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公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50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公安
分类号:
D631
页数:
9
页码:
506-514
摘要:
本章记述了涵江区公安机构、剿匪、镇压反革命、刑事侦查、治安管理、管教帮教、户籍管理、消防、交通管理的情况。
关键词:
群众团体
组织
涵江区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一、国民党警察机关
民国3年(1914年),涵江设警察所,所址在宫下大成社,负责治安事务,兼理民事、刑事诉讼。民国14年警察所撤销。涵江为濒海要冲之地,根据《水上警察官制》规定,民国16年,三江口设立水上警察队,查缉奸宄,维持水上治安。民国27年,涵江复设警察所,配所长、巡官各1名,警长3名、警士20名。民国35年5月,增设三江口分驻所;民国37年撤销。抗战期间,境内还有由商家自筹经费设立的义务警察中队,协助警察所维持社会治安,队址在楼下街龙楼社;涵江解放前夕解散。
二、人民公安机关
(一)公安分局
1949年9月3日,以闽中游击支队司令部的游击队员为主,成立涵江公安派出所,驻宫下街原国民党涵江警察所内。1949年9月底,涵江派出所改为涵江公安分局,设治安股、社会股和公安分队。1951年1月,增设劳改分队,直属县公安局劳教股。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公安机构瘫痪。1967年,涵江公安分局实行军管。1968年9月,涵江镇革命委员会成立,下设人民保卫组,分管公安工作。1970年1月,重新成立莆田县公安局涵江派出所。1982年11月,涵江派出所改为莆田县公安局涵江分局。
1984年6月涵江区成立,着手组建莆田市公安局涵江分局。1985年1月1日,涵江公安分局成立,隶属于莆田市公安局,内设刑侦科、内保科、治安科、政工科和办公室,下辖城区、郊区派出所和业务上属分局领导的三江口边防派出所。配局长、副局长、教导员(后改称政委)各1名,公安干警34人。分局驻地在楼下居委会,1986年迁新涵大街,并增设政保科和消防科。1988年1月增设预审科。1991年6月增设户政科。1992年6月设治安拘留所。1993年增设法制科。同年12月撤销城区、郊区派出所,设立涵东、涵西、三江口、国欢和白塘派出所。1994年3月,涵江区增设巡警大队,配备民警26人,直属莆田市公安局。
至1994年12月,在业务上隶属分局领导的还有涵江交警大队、消防中队、边防大队、三江口边防派出所和涵江汽车站派出所。
(二)公安派出所
1949年9月,成立涵江派出所。1950年5月,成立三江口派出所。1951年5月至1952年11月,成立三江口边防检查站。1952年9月,三江口派出所改称涵江内河派出所。1953年11月,改称涵江水上派出所。1958年7月,成立三江口边防派出所。同年10月,涵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内设治安保卫股,股长由公安特派员担任。
“文化大革命”初期,派出所机构瘫痪。1968年9月,涵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内设人民保卫组,配公安特派员若干人。1970年4月,涵江派出所和三江口边防派出所恢复。1982年11月6日,涵江派出所改为莆田县公安局涵江分局。1984年10月,增设涵江郊区派出所。1993年12月,涵江行政区划调整,城区、郊区派出所撤销,设立涵东、涵西、三江口、国欢和白塘派出所。
(三)治安保卫委员会
1951年以后,第二、六、八区、乡(集奎、望江乡)、镇(涵江镇)建立治安保卫委员会(简称治保会),配备治保委员和治安员。1952年,各机关、学校、工厂等企事业单位先后建立治保会组织。1958年,各生产大队成立治保会,设治保主任1名和委员若干名。1984年,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大队治保会改称村治保会。至1994年底,全区共有村(居)治保会59个,治保委员485人,其中正、副治保主任177人。
(四)其他治安组织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安全防范的范围不断扩大,措施进一步加强。公安部门指导机关、学校、企事业建立安全保卫组织,设保卫科(股),金融部门设经济警察小分队,“三资”企业组织保安队。1993年,林柄开发区设治安联防队1支,队员15名。至1994年底,全区设保卫科(股)的单位有26个,专职保卫人员81名;经济警察小分队4支30人,保安队9支93人。
第二节 剿匪
涵江解放初期,社会上残留的土匪重新组合,大肆活动,到处抢劫,镇内协源布店和1家染布店及一些农家先后被抢劫;海上商船及公路上汽车也时被截劫,匪患甚炽。台湾国民党不断派遣特务携带电台、枪支经海上从涵江等地登陆,充当股匪骨干,加强股匪装备,企图在内陆建立根据地;国民党潜伏人员发展武装特务组织,妄想配合国民党“反攻大陆”,纷纷活动,散布谣言,张贴反动标语,破坏通讯、桥梁,破坏征粮、支前工作。
为了巩固海防,防止匪特活动,涵江解放初期,境内各街成立治安保卫委员会,组织民兵站岗放哨。全镇组织涵东、涵西两个联防站,夜间11点后实行戒严。人民公安机关组织力量,配合县剿匪委员会,执行“重点清剿、猛打穷追、驻剿挖根”的方针,在广大群众支持和民兵配合下,历时一年,基本肃清境内武装匪特和惯匪组织。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
