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校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62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学校管理
分类号: G639.2
页数: 2
页码: 604-6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涵江区教育机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从清末的儒学署和劝学所,到民国时期的校长制和董事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校长负责制和党支部领导下的组织变革。文中还提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党政机构的瘫痪以及之后的恢复和调整,包括设立学校革命委员会、政工组、教务处、总务处等,以及教工代表大会的建立。最后,提到了1993~1994年全区实行的三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机构设置和职责范围。
关键词: 涵江区 教育机构 管理结构

内容

清末,境内学校由莆田县儒学署管理,后改名为县劝学所,专门管理教育事务。民国初期,中学由省政府教育司管理,小学由劝学公所管理。民国14年(1925年),境内小学按莆田县规划,设立学区,兼作地方初等教育的中心辅导学校。是时,私立中心小学实行校长制,后除校长制外,还设立学校董事会,管理学校大事。民国21年,私立涵中中学始设学校董事会。董事会成员若干人,并互推1人任董事长,其余成员称校董。校董事会职权有推荐校长、审核学校经费、管理学校及维护学校公共财物等。
  新中国成立后,仍沿袭校长负责制,下设教导、总务两处。中学增设校务委员会、生活指导委员会和经济委员会。1953年,中学又增设政治辅导处。1963年,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时校长多兼党支部书记。
  “文化大革命”初,学校党政机构瘫痪。1968年,工宣队、贫宣队进入中小学,组织“斗、批、改”,促进大联合。1969年,成立学校革命委员会(小学称革命领导小组),设主任(组长)管理学校。1970年,学校革.命委员会下设政工组、教革组、办事组(后称后勤组)。1971年,中学党支部复设,小学以公社学区设党支部。
  1978年,政工组、教革组、后勤组分别改称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小学复设少年先锋队大队部,中学设团委会、学生会,恢复活动。1979年,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81年,实验小学、中心小学(学区)复设教工支部。1985年,中学、中心小学(学区)建立教工代表大会制。1988年,省重点中学增设保卫科。
  1993~1994年,全区规定区、镇(街)、村三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机构设置以及职责范围,形成区、镇(街)、村三级负责办学网络。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