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后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814
颗粒名称: 六、下厝
分类号: F325.11
页数: 2
页码: 62-6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福建省仙游县后溪村下厝村民组的历史变迁、人口统计、经济发展和住房条件等。
关键词: 生产队 社会经济 后溪村

内容

下厝村民组位于后溪村部西侧。
  景泰三年(1452年),阮哲父子创建的顶厝新居已告竣,但农具和大部分家具仍放在今堂厝内。举行新居乔迁庆典后某日,太夫人蔡氏叫儿媳们:“把下厝锄头等农具搬出来,准备到门兜田里去耕作”。自此今堂厝顺口改称为“下厝”,聚居在今堂厝及邻近的阮哲裔孙,即为下厝村民。
  民国25至38年,下厝是后溪保辖下一个甲。1949年9月后,下厝甲改称下厝村民组,先后归后溪乡、新民乡管辖。1951年春土地改革,下厝有15户64人(男35人、女29人),分到水田14.6亩、农地40.2亩、果地19.57亩。1953年,境内成立3个农业互助组。1957年初,并入新民高级社。1958年隶属郊尾公社新民大队。1962年春,编成后溪大队第6生产队,亦称下厝生产队。
  建队之初,拥有水田58.8亩、农地67.19亩、果地18.37亩,以及水车、耕牛、犁耙等生产工具。1962至1982年,生产队农作物种植品种、面积,基本按照大队下达的计划实施。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队46户,男劳力51人、女劳力43人,承包责任田111.17亩(其中水田36.6亩、旱田74.57亩)。翌年11月,下厝生产队改称下厝村民组。1985年,全组52户,种植的粮食和油料作物仅
  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种植甘蔗74亩,是年甘蔗产量高达562.04吨,平均亩产7.6吨,全组甘蔗收入达2.64万元。全组只有三分之一的劳力仍从事农业,三分之二的劳力外出打工或经商。1986年后,经济收入年年递增。
  2010年底,全组有58户住进钢筋混凝土或砖混结构的新居,其中造价20至30万元的8户,30至50万元的28户,超50万元的12户。全组有彩电72台、电冰箱65台、家用汽车、小车6辆、手机126部。年人均收入0.3至0.5万元的5户,0.5至1万元的23户,1至3万元的14户,超过3万元的3户。

知识出处

后溪村志

《后溪村志》

本书上限尽量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截至2010年12月底。记载了后溪村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后溪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构成、农业发展、企业情况、教育、文化习俗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后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