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台湾同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71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台湾同胞
分类号:
D693.73
页数:
4
页码:
699-70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涵江地区与台湾的渊源和联系,包括宋代开始东渡去台定居的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投资兴业和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情况。文章还详细介绍了涵江人前往台湾经商的历史和投资情况,以及台湾同胞在涵江的投资和公益事业贡献。
关键词:
涵江区
台湾侨胞
东渡定居
内容
第一节 东渡移居
宋代,境内邑人即东渡去台定居。台湾《林氏大宗谱》载云:“北宋初,北方流民涌入莆田湄洲沿岸,林默(即妈祖)造木排渡难民往澎湖定居求食”。是时,位居湄洲湾畔的涵江邑人,随北方流民东渡,牟利于台湾者有之。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涵江三江口辟为港口并对外通航。《海国见闻录》有“明崇祯间,郑芝龙因闽地大旱,请于巡抚熊文灿,用船舶徒饥民数万至台湾”之记载,当中包括涵江饥民在内。明末至清初则盛极一时。往昔涵江霞徐的黄家、东山的陈家、宫下的吕家和林家、延宁的林家等,即依靠航运贸易起家,其亲属雇佣、航道水手、业务客商等跟随航运去台的不乏百计。清初,朝廷实行海禁,境内游商海贾,被迫另辟渠道而东渡定居的时有发生。尤其是清廷迁界时,涵江邑民东渡去台湾的更多。民国时期,涵江人相继东渡去台湾,在台从政、服役、经商、任教、行医、求学和出卖劳力谋生的增加到千人以上。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逃离大陆时,曾在涵江强行抓丁拉夫并迫其随军溃退,加上境内一些军政人员和商贾大户先后东渡海峡彼岸。至1949年底,移居台湾的涵江人有347户,2265人。
新中国成立后至1977年,海峡两岸隔离,涵江与台湾来往断绝。1978年以后,涵江人申请前往香港澳门定居的不少,其中有部分转移居台湾,从事各种经贸活动。1979年后,台湾同胞开始回涵江认亲拜祖。1989年,全区接待返乡的台湾同胞共83人,其中有50人是工商企业界人士,他们是专程回家乡考察投资环境,并有明显的合作意向。到1994年底,涵江籍的台湾同胞共计3452人,大多分布在台北和基隆一带。其余散居在台中、台南、新竹、彰化、屏东、高雄和花莲等地。相应在涵江境内,台湾同胞的直系亲属亦有518户,3406人。
第二节 投资兴业
一、经济协作
涵江三江口港与台湾台中港一衣带水,相距仅70海里,若是顺风顺水,乘船一天一夜便可到达。明代中叶以后,涵江大小商渔,往台涉利者开始涌现。明末,日渐有行商走贩,随同海轮去台湾交易。是时,三江口与澎湖间往来密切。其贸易商品主要有布匹、陶瓷和铁器。清代,往台经商牟利遂成为涵江人的主要门路之一。时涵江有“走蕃过台湾”的经商口头语。抗战期间,日军封锁福州、厦门诸港,三江口幸免于封锁,涵江人仍可去台湾经商。抗战胜利后,三江口与台湾的民间贸易,曾一度较为兴盛。
80年代以后,随着海峡两岸经贸往来的日益增多,台湾同胞前来涵江投资兴业的不断扩大。1988年,台胞张先生和陈先生,首先来涵江“投石问路”,投资170万美元,与福建省鞋帽公司联合兴办涵江鞋业有限公司,到1990年,这家公司年创产值超过亿元大关。台商在拓展兴业中看好涵江的投资环境,又于同年8月,再投资192万美元,创办大福鞋业公司。同年,涵江鞋业、大福两家公司分别位居全国500家规模最大的“三资”企业的第169名和446名。1991年上半年,台商继续兴办大兴、大永、大隆、大恩、大通、大吉等10家生产鞋革和鞋材配套的合资企业,总投资1900万美元,为涵江区解决近6000人的劳力出路。1992年,涵江罗界岭的福厦公路两侧初步建成台资鞋革城,方圆1.5平方公里。1992年后,台胞投资扩展到电子、机械、轻工、建材、模具、服装、电脑、机绣等领域,规模逐年扩大。1994年,台湾同胞在涵江兴办合资、合作、独资企业和来料、来样加工企业多达40家,总投资6193万美元,年总产值9000万美元,年出口额6000万美元,吸纳劳动力8000多人。
二、捐资兴办公益事业
