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婚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7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婚嫁
分类号:
K892
页数:
3
页码:
753-755
摘要:
本节记述了莆田市涵江区的婚嫁习俗情况。
关键词:
涵江区
习俗
婚嫁
内容
涵江的婚嫁习俗,清代以前要经过问名、定盟、请期、纳采、纳征和亲迎6个步骤,叫做“六礼”。民国时,青年男女接触机会增多,但自由恋爱的极少,往往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制约。
男女成年时,父母托媒人替儿子物色对象,多由男家向女家求婚。媒人从中赚“媒钱”(俗例占聘金的5%)。“相亲”由媒人传话,男女自己没见过面。男的要看女的,只和媒人到女家远处一看。相亲中意后,由媒人向男女双方互送庚帖。庚帖用红绸(或红纸)写明男女的“生辰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的干支),俗叫“开生日月”。然后双方家长各请算命先生推断男女有无冲克,俗叫“合婚”。“合婚”后,商议聘金、聘物和嫁妆。中产人家要“3件新(红、兰、白3件新衣),蚊帐被”。富家聘金高(民国时高达数千银元),嫁妆多,还有陪嫁的丫头和田产。男家择定“双日”,邀请有福气的妇女6人或8人,穿着红衫,随带议定聘金、聘物(全部或部分)送到女家,把戒指或手镯戴在姑娘手上,俗叫“贺定”。把项链、钱币挂在姑娘脖子上,俗叫“挂脰”。女家以丰盛点心和酒饭招待男方客人,分“梅花饼”给邻居,表示女儿已许配于人。用红纸封一对根叶俱全的甘蔗回送男家,寓今后小夫妻生活越过越甜之意。男家煮点心(线面)分给亲友,表示“贺定”成功。男家要讨新妇“过门”的时候,事先择定结婚日子,俗叫“看日子”。然后以红帖将结婚期告知女家,俗叫“订日子”。如女家回帖同意,双方根据婚期为男、女“裁衣”。
男家按约定时间,用无盖“面阮篮”或用竹篾特制、自下而上、由大至小、呈圆形的十个红漆盘子合成一担(俗叫“十个盘”),把猪肉、线面、红糰、豆腐丸及聘金、首饰、布料等装入盘中,送到女家,俗叫“担试粉”。以现金让女方代办的,叫“代盘”。姑娘祖母健在的,另送肉、面,俗叫“妈盘”,女家要回礼物。还将肉、面等分送亲友,告知女儿婚期,暗示添妆。姑娘临嫁前,亲友为她赠送布料、首饰、绸花、香粉等,以示祝贺,称为添妆,俗叫“捧花粉”。新婚的洞房,俗叫“新妇房”,由“送房兄”布置。“麒麟送子”、“双孩儿”和“红枣灯”等“送房料”,俗例由新郎姐夫或姑丈备办。结婚前一天,亲朋戚友备办贺幛、镜屏、衣饰、钱币和红烛、鞭炮等来贺喜,俗叫“贺仪”。主人收贺仪时,随发宴客请柬。新郎在结婚前夕(俗叫“上头暝”)就不宜出门,以防“白虎”伤害。用红枣、桂元干等煎汤,沐浴更衣,里面穿上白色大领衫和裤(婚后收起,到本身临终时才再穿上)。吉时一到,
由福寿双全的老人为新郎行“上头”大礼:用木梳轻轻地梳头3下,束发、加冠(戴礼帽),帽上插金花五蕊。厅堂侧壁挂上两尺宽、四尺长的“表德”,上而分3行直写新郎的名、字和排行序数,以示成人。用铜钱垫眠床四脚,俗叫“安床”,取吉利之意。天刚蒙蒙亮,新郎由男伴带去社宫“礼神”。新娘要沐浴更衣,刮脸梳妆,束发加笄成髻。
结婚日,俗叫“成人日”。新郎小时由父母求神庇佑的,此时须雇木偶戏班演北斗戏谢神。男家雇红轿于午后由“能嫂”和喜娘2~4人,带足议定聘物到女家接新娘,俗叫“带新妇”。女家在新娘临上轿时索取额外钱物,俗叫“起轿脚”。新娘须坐红轿到夫家,说明“明媒正娶”。红轿是木制雕刻精致的单人坐轿。轿顶饰有4条滚龙,又叫“銮驾轿”,俗叫“新妇轿”。新娘穿上红妆,头戴“新妇罩”(红色幔巾),由“能嫂”陪伴,告别父母(父母逝世的,应该哭别,以示孝道),带着“新娘妈”上轿而坐。轿门用红绳松系住,用红封条封住,挂一块染红猪肉。中途不能下轿解手,以防“白虎”伤害。