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境内个体经营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各类手工业有较大发展。1955年后,开展农业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个体经营户多转为集体企业。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队办农场、集体所有制企业成为境内集体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1965年,贯彻“以农为主,以副养农,综合经营”的方针,后溪大队凭借交通便利、区位优越、人口众多的优势,全面发展农、副业生产。副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大批劳动力由务农转向非农产业,从而推动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
  1988年6月,省人民政府确定郊尾镇为“沿海开发区卫星乡镇”,实行中央和省定的优惠政策。后溪村“两委”带领群众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向外向型、多元化经济发展。2007年7月,莆田市中诚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受仙游县人民政府和郊尾镇人民政府共同委托,在后溪、埕边、三埔、东湖、梅塘等村创办民营创业园,规划总面积1000亩,总投资15亿元。2008年,阮玉驱、阮赐林、阮德荣等村主干走村入户,深入细致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教育群众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顾全大局,支持园区建设,一期在后溪征地150亩,迁移坟墓400多座。投资4.5亿元,参照仙游经济开发区管理模式,对园区进行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厂房建设、生活小区配套建设,采取出售、按揭等办法,扶持民营企业扩大生产。2010年,一期入园项目5个(福建省力拓铜业有限公司、莆田市诚毅鞋业有限公司、莆田市腾鸿工艺有限公司、莆田市金田摩配有限公司、中海恒润房地产有限公司)。
  2010年底,境内有民营企业8家、三资企业1家,从业人员1130多人,年上缴税金3520多万元。
  第一节 农业企业
  一、后溪大队农场
  1962年后溪、阮庄拆队时,因实行粮食“三定”(定产、定购、定销)政策,长厝尾生产队人口不足100人,劳动力少,征购任务无法完成,该生产队主动将座落在下磨头的8亩多水田献给大队创办农场,顶抵征购任务。初时场部设在顶磨头宫,翌年场部发生火灾,在磨头山新建场部,共有5间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场长由第三生产队队长阮金露担任,场员由每个生产队抽调1人共12人组成。1967年组建后溪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宣传队成员统一集中在磨头山农场,农忙参加劳动,利用农闲或夜晚外出宣传演出。1972年宣传队解散。由大队长阮元凤兼任场长,场员仍由每个生产队抽调1人组成。1975年开展“农业学大寨”,大兴开山造田,农场先后在磨头山开荒造田80多亩,经过艰苦创业,栽植龙眼树2000多棵,并套种水蜜桃2000多棵,将农场改造成果园。几年后水蜜桃开花结果,年产优质水蜜桃10多吨,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龙眼树成林后,砍掉套种的水蜜桃,龙眼树经过嫁接,与莆田市农业科技协会签订协议,合作联营。1999年冬遭受严重霜冻,造成大部分龙眼树枯死,遂与市农科协解除合作关系。2000年,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砍掉枯死的龙眼树,荒地供后溪机砖厂取土制砖,同时划拨近10亩土地给郊尾中心小学磨头分校作为学农基地,由分校管理使用。后因培植的龙眼树遭霜冻枯死,校方将土地归还后溪村,2007年进行平整,列入镇统一规划开发。
  二、仙游县果品食杂公司郊尾龙眼加工场