1992年,台湾同胞侯志成和夫人陈宝莲带头,捐献人民币120万元,同时联络100多人同乡台胞响应,集资兴建涵江医院侯马章急救中心大楼,建筑面积3150平方米。陈女士为表示对家乡公益事业的深情厚意,特意再捐人民币20万元,为急救中心大楼添置医疗配套器械。1993年,侯先生继续捐款计60万元人民币,支持涵江医院续建医疗卫生设施。并捐资50万元建立教育基金会。此外,侯先生以及其他台胞陈先生、江先生还为涵江教育事业、妇幼保健事业、公共交通事业和农业生产基地捐款捐物共计人民币13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侯先生向他的故乡国欢镇码头村捐赠7种日本和台湾省的名优瓜菜良种,礼轻意重,传为佳话。1993年后,台胞侯志成和陈宝莲、侯世杰一家三人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金质奖章。
第三节 台湾事务
一、台湾工作办公室
1988年4月,涵江区成立中共涵江区委对台工作办公室,配备主任、副主任各1人,干事2人。1991年,根据省对台工作会议精神,成立以区委书记和区长为正副组长的中共涵江区委台湾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发挥对台工作机构“组织、指导、协调、管理”的职能。同年,中共涵江区委对台工作办公室更名为中共涵江区委台湾工作办公室。中共涵江区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对外以涵江区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名义行使职能,即一套班子,两个牌子。下辖群众团体有台胞台属联谊会。台办工作机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上级党政部门的对台方针、政策,广泛团结台胞、台属,联络感情,促进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祖国的目标。
二、接待台胞事务
接待 建区以前,境内台胞接待工作,归莆田县政府负责。1984年6月以后,台胞回乡探亲、旅游、观光、考察和投资兴业的接待事务,直接由中共涵江区委和涵江区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和统一领导。1989年,贯彻执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寓宣传于接待工作之中,先后接待返乡台胞83人。通过接待活动,主动协助6户7人台属前往香港会见他们在台湾的亲人,还为年过古稀的1位台胞办妥回涵江定居手续。1990年,区政府利用莆田市举办湄洲朝拜妈祖恳谈会、厦门举办福建经济贸易洽谈会和涵江区举办“三胞”联谊会的机遇,接待、迎送11批134人台胞,宣传中共对台工作方针,激发台胞爱国爱乡热情。有1位来自台湾电力总公司经理的胞妹,应邀参加涵江“三胞”联谊会备受感动,返台后发动一批亲友来涵江投资办厂。1991年,通过贯彻省对台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全区对台工作任务。同年10月,涵江台胞原国民党“中央委员”、台湾当局“法务部调查局局长”翁先生偕夫人首次回到阔别45年的家乡探亲,受到省市区领导及有关部门的热情款待。1993年,传达贯彻中央领导有关对台工作的一系列指示,采用“以台引台、以台引侨”的工作方法,在新年伊始,即举办新春联欢会,区委、区政府等领导和120多位台胞欢聚一堂,共话新年兴业宏图,会上即席授予杨先生等4位台胞以涵江荣誉市民光荣称号。同年接待台胞479人次,其中大部分系来涵江从事考察和投资活动。在同年新办的16家“三资”企业中,台资企业就占13家。1994年,根据中共福建省委指示,区委、区政府把对台工作摆在全局性工作的战略高度,作为发展涵江经济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通过接待工作,分别为涵江鞋业有限公司、大通鞋材有限公司和金星鞋业有限公司及时而又稳妥解决有关征地迁墓、劳资纠纷等问题。进一步增强台胞投资的信心,当年台资企业扩大到40家。
服务 为做好台胞服务工作,全区通过宣传报道,组稿介绍家乡建设情况,促进台胞增添热爱家乡信念,使返乡探亲以及旅游、观光人数逐年增加。区台办加大宣传力度,热情为台胞做好事。1989年,组稿“寻人启事”二则,在福建省人民广播电台和福建省电视台播放后,为涵江台胞眷属寻找到1位40多年杳无音信的台湾亲人。1991年3月27日,台湾台北和高雄两地台胞组团来湄洲岛妈祖庙朝拜进香,事后乘车路过涵江,因驾驶员不慎造成汽车翻车事故,涵江各级领导和各界群众合力开展营救工作,共救起8人。事后,涵江区人民政府立即成立“三·二七”事故善后处理领导小组,全力以赴解决善后事宜,使台胞深受感动。建区10年中间,中共涵江区委和涵江区人民政府为台胞、台属解决房产纠纷6件、民事瓜葛11件、财产公证7件,代办农转非户口11人、台属赴台定居12人和省亲100多人次、台胞回乡定居8人。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