一、清查登记
1949年11月开始,对居住在境内的反动党、团、特、军、政、警、宪人员开展全面的清查登记工作。莆田县公安局在涵江设立反动党团自新登记处。在共产党的政策感召下,共有287人前来登记,其中有国民党区党部委员46人,区分部委员90人;三青团分团干事24人,区队长14人。
二、收捕处理反革命分子
1950年12月至1953年10月,按中共莆田县委、莆田县人民政府部署,依据中共中央《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和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结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运动,分为三个阶段大张旗鼓开展镇压反革命(简称镇反)运动。
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境内统一行动,收捕116名由基层组织和群众举报罪恶大、民愤大的惯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和反动会道门头子,按照“镇压与宽大相结合”、“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方针、政策,进行审理,严厉打击,镇压61人。
1951年6月至1952年10月,根据上级关于“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杀可不杀的不杀”的指示精神,组织力量清理积案,逮捕处理一些漏网的反革命分子,打击反革命残余势力。
1952年12月至1953年10月,根据沿海突出部位及山区结合部反动势力没有得到应有打击的情况,开展镇反补课,有效地稳定社会秩序。
二、取缔反动会道门
1950年,“同善社”、“大刀会”、“天地教”互相勾结,成立“反共救国军莆仙永司令部”(又名“灵山救良会”),妄图在冬至节晚上武装暴动。公安机关依靠和发动群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坚决给予取缔。1951年6月和1953年3月,取缔鲸山“同善社”。1954年3月,取缔洞庭、后郭“一贯道”。
第四节 刑事侦查
涵江解放初期的剿匪、镇反使城乡社会治安面貌大为改观,但刑事案件仍时有发生。1950年春至1953年,刑事侦查重点是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的行为和“三反”、“五反”群众检举揭发出来的问题。1954年,重点打击破坏统购统销和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刑事犯罪分子。1958年,刑侦工作实行分片包干,大批干警下乡,组织破案。1960年,采取“重点打击、普遍宣传”的方针,打击偷盗粮食、耕牛、化肥等刑事犯罪分子。
“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安机关瘫痪,刑事犯罪案件增加。1976年后,公安机关大力整顿社会治安秩序,及时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状况又开始好转。
1983年8月至1987年2月,涵江区公安分局贯彻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执行“依法从重从快”的严打方针,分3个战役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简称“严打”)。在人民群众配合支持下,统一行动,对流氓犯罪团伙、流窜作案的杀人、放火、爆炸、投毒、强奸、抢劫和重大盗窃犯以及拐卖妇女、儿童的人贩子等,给予严厉打击。全区共逮捕犯罪分子60多人,其中13人伏法,13人被注销城镇居民户口,送边劳动改造。
1987~1989年,先后开展反盗窃自行车、打击嫖娼卖淫、查禁淫秽物品、打击流窜犯和“扫黄打丑”等专项斗争。1990~1993年初,开展为期3年的反盗窃专项斗争。1993年8月至1994年8月,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抓获违法犯罪分子148人。1985~1994年,全区共立刑事案件2155起,破获1576起,查获刑事作案分子1722人,有力地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改革开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五节 治安管理
一、禁毒 禁赌 禁娼
禁毒 民国时期,境内抽鸦片者甚多,注射吗啡者也不少。贩毒分子用本地生产的毛猪、桂元干等物,从香港、汕头、温州、泉州等地换回鸦片、吗啡,牟取暴利。国民党政府也曾有所查禁,但成效甚微。1949年9月,人民公安机关立即在涵江开展禁毒,取缔烟馆28家,传讯登记烟民620人,并医治重烟毒患者。1952年2月,全面开展查禁工作,大部分吸毒者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得到医治。1952年8月,又对境内吸毒者进行传讯登记。至1952年底,烟毒祸害基本清除。1993年6月16日,禁绝多年的烟毒又在华侨新村—出租私房中被查获,公安机关缴获冰毒半成品500公斤,加工冰毒工具一套,抓获案犯4人,予以严厉打击,使这股复起的烟毒祸害得到有效的遏制。
