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政务纪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47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政务纪要
分类号: F014.9
页数: 6
页码: 483-4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涵江区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不断改革开放,探索符合区情的发展战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强了全区综合实力。
关键词: 涵江区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内容

一、支援前线
  1949年8月,闽浙赣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派员主持成立涵江支前委员会,负责派借支前物资,供应过境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先向镇内富商和镇所辖农村各保大户派借汽油和粮食。望江乡通过宣传发动,共派借公粮5万公斤。支前委员会还派员到萩芦、江口等地征集柴草,并在宫口设立涵江支前供应站,具体负责派借粮入库和部队粮草、燃料的供应工作。
  二、减租减息
  1950年3月以后,第二区各乡按《华东地区暂行减租条例》开展减租减息工作,对地主、富农及学校、祠堂、庙宇、教会出租的土地,按原租额减25~30%;对地主、富农放的高利贷,实行停息还本,减轻农民负担。当时正遇严重春荒,第二区政府成立生产救灾分会,组织人员深入6个基点27个乡,宣传政府政策,发动群众互助抗旱,抢救秧苗,并发放农贷,帮助农民解决肥料、农具、耕牛等问题。政府还发放救济粮和农贷,组织群众互助借贷,帮助农民渡过春荒,恢复生产。1951年,全区为农民筹集借贷2.15万元。
  三、民主建政
  1949年9月,第二区公所成立时所辖的乡和街,是以民国时期的保为基础的。1950年3月以前,在乡一级政权中,发动贫农和雇农成立乡农民协会,先以埭里乡作为成立农民协会的试点,取得经验后,全面展开;在农民协会领导下开展减租清债。1950年3月,第二区成为莆田县第一批开展民主建政的区。至1950年7月,境内各乡和街均成立乡(街)人民政府,彻底废除国民党的保甲制度。乡人民政府的成员由民主选举产生,经区公所审查后,报请莆田县人民政府委任。为了推进民主建政,以新洋、黄塘两个乡为典型,召开乡人民政府会议和乡政府委员会议,总结推广民主建政经验。集镇则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在各行业发动店员工人,组织工会,废除封建雇工剥削,并以延宁和霞徐码头为重点,开展反封建霸头斗争。
  1953年,境内举行普选,重新选举各乡人民政府。以后,均按有关组织法进行换届选举。
  四、开展“三大”运动
  1949年8月22日涵江解放后,境内开展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运动,当时称“三大”运动。自1949年12月开始,对境内国民党的党、团、军、政、警、宪、特人员进行全面清查登记。1950年12月起,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逮捕116名罪恶民愤大的反革命分子。至1951年,先后处决罪大恶极的地霸、匪特41名,取缔鲸山“同善社”反动会道门,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1951年1月10日始,境内土地改革以埭里乡为试点,后又分两期进行(第1期15个乡,第2期11个乡)。同年5月25日,土地改革结束,继而开展土查。涵江镇7街4乡土改土查共没收、征收地主、富农等占有的土地4733亩,房屋1012间。
  1951年,涵江抗美援朝分会向泉州专署所属各县和莆田县城厢抗美援朝分会发出挑战书,开展抗美援朝捐书运动。至当年底,各界捐书30286册。同年发动各界捐款购买飞机大炮,工商界人士共捐款9.6万元。
  五、开展“三反”和“五反”运动
  1951年12月至1952年12月,涵江党政机关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清除腐败分子,树立廉政形象。在工商界开展“五反”(反行贿、反偷工减料、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经济情报)运动,保护国家资财,稳定境内经济秩序。
  六、经济建设
  1953~1956年,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针,开展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贯彻执行统购统销政策,实施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涵江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1961年以后,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摆脱“大跃进”期间由于高指标、浮夸风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1965年,社会总产值达3106.6万元,工农业产值由1949年的112万元增至2204万元,增长近18.7倍。“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政府陷入半瘫痪状态,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1971年开始,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各地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生产有所发展。1976年,农业产值2100万元,比1965年增长6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在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到1983年,社会总产值达7218万元。1984年,涵江粮食总产量达35908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1984~1994年,全区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探索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确定符合涵江区情的发展战略、奋斗目标和建设重点,促进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全区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建区10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6.4倍,年均递增39.2%;国民收入增加23.6倍,年均递增37.8%;工农业总产值增加26倍,年均递增39%;乡镇企业产值增加52.2倍,年均递增48.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加43.2倍,年均递增46%;预算内财政收入增加31.5倍,年均递增41.6%。1994年,全区国民总产值达16.8亿元,工农业产值达17.4亿元。
