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种植业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64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种植业科技
分类号: F307.1
页数: 4
页码: 613-6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涵江作为曾经的莆田县农业高产区,一直以来都是农业科技试验和成果推广的重要区域。多年来,涵江在种植业品种开发、防治病虫害技术开发、施肥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自1984年起,科技开发项目由区科委、农委统一规划,各级农技站和村农科组具体实施,推动了一系列重要农业科技项目的成功实施。这些项目包括水稻紫杆病研究、巨峰葡萄栽培技术探讨、晚稻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香菇生产试验等。涵江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持续创新和努力,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涵江区 种植业 作物经济

内容

涵江原是莆田县农业高产区,莆田县农业科学试验及科技成果推广,大多数在涵江境内首先进行。其中种植业品种开发有:水稻矮秆良种、杂交水稻、抗锈小麦、矮秆早熟二棱大麦、高产抗病甘薯等良种试种推广。防治病虫害技术开发项目有:病虫测报、人工防治、化学农药防治、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法等。施肥技术开发项目有:球肥深施、根外追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1984年始,涵江种植业新科技和实用技术开发,直接由区科委、农委统一规划组织,区、乡(镇)农技站和村农科组具体实施。科技开发主要项目有:
  水稻紫杆病研究1985年,涵江乡农技站对水稻紫杆病在水稻抽穗期普遍发生,特别是红系品种发病严重的情况进行研究。通过田间调查及镜检,了解不同品种、不同施肥量和田间发病的不同情况。研究认为,红系品种的病源是一种螨,水稻红系品种不适宜在涵江继续推广种植。应进行品种更换,抑制病害。
  巨峰葡萄栽培技术探讨1986年,涵江乡铁灶村引进巨峰葡萄良种和栽培管理方法,在该村试种示范,摸索出一套适应涵江境内的栽培技术。试验认为巨峰葡萄是一种多年生攀援植物,是适应性强、易栽易活、建园快、产量高、寿命长、经济效益高的水果。经科委观摩认定,该试验对推动区内巨峰葡萄的栽培,起了示范的作用。
  晚稻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1988年,涵江乡农技站引种晚稻新品种,经试种示范,广西农学院选育汕优桂34,亩产500~650公斤;龙海县选育龙桂4号,亩产亦超500公斤。试验示范表明,这两个品种是优质高产品种,具有适应性广、抗逆力强等优点,适合涵江栽培。
  香菇生产试验1988年,涵江乡东墩村香菇生产试验场,引进福建农学院研究的“利用蔗渣栽培香菇”的科技成果,进行蔗渣袋栽香菇的生产试验。1989年2月15日,莆田市和涵江区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到现场观摩,确认试验成功,可以推广应用。
  无公害蔬菜病虫综合防治1989年,由省农业厅植保处下达涵江乡农技站实施的农业科技项目,即建立无公害蔬菜病虫综合防治试验点500亩、示范片1500亩。是年,涵江乡农技站建立试验点和示范片,采取合理轮作、间作、套种、健身栽培和清洁田园等科学措施,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化学农药“8010”、“粉锈宁”、“瑞毒霉”、“杀毒矾”、“速灭杀丁”等防治,减少污染。结果每亩用药1.6公斤,比非综防区每亩用药2.4公斤,减少33.3%。综防区年亩产优质菜5600公斤,比非综防区年亩产菜5200公斤,增产7.7%,提高产值11.5%。
  晚稻杂优新组合引进示范1989年,涵江乡农技站把引进晚稻杂优新组合特优63、特优64与已推广的汕优63、威优64(CK)等16个组合进行对比试验,总结新组合特征、特性和推广前途。同年10月,经区科委组织鉴定认为,新引进特优64、特优63两个组合,分别比对照组的威优64和汕优63增产显著,性状优良,可作为涵江晚稻杂优良种,加以推广。
  麦、稻、稻一年三熟,产量跨“三纲”(《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栽培模式研究1990年,莆田市科委下达给涵江乡农技站进行麦、稻、稻一年三熟三高产的栽培试验,研究年产跨“三纲”的栽培模式。是年,涵江乡农村站在埭里村组织实施。经市科委组织验收,三熟亩产共达1351.4公斤,超过“三纲”规定的亩产指标(1200公斤)。
  增产菌、高产灵效应试验1990年,区农技站对水稻、甘薯、花生3种作物的不同生长期,施用不同浓度的增产菌或高产灵,了解其菌、肥对作物的生长和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增产菌对作物的增产幅度为8.95~12%,高产灵则影响不大。
  利用水葫芦栽培食用菌技术研究1991年,区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利用河道上泛滥成灾的水葫芦作原料栽培食用菌(蘑菇、草菇、平菇等)。是年,在安仁村进行栽培草菇、平菇的试验,获得比稻草作原料更好的经济效益。1992~1993年,又在埭里村和双福村进行中间试验,扩大生产规模,继而进行栽培蘑菇的试验。1994年1月25日经验收,水葫芦培养料比常规稻草培养料不易收缩、通气性好、菌丝长势较旺,具有蘑菇子实体结实、色白、不易开伞,没有发现病虫害等优点。经测定,这种蘑菇无有害物质,与粪草培养的菇相似,产品符合制罐出口要求。同时,采用水葫芦栽培蘑菇在国内尚属首例,为草腐菌开辟了以水生植物作原料的新途径。