  1954年,桂圆购销归口由仙游果品食杂公司专营。是年,县果品食杂公司在郊尾岭顶西侧创办龙眼加工场,厂房占地2亩多,加工场南北两侧各建10个焙灶。龙眼收成季节,郊尾地区生产的龙眼集中到该场,经过剪粒、浸水、挂黄、沙摇等工序,倒入焙灶烘干,制成桂圆。加工场由阮玉建任负责人兼会计,供销社魏凤维任仓库保管,焙公有陈乌九、陈庆章、罗庆兰、阮玉荣、杨吓顺等6人,阮玉荣、杨吓顺任组长,每个焙公配备1个助手,大忙季节实行两班倒,日夜赶制桂圆,一般2天焙3焙,有时一天焙一焙,焙公夜间只能休息2-3个小时。一焙一般装350公斤龙眼,烘焙后制成120公斤桂圆,日产3.2吨,大年年产桂圆280多吨,经包装入库,分期分批运销全国各地。郊尾桂圆气香味甜,品质上乘,是营养保健佳品,饮誉海内外。1982年后,龙眼树由农户承包,龙眼加工也归私人经营,该加工场随之停办。
  第二节 手工业
  明、清时期,境内村民以男耕女织为营生,取苧麻纤维,拧成细线,织成麻布,缝成麻衣。继之甘蔗的种植,龙眼树的栽培,推动简陋的榨蔗制糖、桂圆焙制的私营手工作坊的兴起。清末至民初,随着沟尾(郊尾)集市初具规模,境内部分农民利用农闲摆摊设点,从事手工补鞋、理发、染布,赚些微薄工钱,贴补家用。民国19年(1930年)后,随着福厦公路和仙郊公路的建成通车,带动手工业的发展。木匠、石匠、泥瓦匠等个体手工业者,靠劳动养家糊口,以家庭手工经营为主。烧灰、染布等手工作坊,亦是个体经营。这些家庭作坊,其工具简陋,技术落后,举步维艰。
  一、个体手工业
  染布 民国中期,新庯阮淡(绰号乌龟淡),在沟尾顶街开办手工染布坊,为群众染料加工。设备简陋,仅有染缸、石磙等。一般是土布染成墨青或深蓝;麻线染成大红或金黄;土布印花用于制作被单。浸染后挂在木架上晾干即可。随后,后溪阮元盛、阮元四也先后设坊染布。1952年后,郊尾供销社销售化工染料,取代原来天然蓝靛,村民大多自染自用,私人印染作坊相继停业。
  牵糊 明、清时期,农民常取苧麻为原料,去皮去粕,取其纤维,拧成麻线,再织成麻布自用。麻线上织布机前,需将接头粘紧、拉直,此工序称为“牵糊”。民国中后期,后溪阮阿章(绰号“牵糊章”),在“加窝”龙眼林中,设有长60-100米的牵糊工场,专为群众牵糊。70年代后,棉布、化纤逐渐取代麻布,牵糊停业。
  草鞋制作 民国5年(1916年)前后,尾洋阮紫金在郊尾堰门内租一间小店,制作草鞋以及勺、瓢等。草鞋以布条、麻、稻草为原料,手工编织而成,是肩挑赶路或上山砍柴必备用品,轻巧耐用,经济实惠。1960年后,用自行车或胶轮车的外胎,取代稻草、布条制作草鞋,称为胶草鞋,用途依旧。1980年后,除民间丧事外,草鞋几近匿迹。
  木屐制作 1950年,竹戈阮金春在郊尾堰门内加工制作木屐上市。木屐,用硬木制成脚板状,厚2-3厘米,钉上一块两指宽的橡皮即可穿用,每逢夏天甚为畅销,1956年停业。
  箍桶 民国29年(1940年),顶磨头林玉霖学会箍桶手艺,利用长短不一的杉头杉尾,加工制成水桶、粗桶、吊桶、面桶、秧盆、尿杓、手杓等农具、厨具,并为群众修补各种水桶,成为远近闻名的箍桶师傅。
  制酒 阮玉英从小学会酿制米酒手艺,民国20年(1931年),在后溪下厝利用大米、甘薯酿制米酒、地瓜酒,用料纯正,质量上乘,深受周边群众青睐。1954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制酒停业。
  制药 蔡桂成从小在家学会祖传的制作药膏工艺,民国34年(1945年)入赘下磨头后,继续利用秘方制作药膏,专治疥疮之类的皮肤病,有神奇疗效,至1956年停业。
  门窗制作民国12年(1923年),新发自然村阮烟是著名木匠,人称“木匠烟”,邻里建房盖厝,都请他制作门窗家具,技艺精湛,深受好评。
  补箩 20世纪50年代,顶厝阮元福、六祖阮金必学会竹编技艺,经常为乡邻修补箩、筐、篮等竹器用品。公社化期间,经常下乡上门服务,为生产队和农户修补大量箩筐,解决收成季节的农具需求。
  豆腐制作 豆腐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明、清时期,每当逢年过节,民间常用石磨磨豆浆,过滤后用卤水或石膏点化,压干后即成美味豆腐。民国27年(1938年),竹戈阮德财、阮庆林、阮金养、阮春新等人先后从事豆腐加工。1956年公私合营后,豆腐制作归郊尾粮站经营,阮金养安排在郊尾粮站豆腐加工场任技术员。改革开放后,竹戈阮青山以及阮梅青父子、下底寨阮瑞仁、阮朝煌等人先后从事豆腐加工,用电动磨浆机取代石磨磨豆,半夜即起加工,清晨运往市场销售,为丰富“菜篮子”作贡献。
  二、家庭作坊
  烧灰 民国33年(1944年),下底寨阮乌狮、阮庆云叔侄,与陈步青、陈燮美兄弟合股,在沟尾顶街开办灰窑,聘请霞桥薛元杏为师傅。烧灰原料蚧壳从东沙和霞桥运进,装入窑中,一层蚧壳一层木柴,点火后用脚踏鼓风机鼓风,煅烧6个小时即成石灰,一窑产1.2-1.5吨。石灰既是建房原料,又是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的用品,产品供不应求。1958年秋,灰窑成为队办企业。
  酱油制作 民国后期,下底寨阮安顺在沟尾开设酱油行。以大豆为原料,经蒸煮、晾燥、发酵、焖浸等工序,制成酱油、酱米等。1952年酱油行停业。
