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新闻报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66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新闻报道
分类号: G212
页数: 4
页码: 641-6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涵江地区的报刊发展历经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两个阶段。民国时期涵江有多种报纸,包括日报、晚报、三日刊、周刊、旬刊,由党派、私人或华侨出资创办。新中国成立后,涵江地区创办了工会综合性刊物《活动月报》和涵江区总工会主办的《主力军》报。此外,各中学也出版了学生写作的刊物。涵江广播事业在1954年起步,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有线广播收音站的成立、广播网络的建设和整网工作。1984年涵江建区后,广播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广播线路总长增加,喇叭总数大幅度增长,自办节目多样化。1988年至1990年期间,广播设备更新,线路实现水泥化,喇叭入户率和行政村通响率逐年提高。
关键词: 新闻报道 新闻采访 涵江区

内容

第一节 报刊
  一、民国时期报刊
  民国时期在涵江出版、发行的报纸,有日报、晚报和三日刊、周刊、旬刊。这些报刊有党派办的,有私人办的,也有华侨出资办的。抗日战争期间,有中共地下党办的革命刊物《时论》。(《时论》曾改名为《抗敌知识》,旋又改名为《永生》,最后改名为《总动员》。)
  二、新中国成立后报刊
  1957年5月,涵江工人俱乐部主办的《活动月报》创刊,这是活跃职工文化、体育生活的工会综合性刊物。刊物发至基层工会,并和全国同类刊物交流。“文化大革命”开始,即停刊。1994年8月,涵江区总工会主办的《主力军》报(试刊)出版,为月刊。它是涵江区总工会指导性、综合性刊物,指导基层工会开展工作,反映职工新貌,并为职工业余创作提供园地。同时,涵江区各中学均组织出版学生写作的刊物。其中有莆田六中的《青璜山》、涵江一中的《望江》、涵江二中的《青璜》等校刊,都为学生提供写作园地,以培养社会主义文艺的新苗。
  第二节 广播
  1954年12月,成立涵江镇有线广播收音站,设址宫口。有一台100瓦扩音机,一台磁石式电唱头手摇留声机和一只麦克风,两只25瓦喇叭分别架设在三角埕和汽车站门口,一只12瓦喇叭装在收音站楼上。配有专职收音员和兼职机线员各一名。每星期的二、四、六晚上定期转播中央及省广播电台节目一小时。1955年10月,境内架设莆田—涵江的广播单线后,涵江镇有线广播收音站更名为莆田县广播站涵江镇广播放大站。在大街、商店、学校架设线路,安装各种喇叭38只。到1957年,喇叭增至103只。1958年春,县广播电台部份设备迁至境内埭里村,使涵江公社广播放大站设备和管理人员得到落实。同年底,全社队队通广播,农村入户喇叭达286只。涵江镇各街道居委会都通广播,街道喇叭增到241只。1960年底起,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社、镇广播喇叭数急剧下降,至1962年底,公社只剩下喇叭100多只,镇内只剩下喇叭84只。1963年6月起,镇、社两个广播放大站根据县委关于在城涵收取喇叭收听费的通知精神,进行收费。1965年,县广播站派人到涵江镇和涵江公社整网,此后,两个广播放大站归县站直接管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台广播节目内容以毛泽东语录、语录歌、“革命样板戏”和专题报道为主。同时,使用广播、电话“两用线”,架设公社通11个大队的广播专线12.5杆公里,恢复队队通广播,镇、社喇叭入户率比1958年分别增长10%和7%。1967~1978年,下到镇、社的机线人员,先后回莆田站,致使两个广播放大站无人管理。喇叭入户率一度大幅度下降,公社喇叭入户数不到200只,镇内喇叭入户数尚有183只。1979年至1984年5月,涵江镇广播网迅速恢复,放大站通往各街道居委会的广播专线更换护心线,通播率又达100%。顶铺和延宁居委会还办广播室,两街喇叭入户率达90%以上。全镇喇叭首次突破千只关,达1138只。涵江公社在整网中,有5个大队自发兴办和恢复大队广播室。但全社喇叭入户数只有200多只,入户率不到2%。