1994年4月23日,莆田市科委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充分肯定了这一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具有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课题,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这一成功的科研成果,为广大群众普遍接受。1994年,涵江区政府下达了“三二一”(菇房3000座、产值2000万元、利润1000万元)食用菌技术开发工程,建立3000座标准菇房,实现产值2000万元,利润1000万元。利用水葫芦栽培草菇、蘑菇项目获莆田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旱地甘蔗高产栽培模式研究1991年2月至1992年2月,区农技站在南林村进行旱地甘蔗高产栽培模式研究。制定合理的亩下种量和配方施肥量,实种旱地甘蔗10亩,采用合理密植、早播、地膜覆盖、科学施肥、花生隔行压青等一系列配套技术,并综合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取得良好结果。1992年1月由莆田市科委组织专家验收。原理论测产6.71吨/亩,因后期受台风影响损失0.8吨/亩,实际产量5.9吨/亩。
  粮食超高产综合技术开发1991年,莆田市科委下达涵江乡农技站实施的星火项目。项目内容:一是10亩超高产承包田(简称十亩)要求年亩产(麦稻稻三熟)达1500公斤以上;二是千亩粮食跨“三纲”指挥田(简称千亩)要求年亩产1200公斤以上;三是万亩超吨粮模式栽培田(简称万亩)年亩产1000公斤以上。经过一年三季实施,市科委一年三次组织有关专家现场验收,验收结果:10亩超高产承包田,亩产1522.93公斤;千亩跨“三纲”指挥田,亩产1259.7公斤;万亩超吨粮模式栽培田,亩产1129.2公斤。均超过项目下达指标数。
  万亩年亩产1129.2公斤,比一般田1069.5公斤,年亩增产59.7公斤,增产5.6%万亩年总产增加597吨,每吨按760元算,可增加经济效益45万多元。
  花卉、苗木培育技术应用研究及基地建立1992年,由莆田市科委下达给区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实施。1993年,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开始研究花卉、园林绿化苗木的培植和繁育技术,花卉苗木的地区适应性及其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盆景制作技术,园艺技术等,进而建立基地,形成商品化生产。项目已推广应用,投放市场。为改善城镇环境,美化人民生活提供优质的花木品种。
  甘薯新品种对比试验1992年3月,涵江乡农技站从省农科院、农学院、莆田市农科所、泉州市农科所、龙岩市农科所、惠安县农科所等科研单位,引进优良甘薯品种,在后郭村与地方品种对比试验。通过观察、记载、考察,进行田间实地考种测定,其结果是:福薯26、金山57号品种,产量高,品质较好,抗病且耐旱,可以在涵江扩大示范推广。
  优质稻新品种试验推广1993年,区农技站引进9个优质稻新品种,在三江口镇后郭村进行对比试验。区科委于同年7月7日和8月5日,经现场考察和验收,确认新品种“J繁8725”、“639”种植效果较好,可在全区因地制宜示范推广。
  盐碱地种植葡萄技术试验推广1993年初,三江口镇从浙江金华婺东葡萄良种场引进藤稔稔、巨峰葡萄良种在哆后村进行高产栽培技术试验。通过一年多的试验研究,1994年由区科委组织市、区有关专家鉴定,认为在盐碱地上种植葡萄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并能获得高产。这一项目开发成功后,对提高盐碱地种植业的效益,繁荣市场,起到了推动作用。
  优质蔬菜品种引进、示范与推广1993年,涵江区农技站从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引进豌豆、马铃薯、西洋芹等种子,分别在三江口镇鲸山村、白塘镇柯塘村、国欢镇沁西村试种和示范栽培。1994年5月,区科委组织市、区有关专家进行验收。参试新品种共11个,经过试验初步认定具有推广价值的品种有01大白菜,70天花椰菜,台中11号豌豆,多子白马铃薯等4个品种。青绿青花菜、西洋芹试种虽然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但受市场销路影响,目前不宜大面积推广。
  庭院立体综合利用示范1993年,国欢镇后洋村利用庭院空间,合理布局,上中下综合利用生产:在屋顶平面培植榕树和花卉,制作盆景;搭架种植葡萄;利用闲置空房和空地养猪、鸡、鸭;利用畜禽粪养殖生长快、抗病力强的水产品。1994年3月,由区科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验收,认为这种综合利用,提高单位土地及空间利用率,年创效益3.5万元,投资少,收效快,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优质水果速生高效栽培技术研究1993年,区农机站筹建优质果园及苗圃30亩,先后引进台农4号菠萝、紫花芒果、锡兰橄榄、台湾软枝甜杨桃等9个新品种,与新定值乌龙岭、九月乌等龙眼10亩,解放钟枇杷10亩,进行对比栽培研究。至1994年,这一项目正在继续实施中。
  应用温室大棚栽培反季节蔬菜1994年,区农技站在码头村试种引进的津砥4号黄瓜、282豇豆、本地空心菜和茄子。试验结果:大棚栽培空心菜产量最高,播种时间适当提早,管理得当,可提前上市,争取好销价,提高经济效益。引进黄瓜品种比本地留种黄瓜,单产提高500~750公斤。大棚栽培茄子与露天栽培茄子,单产差不多,提早收成时间不显著。1994年8月27日,区科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项目验收。认为大棚直播空心菜,可提早收成供应市场,有推广应用价值。
  早稻优良新品种试验示范1994年早季,区农技站引进早稻良种,分别在埭里、后郭村安排种植、观察、记载和总结等。区科委于同年7月18日,组织有关专家验收认为:佳禾1号品种表现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抗稻瘟病、耐肥抗倒、后期转色好、结实率高、米质好,可在境内示范推广。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