  第三节 队办企业
  一、磨头砖瓦厂
  民国22年(1933年),磨头自然村蔡枣、蔡发、蔡元福、蔡元清、蔡金荣等12户,合股在古店洋坪上建砖瓦厂,聘请涵江人担任技术员。民国32年(1943年),砖瓦厂迁回到磨头西边的空地上,厂址占地2.5亩,建4间窑厝共50多平方米,工人10多人。由于砖瓦土质好,加工技术精,产品质量上乘,畅销枫亭、郊尾等周边地区。
  1958年公社化时,该厂归后溪大队所有,成为队办企业,由蔡金顺任厂长。每窑可烧制瓦片11000多片、砖4000多块,净收入达120元,每年最多可加工12窑,增加大队集体收入,年终大队给每位窑工发放100元奖金。1961年体制下放后,砖瓦厂返回给磨头生产队,由复退军人陈金清任厂长,蔡国森、蔡福祥分别任会计、出纳。拥有工人12人,其中窑工蔡元福在长期磨练中学会装窑、修窑和建窑技术,成为一名熟练的技术员。由于砖瓦厂产品供不应求,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磨头西北角再建立一座砖瓦厂,后蔡元福受聘先后在顶磨头、古店、前埔、枫亭山头等地协助兴建砖瓦厂,并负责装窑。
  1979年后,砖瓦厂由蔡元顺、蔡金栋等人承包经营,后砖瓦逐渐被机砖取代,该厂于1991年停业。
  二、磷肥厂
  1978年,后溪大队利用瓦窑厂边的旧仓库,创办磷肥厂,阮金床任厂长,由各生产队抽调12名社员当工人,从莆田聘请黄光琰担任技术员,主要生产过磷酸钙,利用高磷土通过硫酸的化学作用加工制造磷肥,并组织妇女陈美连、吴瑞烟等6人编织草袋,将所产磷肥包装后出售,产品销往周边农村用于农田施肥,每月生产10多吨,主要是解决劳力出路,促进农民增收。后因高磷土成本高,企业效益不佳而停产,1980年将仓库、厂房租赁给郊尾铸造厂使用。
  三、农机修配厂
  1978年,后溪大队创办农机修配厂,厂房坐落在郊尾乳品厂旁边,占地面积160平方米,由后溪大队副主任阮玉飘担任厂长,从各生产队抽调阮德荣、阮玉宇、阮玉仁等10名年轻社员,在郊尾农械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从事农机修配业务。建厂不久又购置车床6部,加工生产汽车螺丝,后因技术原因,汽车螺丝加工生产业务交给郊尾大队下属企业,该厂主要从事手扶拖拉机、拖拉机、胶轮车等农机具修配,年创产值5万元。1985年因三郊公路拓宽,坐落在郊尾乳品厂边的厂房被拆迁而停产。
  四、粮油加工厂
  1958年,由后溪、阮庄组成的新民大队,在后溪三教祠边创办粮食加工厂,郊尾阿进、阮庄连玉成先后任机师,购置一部老式12匹马力的大飞轮柴油机,从事碾米、磨面,为周边群众提供粮食加工方便。1962年后溪、阮庄拆队时,山林权属归阮庄,加工厂、瓦窑厂权属归后溪,自此改为后溪大队加工厂。20世纪60年代后期,生产规模扩大,添置一部24匹马力柴油机,并配备一部7.5千瓦发电机,由阮玉飘担任厂长,加工厂的发展带动顶厝、坝洋、下磨头、顶磨头的打面店、阮玉明、阮清贵线面加工店蓬勃兴起,并与后溪农场联营创办米粉加工厂。1977年因兴建后溪大队部,加工厂拆迁至顶厝开办新厂,再次扩大规模兼营花生榨油业务。1996年村道拓宽,部分厂房被拆后长期承包给阮清贵经营。
  第四节 民营企业
  一、诚毅鞋业有限公司
  2009年4月,以阮建旺为首的5位股东,在民营创业园征地22.83亩,合股创办诚毅鞋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600万元,法人代表阮建旺。该公司兴建1幢4层厂房和1幢6层宿舍楼,以及仓库等,建筑总面积1.3万多平方米。该公司招收员工600多人,其中吸纳当地富余劳力480人,招收外地员工120人,从事产品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6人。公司按照外贸部门提供的样品和订单进行加工,产品以运动鞋为主,同时生产各种童鞋、休闲鞋、旅游鞋、靴等系列产品,品种多达500多种,产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欧洲、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该公司秉承“毅以处事,诚以待人”的经营理念,严格把好质量关,坚持以优取胜,产品经检验合格全部出口外销,供货及时,赢得良好信誉。年产值1亿多元,上缴税金600多万元。该公司正在动工兴建1幢5层新厂房,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二、福建省力拓铜业有限公司
