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顶磨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后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804
颗粒名称: 七、顶磨头
分类号: K295.7
页数: 2
页码: 51-5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福建省仙游县后溪村下辖的顶磨头自然村的起源、发展历程、人口变化以及农业发展情况,以及后溪保的历史沿革和保甲制度。
关键词: 历史沿革 演变过程 后溪村

内容

顶磨头自然村位于后溪村西部,与古店村毗邻,是林、蔡、刘三姓混居的自然村落。因其地势高于蔡姓居住的磨头基点,故称之为顶磨头,先民居住的历史已近300年。
  民国24至38年(1935至1949年),顶磨头是后溪保辖下一个甲。1949年9月后改称顶磨头自然村,先后隶属于后溪乡、新民乡。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全自然村34户,男62人、女66人,共128人,其中林姓18户75人、蔡姓14户44人、刘姓2户9人。共分得水田64.4亩、农地112.48亩、果地26.93亩。
  平均每人有水田0.503亩、农地0.878亩、果地0.21亩。
  1953至1955年,顶磨头成立4个互助组,1955年秋,有21户86人联合成立顶磨头初级社,社长林玉明,会计林久美、出纳林啟祥。全社有耕地91亩,耕牛4头,犁5架、耙6架,龙骨水车4部。其时,顶磨头有单干户、互助组、初级社并存局面。1957年,新民高级社成立,顶磨头单干户、互助组、初级社全部加入高级社,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1958至1961年,顶磨头仍属新民大队。1962年后溪大队成立,顶磨头编成后溪大队第13、14两个生产队,分别称草厝、中厝生产队。1984年11月,又分别改称草厝村民组、中厝村民组。
  2010年底,顶磨头自然村共有151户598人,其中男280人、女318人。按姓氏划分林姓111户427人(其中男195人、女232人);蔡姓38户153人(男75人、女78人);刘姓2户18人(男10人、女8人)。户数占后溪村的13%,人口占后溪村的13.2%。
  第三节 后溪保
  明洪武十二年(1381年),朝廷实行里甲制,规定保以下再设甲,每10—12户为一甲。清道光九年(1829年),清廷对“县——乡——里——保——甲”进一步规范化。辛亥革命后,废除保甲制。民国23年(1934年)5月,国民政府决定恢复保甲制。民国25年(1936年)7月,根据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的命令,仙游县全面推行保甲制,境内设立后溪保和顶沟尾保,隶属香田里。
  一、抗日战争前期的保甲设置民国25年(1936年)7月至民国28年(1939年)6月,后溪、阮庄、南埔等地,分设四保二十二甲。
  顶沟尾保 内街堰门内、下底寨、竹戈各设一个甲,三个甲合为顶沟尾保。
  后溪保 由后溪、大埔、坝洋、长厝尾、下磨头、顶磨头六个自然村合成后溪保,下辖十二个甲。
  阮庄保 由阮庄的尾张厝、寨新、旧厝、顶厝、宫顶等村落联成阮庄保,下辖四个甲。

知识出处

后溪村志

《后溪村志》

本书上限尽量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截至2010年12月底。记载了后溪村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后溪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构成、农业发展、企业情况、教育、文化习俗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后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