新娘忌见星,红轿须在日落星现之前到夫家。下轿入门,必须张伞。红轿到男家门口,翁姑妯娌均须暂时回避,意在“亲人不犯轿头冲”,以利和睦共处,俗叫“避冲”。“送房兄”把嫁妆搬入洞房,挂起蚊帐,用红枣、花生、桂元干、瓜子(“枣”,谐音“早”;“桂”,转音“贵”。寓“早生贵子”之意。)等向帐中撒去,俗叫“撒帐”。新郎开轿门,“阿舅仔”请新娘出轿,并捧出“新娘妈”。“能嫂”扶新娘走上厅堂。新郎、新娘拜天地后,夫妻交拜,俗叫“拜堂”。坐“红闺座”,饮交杯酒,行合卺礼。随即入洞房休息片时,再出厅“告祖”(祭告祖先),行三跪九叩礼。拜翁姑,行屈左膝礼。翁姑分别给红箸一副和红糰一双,寓子孙昌盛、全家团圆之意。新娘由女伴引导拜谢长辈,行“作揖”礼,受拜人给她“红包”,俗叫“答拜钱”。之后,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共牵一条结花红绸布,缓步进入洞房。洞房门楣挂着米筛、男裤和猪肉,米筛防妖气入门,男裤使新娘对新郎服贴,猪肉给“白虎”吃饱,不让它伤人。夫妻进入洞房后,新郎在掀“新妇罩”时,双方才第一次看清面目。黄昏时,“送房兄”列队,以大锣一对为前导,俩俩手持龙凤灯、百子灯、“双孩儿”、花烛、果盒等,沿途吹笙奏乐,在鞭炮声中缓步入洞房,俗叫“送孩儿”。结婚宴请贺喜客人,俗叫“吃欢喜酒”。厅堂左边的一桌是首桌,桌左上角为“大位”,右上角为次。“大位”俗叫“横头位”,是娘舅坐的,余下的是年高望重长者的座次。全席12道菜,表示一年十二月月月美满。第六道菜是“大菜”。由男傧相(俗叫“大爷”)陪同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酒。最后2道是甜菜,表示新婚甜如蜜。上这2道菜时,从下面的桌先上,等“大位”起座时,才能散席。这时,新郎和他的父兄在大门口送客。闹洞房俗叫“闹房”,即是“抱出灯”和“做经文”。例由表爷或表兄弟主持,或请“送房兄”代劳。“抱出灯”,即新郎把新妇抱起,新妇把高挂的一对百子灯取下,左右互换挂上。“灯”谐音“丁”,“出灯”即“出丁”,寓早生贵子之意。“做经文”时,由“送房兄”随意杜撰出简短而有趣的小节目,以戏谑新郎新娘,常常闹到深更。鸡鸣时,“送房兄”代替新婚夫妻把房门掩上,俗叫“掩门”,并唱和赞句,以祝新婚夫妇生活美满。
婚后第二天,新娘出厅问候翁姑及长辈,俗叫“出厅”。又在亲友面前盘点新娘的妆奁,俗叫“点箱”。没有“点箱”的,由“阿舅仔”来请新婚夫妻回娘家(俗叫“外家”),拜会娘家长辈和亲友。男骑马、女坐轿,由“大爷”陪同前往。去时妻在前,夫在后(回来时反是)。到娘家附近,夫下马步行入门,妻坐轿直抵家门。娘家设午宴款待。酒过3巡,女婿不能再吃,表示谦逊。女婿拜见长辈,受拜人给他“答拜钱”,俗叫“请转马”、“请仔婿”。
娘家给新婚夫妻用红纸封腰的全株甘蔗一双,雌雄雏鸡一对,意祝夫妻和好,子孙昌盛。他俩于黄昏时回家,俗叫“暗摸摸,生‘达埔’(男孩)”。婚后第十四天,娘家备办布料、食品给婿家送礼。布料是给公婆妯娌做新衣的,寄望全家和好,俗叫“做十四日”。当年年底,娘家为女儿“送红紫灯”,寓早“出丁”之意。
新中国成立后,涵江职业性的媒人、“能嫂”及“銮驾轿”等已淘汰。婚礼中的繁文缛节,也逐步简化、淡化至摒弃,但仍残留着“六礼”的痕迹。男女到了法定结婚年龄,双方自愿,到政府登记,即可结婚。有的选择元旦、五一节、国庆节举行婚礼,有的举行集体结婚、旅行结婚,不讲聘金、聘物,不坐红轿(或花轿),不办酒席,倡导文明婚礼新风。
80年代后,经济迅速发展,婚嫁费用逐步增加,铺张现象有所回潮。聘金从数千元到万元以上。聘物、嫁妆是高档布料、金项链、金戒指及彩色电视机、收录像机、洗衣机、缝纫机、自行车、摩托车、组合柜,等等。迎亲以车代轿,从自行车到摩托车、汽车。贺仪加码,大办酒席,费用越多,负担越重。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河东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