  2009年3月,涵江人张庆贤等5家合股投资4000多万元,在民营创业园征地25.5亩,创办福建省力拓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兴建办公楼1幢,厂房3幢,招收员工30多人,以废铜为原料,采用上引法自动化生产多种规格的铜线芯,产品销往上海、广东、杭州、宁波等地的电缆厂,用于制造各种规格的电缆线,为发展电力工业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材料。工人实行两班轮班作业,月产铜线芯300多吨,年均完成产值5亿多元,上缴税金2000多万元。
  2011年5月,该公司由仙游知名民营企业家张茂涨买断,扩大生产规模,新建3幢厂房和1幢材料库,占地面积增加到1万多平方米,增加3条生产线,员工人数增加到60多名,聘请1名广东专业人员担任技术员,日产量由30多吨增加到100吨,日产值多达600万元,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产品销往上海、广东、浙江和本省南平等地,年产值突破20亿元,成为郊尾镇产值最多的规模企业。
  三、莆田市腾鸿工艺有限公司
  2009年,莆田工艺美术大师刘清山在民营创业园征地23.06亩,创办莆田市腾鸿工艺有限公司。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兴建3幢厂房和2幢6层的展厅、宿舍,一幢古色古香的3层腾鸿精雕楼彰显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风采。招收技工50多人,生产古典工艺家具、古建筑木作营造产品以及佛像艺术木雕等系列产品,多次参加中央和省、市工艺美术展览并获奖,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专题报道。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日本、新加坡、台湾、东南亚等地,初期年创产值6500万元。2009年,该公司产品被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评为“中国著名品牌”、“全国产品质量公证十佳品牌”。2010年3月,该公司被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民俗产品贸易与开发专业委员会评为“诚信经营示范企业”。
  四、建华工艺品有限公司
  1999年,阮青霞从一个农村妇女白手起家,在洋埔兴办仙游县建华工艺品有限公司,2003年起,阮德荣任公司总经理。该公司拥有厂房2000平方米,员工40人,从事漆木工艺品生产,主要产品有圆盘、四角盘、长手盘、屏风、笔筒等系列300多个品种。按订单来样加工,质量可靠、款式新颖、交货及时、信誉良好,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2010年创产值300多万元,上缴税金30多万元。
  五、春新服装加工厂
  1989年,下底寨阮春新筹集8个股份,从事服装加工,产品主要是自产自销。1991年,他转向来料加工,利用自家房屋作厂房,工场面积100多平方米,招聘员工40多人,用缝纫机手工制作西裤、茄克等系列服装。2000年,他盖起占地200多平方米的五层楼房。2002年,他把厂房搬进新居,与阮建洪合股经营服装厂,厂房、仓库扩大到400多平方米,添置电动针车50多台,招聘员工30多名,按照订单组织生产,根据订货方提供的样品,精心设计,精心加工,质量可靠,交货及时,获得石狮等地客户的好评,长期保持友好协作关系,产品品种多达300多种,年上缴税金1万多元。
  六、下磨头机砖厂
  1992年8月,支委林金森筹资30多万元,在下磨头租用土地9亩多,合股创办下磨头机砖厂,搭盖简易厂房和宿舍6间,招收工人30名,1993年投产,日产机砖4万多块,年产800多万块,创产值120多万元。1995年通过投标,林金森承包该机砖厂,年上缴承包费30多万元。
  2002年12月,投资60多万元对该厂进行扩建改造,占地扩大到30多亩,翌年5月正式投产,日产机砖6万块,年产量1000万块,产品畅销本镇各地,年创产值500多万元,上缴税金8万多元。阮金森任厂长,阮玉明、蔡江波分别任会计、出纳。
  七、圣岭机砖厂
  1998年,阮辉煌向梅塘村租用土地8亩多,在三郊路西侧圣岭地界创办机砖厂。2002年2月,转让给阮剑喜等人经营,投资50多万元进行扩建,规模扩大到占地18亩,拥有员工50多人,日产机砖3.5万块,年产机砖1000多万块,实现产值400多万元,上缴税金5万元,环保监测费和质检费各1万元。该厂加强经营管理,注重节能降耗确保产品质量,为支援当地建筑行业发展和房地产开发做出积极贡献。阮剑喜担任该厂厂长,杨步云、林丹桂分别任会计、出纳。
  第五节 三资企业
  莆田市金田摩配有限公司