禁赌 民国时期,曾颁布《暂行新刑律》,立赌博罪,但由于政治腐败,城乡赌博仍然成风。涵江刚解放,人民公安机关立即大力开展查禁赌博活动。1949年底,涵江共取缔赌场19处,处理赌徒2000余人。同时,人民政府明令禁止赌博,将赌博定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1954年,境内开展群众性禁赌工作,严厉打击赌博活动,赌徒送交莆田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处理,赌风逐渐敛迹。其后,公安机关一直把禁赌作为日常工作抓。80年代以来,一些地方赌博活动抬头,并有所蔓延。公安机关与司法、宣传、文化等部门配合,广泛开展禁赌宣传,严行查禁。1986年,区公安分局根据《福建省禁止赌博条例》,在城区、郊区和三江口边防派出所设立赌博人员登记站,对赌博者登记造册,或拘留或罚款。1985~1994年,全区共查禁赌博822起,5736人赌博者受到治安拘留或罚款。有力打击了赌博活动,进一步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禁娼 民国时期,境内馆、妓院有24家,妓女250余人。霞徐街的“福州堂女班”妓女馆,每日晚上乐器、锣鼓合奏,并将妓女姓名挂在门外牌上,以招引嫖客。涵江远东旅社设有浴洗、按摩等色情项目。当局查而不禁,还公然收取“花捐税”,名曰“寓禁于红”。涵江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断然措施,取缔娼馆、妓院,卖淫现象敛迹。1980年以后,又出现卖淫活动,公安机关采取经常性的查禁行动,坚决打击。1981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公安部、司法部、卫生部联合发出《关于坚决打击取缔卖淫活动的通知》后,公安机关发挥职能作用,从宣传教育、行政管理、法律惩戒各方面入手,对公共场所、特营行业、三厅(歌厅、舞厅、卡拉OK厅),实行综合治理,重点打击鸨首和窝主(业主);对卖淫妇女和嫖客,视情节轻重予以收容教育或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惩处。1985~1994年,逐年开展“扫黄打丑”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利用音像、图书、玩具的犯罪活动,清除社会丑恶现象。
二、枪支弹药和爆炸物品管理
枪支弹药管理 涵江解放后,公安机关先后收缴国民党的党政机关、军警、宪兵、自卫队及土匪遣留下来的枪支弹药。后又结合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收缴社会民间枪支。1951年7月,对非军事系统使用的自卫枪支进行登记造册,严格管理。1958年,再次开展收缴社会民间枪支活动。1963年8月,按规定对佩枪人员的范围进行检查。“文化大革命”期间,枪支弹药管理混乱。1976年后,开始进行清理。1984年9月以后,按照枪支有关规定,对佩带枪支人员进行审查并发放《持枪证);不符合规定的,将枪支收回。对猎枪和射击运动枪,经批准只允许在规定范围和地区内使用。1993~1994年,对流散在社会上枪支弹药再次进行收缴。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私自保存枪支和弹药;不准私自制造、修理或装配枪支。近两年来,共收缴各类枪支15支,子弹175发,仿真枪894把。
爆炸物品管理 涵江解放后,人民政府加强对民用爆炸物品的管理,凡爆破器材、各类炸药、雷管、导火索、民用信号弹和烟花爆竹等生产、储存、购买、运输、使用实行许可证制度,由县市以上公安机关审批(发证),县物资(土产)供销部门供应,严格审查其用途,防止炸药流散社会。1984年1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公安机关对安全爆破员、安全监炮员、采购押运员、安全仓库员等进行培训;烟花爆竹实行许可证销售,防止治安灾害事故发生。1994年4月,由莆田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加强烟花爆竹生产销售燃放管理的通告》,通告规定涵江区属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区域,并于1994年7月1日起施行。区公安部门三令五申坚决贯彻执行,各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分片包干监督,对违反规定的单位、个人给予惩罚。从此,境内鞭炮烟花燃放习俗基本革除。近两年公安机关还收缴炸药3000多公斤和一些雷管、土炸。
三、特种行业管理
1954年,公安机关对旅馆、刻字、印刷、照相、钟表、废品收购、信托、修理及公共娱乐等特种行业,实行发证管理(颁发特种行业许可证)。“文化大革命”期间,管理混乱。“文化大革命”后进行登记整顿。1985年,区公安分局对上述特营行业进行多次清理整顿加强管理,造册登记,专人负责。随着涵江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服务性行业不断涌现。1992年12月起,歌厅、舞厅、卡拉OK厅、酒吧、发廊、美容厅、咖啡厅相继开业,影视厅、音像出租、彩印业等文化场所先后开办。经审查,全区颁发特营行业许可证192份,在特种行业中建立保安小组35个,以防止犯罪分子利用这些行业、场所进行犯罪活动。有关部门还密切配合开展安全检查。
