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长厝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后溪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802
颗粒名称: 五、长厝尾
分类号: K295.7
页数: 1
页码: 5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福建省仙游县后溪村下辖的长厝尾自然村的起源、发展历程、人口变化以及农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历史沿革 演变过程 后溪村

内容

长厝尾是个由陈、蔡、施、刘、阮五姓混居的自然村落,其历史悠久。
  明朝中后期,惠安官林有2支陈姓先后迁往仙游县香田里,前一支肇基于沟尾麟角,后一支肇基于后溪磨头山下。
  清乾隆中期(1726—1795年),惠安南埔一对施姓年轻夫妇,也迁居于磨头山下。此后,又有蔡、刘、阮诸姓分别从东沙、惠安、阮庄迁居该地。先民各自挖井盖房、开荒种地、成家立业,繁养生息。这些零散分布在下磨头自然村的东北角、地处偏僻的人家,即是“顶厝尾”的原始格局。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局势混乱,顶厝尾村民常被土匪抢劫,生命财产屡遭威胁。为避匪乱,民国22年(1933年),陈、蔡、施、刘、阮五姓村民共同商定,废弃旧址,在南面选一开阔平坦地段,重建新居。经多方筹资,共同努力,一幢九间厢双座的正心厝终于落成。新厝长而宽,排列整齐,结构合理,可长住安居,遂把“顶厝尾”改作“长厝尾”。
  民国25年(1936年)6月至1949年9月,长厝尾编为一个甲,隶属后溪保。1949年9月后,改称长厝尾自然村,先后隶属于后溪乡、新民乡。
  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全自然村只有19户76人,其中陈姓5户28人,蔡姓4户14人,刘姓3户15人,阮姓2户12人,施姓2户7人。村民分得水田35.08亩,农地33.2亩,果地19.7亩,合计87.98亩。其中陈姓分得34.95亩,刘姓18.3亩,蔡姓14.28亩,阮姓13.6亩,施姓6.85亩。1953年,长厝尾自然村成立3个农业生产互助组。1957年7月,各互助组并入新民高级社。1958年后,归属郊尾人民公社新民大队。
  1962年1月,后溪大队成立,长厝尾自然村编为后溪大队第11生产队(亦称长厝尾生产队)。1984年11月,更名为后溪村第11村民组(或称长厝尾村民组)。
  至2010年底,全自然村共有48户239人(男121人、女118人),其中陈姓20户98人,蔡姓9户43人,刘姓7户36人,阮姓7户27人,施姓5户35人。

知识出处

后溪村志

《后溪村志》

本书上限尽量溯至事物发端,下限截至2010年12月底。记载了后溪村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后溪村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构成、农业发展、企业情况、教育、文化习俗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后溪村
相关地名
长厝尾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