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主党派涵江区地方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48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民主党派涵江区地方组织
分类号: D665
页数: 3
页码: 495-497
摘要: 本章介绍了涵江区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情况。
关键词: 民主党派 组织发展 涵江区

内容

第一节 农工党涵江区地方组织
  1957年6月,中国农工党福建省委员会在莆田县发展组织,并在涵江成立农工党莆田六中小组和农工党医务界小组,两个小组共有农工党员18人。在反右派斗争中,部分党员被打成右派分子,境内农工党组织处于半瘫痪状态,活动停止。1958年秋,农工党省委来莆田指导农工党整顿组织。1959年1月,农工党莆田支部委员会正式成立,在境内组建农工党涵江小组。“文化大革命”期间,境内农工党组织活动停止。1980年10月,农工党莆田支部委员会和农工党涵江小组恢复活动。1985年2月,莆田市成立农工党莆田市委员会,涵江属莆田市辖区,设立农工党莆田市委员会涵江区小组。之后,大部分成员退休,涵江区农工党成员仅3人,合并入农工党江口镇支部。1990年12月,涵江区农工党党员发展至15人,从江口支部析出,独立组建农工党涵江区支部委员会。1991~1994年,农工党涵江区支部委员会,在境内广泛联系医务界、教育界和科技界人士,立足本职,围绕中心,积极参政议政,为涵江区改革和建设事业作出贡献。
  第二节 民盟涵江区地方组织
  1957年6月,民盟莆田县筹备委员会在涵江成立民盟涵江中小教小组,盟员5人。反右派斗争时,部分盟员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组织处于半瘫痪状态。1959年初,莆田县成立民盟福建省委员会直属莆田支部委员会,是时涵江民盟组织不变。“文化大革命”期间,民盟停止活动。1980年5月,境内民盟组织恢复活动。1983年,民盟盟员增加到21人,其组织由民盟小组升格为民盟支部委员会。1984年6月,经民盟福建省委批准,莆田市成立民盟莆田市委筹委会。同年8月,民盟莆田市委成立。按行政隶属,涵江成立民盟莆田市委员会涵江区支部委员会。1987~1994年,境内民盟组织团结联系知识分子,紧密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积极参政议政,对全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重大课题提出多种议案和建议。尤其是大力开展海外联谊活动,动员侨胞和港澳台同胞捐资兴办公益事业,建立莆田第六中学奖学重教基金会,兴建学校学生宿舍楼和电化教学楼,为振兴涵江经济,特别是教育事业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第三节 民革涵江区地方组织
  1986年3月,民革福建省委员会莆田市直属支部在涵江区成立民革涵江区小组,有成员23人。1990年10月,因行政区域关系,有13名民革成员划归莆田县支部,境内成员减为10人。1991年增至12人。1992年2月,民革涵江区小组升格为民革涵江区支部委员会,成员17人。1992~1994年,涵江区民革组织遵循中共的基本路线,广泛联系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努力服务经济建设中心,在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及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工作。
  第四节 致公党涵江区地方组织
  1985年10月,成立致公党涵江区支部委员会,选举主任委员1人。1986年7月,增补副主任委员1人。1988~1994年,致公党涵江区支部委员会通过3次换届选举,支部组织机构逐步完善,党员发展到24人。该党是华侨界的党派组织,致力为公,积极参与对海外华侨联谊活动,先后引进外资6000万美元,创办“三资”企业,发展涵江外向型经济。并动员华侨捐资2000多万元(人民币),兴办家乡公益事业。
  第五节 九三学社涵江区地方组织
  1990年5月,涵江成立九三学社涵江区支社,成员11人,分别由境内科技、文化、教育、医务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1990~1994年,该社依靠组织优势,发挥一技之长,开展便民服务。热心参政议政,竭力为推进涵江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贡献。
  第六节 民建涵江区地方组织
  1988年6月,成立民建莆田市支部委员会,并在境内莆田乳品厂发展成员。1990年,境内成立民建涵江区小组。1994年11月,民建涵江区小组升格为民建涵江区支部委员会,成员7人,均为从事经济工作的民主人士。民建涵江区支部委员会全体成员,一如既往,积极为全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谋献策,积极奉献。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