  农业区人民政府注意强化农业基础地位,重视做好耕地保护区的划定工作,稳定粮食生产。10年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9.6万亩左右。1992年,粮食总产量达37029吨,又创历史最高纪录。同时依据涵江区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胆而稳妥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已由种植业为主转向养殖和创汇型农业为主。种植业与牧副渔业产值的比例由1984年的42∶58调整为1994年的11∶89;多种经济收入,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1984年,农业产值3054万元,1994年达1.8亿元。
  工业建区初期,区人民政府坚持改革搞活的方针,开展技术改造和革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有所提高。1984~1987年,完成技术改造项目35个,总投资额1113万元,取得较好效益,1987年,工业总产值达15911万元。工农业比重发生较大的变化,两者的比例,1983年为44∶56,1987年为68∶32。第二届区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不断完善企业承包责任制,实行工效挂钩,依靠技术进步发展生产,实施技改项目16个。同时积极组织企业拓宽市场,以销定产,克服原辅材料调价和市场疲软等困难,调控工业生产适度增长。1990年,工业产值达25992万元,比1987年增长0.63倍。1991年以后,区人民政府加快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同时,大力促进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管理的强化和产品质量与企业效益的提高,使工业生产步上新台阶。1994年,产值达15.6万元。
  乡镇企业建区初,区人民政府按照“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创办乡镇企业。1987年,乡镇企业由1983年的1217家发展到5243家,产值由2711万元增至22732万元,乡镇企业工业增长速度居全省第4位。1990年,区人民政府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出口交货总值,比1987年增加近5倍。特别是1992年,涵江成为省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后,区人民政府根据中央指示和省、市的优惠政策,抓住机遇,制定一系列扶持措施,全区乡镇企业呈“大幅度、跳跃式”的发展态势。1994年,推出创办民营工业小区的重大举措,民营企业发展到10135家,产值达28.23亿元。乡镇企业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商贸服务建区10年来,区人民政府充分利用涵江商贸发达、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条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涵江特色的市场体系初具规模。加紧建设八大专业市场和十条专业街;城区农贸市场、涵华西路的小商品批发街与旧区街市联成一体;个体户和联合经商户唱大戏的商贸新体系正在形成。1994年,商品零售额达10.02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达2亿元。全区交通运输业空前活跃,运输户达1122个。10年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房地产、劳务、金融、证券和信息等要素市场也迅速发展;典当行业、城市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等融资机构相继出现。1994年,中外房地产公司达25家,饮食服务、娱乐行业随经济发展更如雨后春笋,宾馆、酒家、饭店发展到286家,文化娱乐“三厅”(卡拉OK厅、歌厅、舞厅)50家。第三产业的产值达6.46亿元,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的39%。
  对外经贸10年来,区人民政府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利用涵江优势,运用灵活措施,采取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外向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1985~1987年,区人民政府加强外事活动,努力做好外引内联工作,确定项目33个。外贸部门积极开展“三来一补”和劳务出口业务,签订合同12项,审批劳务出口103人,外贸总额达5226万元。其后,区政府扩大外引内联,取得显著效果。1990年与1987年相比,“三资”企业由5家发展到15家,来料加工从11家发展到21家,签订合同56份,实收工缴费增长速度居全市前列。1991年后,区人民政府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涵江成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后,实行全方位开放,区人民政府多次内邀外访,开展经贸洽谈。同时建立区、乡(镇)、村三级招商机制,强化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提高外资项目的履约率、到资率和开工率。至1994年底,全区已建“三资”企业156家,外商投资总额3.6268亿美元。同年,“三资”企业总产值为1.3亿美元,全区出口供货总值16亿元。中联开发区、洞
  庭工业区和兴利高科技园区投资项目正在陆续投建。
  财政建区以来,区政府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安排,宏观调控,紧中有活”的方针。1984~1990年,财政收支基本平衡。1991年以后,区政府积极承接市人民政府下放的财政管理权限,创立一级财政。通过完善预算管理,强化税收征管,财政收入迅速增长,预算内收入连年超额完成年度计划。1993年,财政总收入达4527万元。1994年,财税部门密切配合,完成预算内收入8643万元,比增77.3%。
  市政建设建区10年来,区政府根据“开发湄洲湾、振兴莆田市”的战略原则,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多方集资,重点建设,改造提高的精神,以改造旧区、建设新区为中心,努力实现阶段性目标,加速城市建设步伐。至1994年,基本完成城区及部分功能分区的规划,推动全区市政建设纳入规划管理的轨道。其中,区政府特别重视电力、供水、港口、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7亿多元,完成日供水2.5万吨的北洋一期供水工程;建成塘西220千伏变电站,实现并网送电;兴建三江口港500吨级过驳码头2座和300吨级客运码头1座;新建和翻修街道主干线,完成长10公里的福厦线涵江路段拓宽改造和水泥路面铺设,开通路幅50米、长7.8公里的北环城路。全区已拥有万门容量的程控电话。