四、公共秩序管理
公安机关根据“从严管理、保证安全、便利群众”的治安管理原则,开展公共秩序管理工作。80年代后,尤其是涵江被批准为全省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之后,公共场所迅速增多。至1994年底,影剧院、贸易市场、汽车站、码头、文化俱乐部、音像播映室、镭射厅等21处公共场所,以及车场、夜市场(点)、桌球场(室)和福厦公路涵江段两侧的路边客栈、饭店被列为公共场所管理范围。公安机关规定:凡公共场所必须持有公安机关签发的《安全许可证》才能营业;不符合安全条件的限期整改,仍不合格者不予颁发《安全许可证》;非法经营、严重违反管理条例者,一律取缔,并课以罚金。主要节假日和重大集会,均有警察巡逻,维护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
第六节 管教帮教
一、“四类”分子的监督改造
1951年,境内土地改革后,根据华东军政委员会《关于土地改革完成地区管制改造地主的规定》和1952年6月公安部关于《管制反革命分子暂行办法》,先后对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和群众公认的坏分子(简称“四类”分子)依法实行管制,监督改造。
1956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1956~1967年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精神,开展对“四类”分子加入农业社的规划评审工作。通过群众评议,老实守法的评为社员,基本守法的评为候补社员,少数表现不好的继续监督劳动改造。对规划入社的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实行“政治上区别对待、经济上同工同酬”的政策。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后,部分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列为管制对象,与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合称“五类”分子。1979年,经群众评议,莆田县革命委员会批准,大部分表现好的“四类”分子摘掉帽子,一部分经过复查,得到平反;地主分子、富农分子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改为农民成份。1984年8月,由莆田县人民政府批准,最后一批“四类”分子全部摘帽,改变成分,享有公民的一切权利。
二、违法青少年的帮教
对于误入岐途,违反法纪的青少年的管理,公安机关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改邪归正。1985年对帮教对象实行调查、考核、建档制度,进行跟踪帮教。1987年全区组建教育小组50个,采取“四管理、三负责、二检查、一打击”的帮教措施,即:家长管理子女,学校管理学生,街道管理社会青年,工厂管理青年职工;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的管理,负责检查帮教进展和遵纪守法的情况,负责打击罪行严重、屡教不改分子。通过以上措施,使大多数帮教对象走上新生的道路。
三、监押管教
1951年1月,莆田县公安局劳教股在涵江豆菜巷(1932年国民政府莆田地方法院设立的看守所旧址)成立劳教分队,设有砖瓦窑、灰窑、碾米厂和印刷厂等劳改生产单位。生产所得用于供应劳改犯人的口粮和生活费用。1957年底,福建省公安厅把劳改犯集中关押,已判犯人一律押送省劳改队,县劳教队撤销。1992年6月,区公安分局在苍林设立治安拘留所,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人,给予1日以上、15日以下剥夺人身自由的行政约束。
1993年5月,福建省第四监狱(泉州)莆田独立大队在涵江设立。1994年9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福建省第五监狱。1994年9月,更名为福建省莆田监狱,对监押犯实行劳动改造。
第七节 户籍管理
明代,地方编有户籍册,称《赋税黄册》,按职业编籍。清代后期实行以保、甲为基础的户籍管理制度,按保甲门牌核实人口。民国时仍实行保甲编查。当时境内乡镇公所设有专职户籍员,负责户籍管理和户口迁移登记。1950年9月,户籍业务由涵江公安派出所办理,附近各乡由区公所负责管理。同时,开展户口登记,建立户口申报、登记、迁移等制度,并以家庭居寓处为单位立户,颁发户口簿。1954年,依照《华东户口管理暂行实施细则》,核查户口,换发新户口簿,解决户口登记中的遗留问题,并改变户口申报制度,凭出生证申报户口。1949~1990年,先后进行四次人口普查,通过普查,进一步加强户籍管理。
