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65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化设施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3
页码: 628-6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涵江地区的农村和区镇拥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场所。在农村,公社(乡)文化站和村俱乐部为群众提供了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涵江公社文化站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农村文化的演变。在区镇层面,文化馆、图书馆等场所为居民提供了更广泛的文化体验,其中涵江文化馆和涵江图书馆的历史和发展展示了涵江地区文化建设的持续努力。同时,涵江工人俱乐部也曾作为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为工人提供了丰富的娱乐和学习机会。
关键词: 涵江区 地方文化 群众文化

内容

一、农村活动场所
  公社(乡)文化站1952年,境内集奎、铁灶等村成立文化活动中心。到1965年,涵江农村文化站均与涵江集镇文化站合并办公,直属莆田县文化部门领导,统一组织开展文化活动。1965年8月,涵江公社文化站成立。1976~1982年,公社文化站设立俱乐部、民兵活动室、青年之家、妇女之家、老人活动室等机构。1984年11月,随着体制变更,涵江公社文化站改为涵江乡文化站。1993年,涵江区撤乡建镇,原乡文化站撤销,分别建立三江口镇、白塘镇、国欢镇三个文化站,各站均设有阅览厅、图书室、文化科技室、电视收看室、棋类室、音乐室、老年娱乐室等,成为上述各镇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
  村俱乐部1952年,根据业余自愿和小型多样的原则,境内农村试办两个农村俱乐部。1957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推动下,农村俱乐部发展到10多个。俱乐部内均设立图书室、文艺宣传队、读报组、广播室、黑板报组,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1979年后,农村俱乐部改为农村文化室。1982年后,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吏为多样,组建业余剧团18班,建立十音、八乐队40支,成立车鼓队47支。其中铁灶村俱乐部、卓坡村青年之家、后郭村妇女之家、黄霞村民兵俱乐部先后荣获省政府、省军区以及莆田市先进文化工作单位称号。到1994年,境内农村群众文化网络已经形成。
  二、区镇活动场所
  (一)文化馆
  新中国成立前,涵江群众的文化活动地点,除城隍庙戏台和涵江戏院、涵星戏院外,以广场为主,街头巷尾就是莆仙戏班、说书艺人的演出地。1951年,涵江文化馆成立,馆设图书室、阅览室和棋类活动厅。1953年,改名为莆田县第二文化馆,分设宣传、文教、文娱3个机构。1958年,该馆增设公共图书室。1979年,文化馆开设文化服务部,举办图书、杂志有偿服务活动。1980~1984年,先后荣获县、地区、省级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85年,在境内涵东村征地1.5亩,修建文化馆综合楼。1994年4月,文化馆综合楼竣工并投入使用,现已成为境内文学艺术、书画、音乐、舞蹈、曲艺、电视、录像等综合性文化设施。
  (二)图书馆
  私立涵江图书馆民国5年(1916年),保尾街人康爵在后坡创办私立涵江图书馆,自任馆长。藏书以古籍为主,有《四部丛刊》、手抄的史书和个人著作,还有借用的各类图书,总数近万册。并订有报刊、杂志,定期开放,多为知识界服务。此外还自编、自印图书信息刊物与国内大、中图书馆、印书局进行交流,成为当时涵江文化活动中心。民国32年,图书馆停办。
  涵江社会图书馆民国35年9月,顶铺街邱钟麟等地方人士筹办涵江社会图书馆,通过华侨协会向马来西亚侨领姚金榜募捐,往上海购书,其中有《图书集成》808册、《四部备要》千余册、《中学生文库》几百册以及社会科学书籍等。还订有《申报》、《大公报》、《观察》、《时与文》等报刊杂志。新中国成立后,涵江社会图书馆由人民政府接管,图书移交涵江文化馆。
  涵江文化馆图书室1951年涵江文化馆成立时,接收原涵江社会图书馆的书籍,其中有全套的《四部备要》、《图书集成》和《福建通志》、《兴化府志》、《莆田县志》等线装本,商务印书局精装的《鲁迅全集》,良友社的哲学、文学、自然科学书籍1000多本,还有残缺的早期《东方杂志》等。《四部备要》和《福建通志》、《兴化府志》、《莆田县志》等,均不出借。1978年,这些古籍全部移交给莆田县图书馆。
  涵江文化馆的图书室,开办多年,均免费借阅。多年来在机构、人事、经费、馆址等都存在问题,且管理不善,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中”,图书损失惨重。1984年文化馆搬迁后,图书室停办。1994年,区政府决定兴建图书馆,同年底,区政府把建设涵江公共图书馆列入1995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和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在国欢镇塘西村征地17.6亩,投资1500万元,建筑总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的八层图书馆。1994年,已完成立项、设计、征地工作。
  (三)涵江工人俱乐部
  1955年,由工会在鑑前路鲤江庙前建涵江工人俱乐部,属莆田县总工会管辖。主建筑为砖木结构两层楼,大厅日常供体育健身活动、集会、展览、放映电影,耳房为广播室。上层有五大间活动室,分别为图书室、书报阅览室、棋类和康乐棋活动室。主建筑后跨沟建石桥,上置古典式藻井顶棚的方形亭子(系原鲤江庙戏台顶棚)。过桥为广场,建有戏台、灯光球场(是莆田县第一座灯光球场)及一条50米跑道。涵江工人俱乐部是当时设施比较完整的文化活动场所。1965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选为全国工人俱乐部先进单位,《工人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介绍其先进经验事迹。1993年涵江旧城改造期间,因鑑前路扩宽取直,俱乐部全部拆掉。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