  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方面,区政府制定总体规划,实施三期改造工程。已经完成的有顶铺、宫口、鑑前等片区和涵三、涵梧、新港等路段。涵梧路口、苍然、湖园、涵华、涵中、前街、保尾等商住小区和荔洲别墅等工程均在建设之中。运动场、道路护栏和人行天桥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相继投入使用。
  七、教育、科技、卫生和体育事业
  教育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教育事业。1951年,境内小学增加到27所,在校学生数7982人。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深入,各类教育逐年发展。到1984年底,境内小学发展到40所,中学也由1951年的1所增加到4所。1985年,全区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任务。1990年,全区中小学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椅,受到福建省教育委员会表彰。1991年,全区制定实现义务教育规划和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实验办法。到1994年,九年义务教育各项指标,以高分达到省优级水平,全区小学配套合格率达到85.4%,中学合格率为100%。同年底,全区共有完全中学2所,独立初中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40所,在校中小学生27790人;幼儿园47所,幼儿入园总数6457人。
  科技50年代,境内开展农业技术改良实验活动,淡水鱼人工育苗试验曾拍成科教片,在全国各地放映。1963~1977年,开展水稻良种、球肥深施的试验与推厂活动,在埭里建立高产试验田。1979年,境内引进日本养鳗技术,开展中外科技合作。1984年后,全区实施科技攻关计划和星火计划。1991年,涵江区被定为星火技术密集区。到1994年,区政府共安排实施星火计划62项,其中有55个项目分别获部级、省级和市级科技成果奖、进步奖和产品奖。
  卫生1950年,境内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对鼠疫、霍乱、天花三大传染病进行预防和控制。到1964年,上述三大传染病基本消灭。1965~1983年,政府在抓好经济工作同
  时,不断加强卫生事业建设。到1984年,全区建成综合性医院1所,卫生院(站)4个。1984年后,境内基本消灭血丝虫病。1986~1992年,全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居莆田市前列。1992年,全区开展妇女疾病普查工作。1993年,涵江区被福建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全省文明卫生先进单位称号。1993~1994年,全区开展普及儿童免疫活动,并于1994年底,基本消灭灰质炎。
  体育1984~1994年,全区先后举行10届中小学生运动会。为发展体育事业,区政府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体育场1座,可容纳万人观众。
  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法制教育根据全国统一部署,区政府制定《1986~1990年普及法律常识教育规划》,全区有10万人次参加法制教育活动,参学率占应参加学法总人数的85%。1991年起,区政府实施第二个五年普法教育,受教育的多达28万人次。
  打击犯罪1984年建区以后,全区持续开展打击车匪路霸、卖淫嫖娼、贩黄贩毒、赌博、盗窃、抢劫等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为境内改革开放提供保障。
  九、环境保护
  建区初期,先后拆除严重影响卫生的粪坑600多个,修建起标准较高的公厕10个。1986年开始,每年由区政府组织开展清理河道活动。同时组织力量调查322个企业污染源,绘制环境治理规划图。1994年,全区组织实施区长环境治理工作责任状制度,加大治理力度,鞋革企业有机废气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砖瓦窑,明令停产。
  十、控制人口
  建区以来,区人民政府始终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来抓,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建区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连续3年被评为省计划生育红旗单位。1985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红旗单位。1990年,圆满完成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任务。同年,全区成立计生服务站,有各级计生协会68个,吸收会员1.5万人。为了加强对计划生育的领导,区政府全面开展达标活动,党政第一把手负总责,取得明显的成绩,计划生育率达92.5%。1992~1994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6‰之内。
  十一、改善人民生活
  1984~1994年,区政府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办好与城乡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事。第二届政府提出要为民办8件实事,第三届政府提出要为民办20件实事,均在任期内全部兑现。第四届政府于1994年办15件实事,较好解决群众的饮水、行路、就医、入学、住房和娱乐等方面困难。1994年,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5亿元,比1984年增长16.2倍。同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26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53元。
  十二、机关建设
  1984年建区后,区政府加强机关建设,努力当好人民公仆。28个部门及下属单位,全
  面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建立与健全和人大、政协的工作联系制度,定期向人大及常委会报告工作,接受审议。并且向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组织、社会各界人士通报情况,接受监督。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处理和解决来信来访问题。区政府重视廉政建设,开展反腐倡廉,查处贪污、受贿和以权谋私等案件。同时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岗位责任制,成立督办机构,提高办事效率,树立廉政高效形象。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