1955年,按有关规定,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1958年1月,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迁入城镇。除国家招工、招生等户口按规定由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简称农转非)可迁入城镇外,其他人员迁入城镇均需申报上级公安机关批准。1960~1962年,开展职工精简,清理自流人员,压缩城镇人口。1977年以后,根据国务院《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对农转非实行指标控制措施,规定每年农转非人口不得超过非农业人口总数的1.5‰;1984年规定不得超过2‰。1985~1994年恢复非农业人口的有:职工家属824人,落实政策273人;办理农转非的有:招工2451人,中级技术职称干部子女1634人,随军127人,征地4554人,其他310人。其间还为持工商营业执照的农民办理口粮自理的城镇临时户口789人。
1994年3月始,依法对暂住人口实行属地管理。全区设立暂住户口站11个,聘用暂住户口协管员33人。至年底,对全区1.5万左右暂住人口进行登记管理。
第八节 消防
民国19年(1930年)冬,涵江镇内发生一场特大火灾。鉴于此,当时涵江工商界中有识之士,建议购置消防器材,组建救火机构。民国21年,在保尾街善德堂正式成立涵江救火会。其后,还在孝义街设立分会,义务消防队员有200人左右。因设备简陋,救火用水靠群众肩挑手提,又没有进行防火宣传教育,故“只消不防”。
涵江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消防工作。1950年,涵江救火会迁到近水源的后坡埕李家祠堂。1965年,再迁至便于进出的保尾街苍头社,消防经费由莆田县地方财政拨款。1958年,义务消防队迁址顶铺街警报台。1959年,公安部颁发《农村人民公社防火措施》,根据“以防为主,以消为辅,全民办消防”的精神,实行民警包街,治保会包片,居民组长包户,轮流值日的消防制度。对火灾事故严格执行“三不放过”的处理原则:失火原因未查清不予放过,群众未受教育不予放过,肇事者未受到应有处理不予放过。“文化大革命”期间,涵江还组织一支80多名女子义务消防队,在莆田县消防运动会上作过出色的表演。1972年,涵江以连续20年(1953~1972年)没有发生火患而先后获省、县无火灾安全镇的称号。
1981年秋,涵江成立公安系统消防执勤班(部队建制),存在近60年的义务性的民间消防组织涵江救火会完成其历史使命。1986年6月,涵江公安分局成立消防科,专管消防工作。1990年5月,增编为消防中队,人员21人。1987年,全区35个重点单位设有义务消防队;铁灶石油库设立专职消防队。涵江辖区内的工厂、企事业按分布片区分别设立治安消防联防办,每办有消防员3名。1991年6月,实行消防目标岗位工作责任制,以加强消防监督。80年代后,对“三资”企业消防管理,实行主动介入,提前介入,服务上门的方针。但由于各种原因,火灾事故仍时有发生。1986~1994年,全区共发生火灾39起,死亡9人,伤13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17万元。
附:重大火灾
民国19年冬,林寿国讨伐卢兴帮胜利,下令点灯庆祝,衙前街阿奇经营的土产杂货店引发火患,酿成特大火灾。大火由下午4时持续至下半夜2时,烧毁店铺260多爿,民房100多间,损失达百万金。
1984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六),涵江镇后街发生火灾,烧毁民房95间,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受灾20多户,直接经济损失20余万元。
1993年9月20日,莆田县木器二厂发生火灾,烧毁该厂办公楼、仓库,直接经济损失60余万元。
第九节 交通管理
一、陆路交通管理
民国23年(1934年)11月,政府曾派警兵配以铁甲车在公路沿线巡逻,检查交通安全。但不久公路交通安全机构瘫痪,街市交通也放任自流。1950年,涵江镇交通管理由县公安局抽调4名公安人员专职担任,负责市容整顿,维护交通秩序。1951年,保尾设立涵江交通管理站,负责非机动车车辆管理和机动车安全检查。1984年9月,建涵江交通运管所,同时设涵江车辆监理检查站。1987年10月,涵江车辆监理检查站改称莆田市交警支队涵江中队。1990年12月,改称莆田市交警支队涵江大队(简称涵江交警大队),隶属莆田市交警支队。1993年10月,设立城区交警中队。区公安机关在交通管理工作中,执行“综合治理、安全第一”的方针,对机动车辆进行年检、发证,对驾驶员进行培训、考核、做好安全、事故处理等管理工作。
二、水上交通管理
清代三江口设水汛,配一艘战船巡逻,负责防务,并查检船只出入,司水域治安。民国16年,三江口设水上警察队;民国35年设三江口分驻所,均为水上治安机构。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接管闽海关。1950年设三江口派出所,管辖水上交通运输及辖区治安。1952年改为涵江内河派出所,后改称涵江水上派出所,对木帆船、汽船、渔船等各类船只实施交通运输治安管理。三江口港口交通安全工作则由涵江港务部门管辖。1959年9月后,公安机关配合交通、水产、农业部门实施《关于加强运输船、渡口船、渔船安全管理的规定》,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1960年以后,内河船管工作由交通部门管理。1983年10月,涵江水上管理机构撤销。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