  1984年6月涵江建区后,镇和公社两个广播放大站划归涵江区管理。区宣传部门着手进行整网工作,采取“三级分工,各负其责”(即区负责架设信号线到社、社负责架设广播专线到大队、大队负责架设到自然村或生产队)和“谁听广播谁出钱”(由自然村向用户群众集资架设和装喇叭)的办法,发动全民办广播。到1985年2月,恢复和重新架设广播线路总长达48杆公里,创办大队广播室6个。1985年3月始,境内新建广播综合楼于1986年6月竣工,并更新广播器材,安装区站机房和播音室设备,形成三级放大,广播输出总功率为3440瓦。同时架设讯号线和整顿广播网,线路总长达61杆公里,喇叭总数发展到11659只,入户率达34.8%。1986年7月,插播、正式播的自办节目有今日涵江、青年之友、文化生活、法制园地、综合消息和每周之歌等,以及计划生育、税务之窗、广播与听众等不定期专题节目。全年通讯员来稿1446篇,自采自编187篇,其中省、市报刊采用14篇,省台采用3篇。并组稿在《福建侨报》上刊登涵江区专版文章。
  1988~1990年,再次更新区站机房设备,现有两台GY-2×275瓦扩音器,增加动圈式喇叭4000多只。更新、改架广播线路6.5杆公里,有线广播杆路实现水泥化。两级扩音器总功率达2500W,线路总长70杆公里。全区喇叭总数分别达12757只、14440只和18600只,喇叭入户率分别为42.4%、48.7%及50.3%。行政村通响率分别是90%、92%及100%。村广播室分别为42个、47个及54个。而且加强编播组力量,增加专职人员1人。除保持通讯员每年来稿140多篇外,自采自编稿件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质量明显提高。为市级以上的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推荐稿件280多篇,被采用210篇,其中被《福建日报》、省电台、《福建科技报》、《福建卫生报》、《福建工商报》以及《福建消费者报》等省级新闻单位采用22篇。为紧密配合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播音节目多样化,其中播出节目有青少年节目、生活之友、义务教育、经济信息、税法宣传、环境保护、民政保险、计生大观园、法制园地、国土整治等,并用莆田方言播送新闻节目等。
  1991~1992年,开辟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信息节目,并与保险公司、税务分局、民政局、计生委、科委、土地局、教育局等联办保险之窗、税法宣传、民政保险、计生大观园、科普园地、国土整治、义务教育和消防安全等8个专题节目。为配合中心工作,1992年开设临时专题65个。收到通讯员来稿1138篇,自采自编稿件中有138篇被《人民日报》(市场版)、《香港商报》、《福建日报》、《港台信息报》、《福建法制报》、《福建侨报》及省、市电台等18家新闻单位采用。《注意投资环境建设,广栽梧桐吸引凤凰——涵江区外向型经济成绩斐然》一文,被中国新闻社采用。布绒玩具的广播广告获市广告评比一等奖,省三等奖。
  1993~1994年,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进行宣传工作,在配合宣传《邓小平文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反腐倡廉斗争,宏观调控,深化改革,市庆、征兵、计生、党建和第三产业普查等方面,都取得良好效果。1994年,由省广播电视厅下拨50瓦调频发射机一台,正式输送调频广播节目。从此,区广播站开始用无线和有线两种传输渠道传播节目。
  第三节 报道
  1990年3月,涵江区成立报道组。1993年2月,定为副科级建制,挂靠区委宣传部管理,编制3人。报道组自成立起,每年均在中央、省、市级报刊、杂志、电视台、电台上发表各类新闻报道近千篇(条),其中,每年在《福建日报》上发表100多篇,在《湄洲日报》上发表500多篇。截止1994年底,全组共有10篇作品分别被评为福建省好新闻二、三等奖,15篇作品分别被评为《福建日报》通讯员好稿。林玉宗、郭宝程、林国才连续三年被《福建日报》评为年度优秀通讯员。区报道组荣获《福建日报》十佳报道组。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