  1993年,阮辉珍与美国有色金属公司共同融资5000多万元,创办中美合资“福建福通金属有限公司”,在埕边崙头建成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厂房,以“莆兴”作为产品商标,专业生产摩托车刹车蹄块和制动器等零部件,配套组装进口和国产的摩托车50多种。为了拓展销路,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他强化企业管理,引进专业人才,坚持以质取胜,优化售后服务,注重诚信经营。2001年,“莆兴”产品被法国科技质量监督评价委员会评为高质量产品,并获“欧盟推荐产品”称号。2004年,该公司被华林集团评为“先进配套”企业。2006-2009年,连续四年被福建省消费者委员会和莆田市政府授予“诚信单位”和“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还远销欧美、东南亚各国,年创产值5000多万元,上缴税金200多万元,生产工人由100多人增加到200多人。2009年为扩大生产,投资1000多万元,在圣岭民营创业园征地53亩,兴建厂房3幢,建筑总面积9000多平方米。福通公司更名为“莆田市金田摩配有限公司”,正在安装机械设备,投产后用工达300多人,年产值上亿元,上缴税金600多万元。
  第六节 建筑业
  改革开放后,阮金富子承父业,率先组建建筑工程队,先后承建郊尾中心小学创新教学楼、郊尾中学教学楼、图书馆、郊尾供销社办公大楼以及湄洲湾工业职业学校教学楼等工程。
  2002年,竹戈阮求明筹资100多万元,到深圳从事钢管搭架业务,承建范围不断扩大,拥有自有钢管2000多吨,年创产值1000多万元,上缴税金30多万元,在深圳房地产市场站稳脚跟。
  2005年,下厝阮建彬进军深圳房地产市场,挂靠南京建工集团公司,担任项目部经理,下辖员工1000多名。承建“万豪苑”等多项大型工程项目。2007年,他与同学合伙在香港注资2000多万美元,组建威时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担任副董事长,筹资4亿多元,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承建开发总面积为23万平方米的“金岸名都”房产项目,成为景德镇市地标性建筑。2008年,他被推选为江西省福建商会副会长。
  2010年,全村有阮绍峰、阮晶光、阮表明、阮成龙、阮聪盛、林成龙等60多人从事钢管搭架、模板搭盖、门窗制作、装璜等建筑行业,为构建民居,推进城镇化进程默默奉献。
  第七节 企业管理
  1951年,仙游县供销合作社成立,下设生产科,分管手工业。新民乡各个体手工业,划归枫亭供销社管理。
  1955年4月,仙游县人民政府成立手工业管理科(后改称手工业联社),新民乡的各个体手工业,由手工业联社管理。
  1960年,实行社队二级管理,大队所属的各队办企业,其经济收益,连同农业收入,由大队统一分配。
  1962年,实行公社、大队、企业(或生产队)三级核算。
  1963年,遵照上级有关规定,队办企业中的工业企业,实行“定额管理,按件计算”的方法进行管理。
  1978年,县成立企业管理局,郊尾公社成立企业办公室,大队各队办企业,由公社企业办管理。
  1979年开始,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队办企业实行计划、财务、技术、质量、物资、劳动六方面管理制度,推行奖赔岗位责任制。
  1983年,队办企业推行“五定一奖赔”的经济责任制,把生产经营的各项指标,落实到车间、班组。“五定”是:定人员、定产量、定产值、定成本、定利润。“奖赔”是:超额完成计划奖励,未完成计划赔偿。
  1984年,郊尾公社企业办改称郊尾镇企业办。
  1986年后,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决定》,多渠道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发展民营企业,吸引外商投资办厂。1992年,镇企业办改称郊尾镇企业管理站(简称企管站),后溪村所属的村办企业,以及境内的民营企业,归企管站管理。
  1995年后,实行松绑放权,民营企业依法自主经营。

知识出处

后溪村志

《后溪村志》

本书上限尽量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截至2010年12月底。记载了后溪村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后溪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构成、农业发展、企业情况、教育、文化习俗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后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