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主要领导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45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主要领导活动
分类号: K825
页数: 8
页码: 447-4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涵江地下党组织在新中国成立前进行了广泛的革命活动,包括发动群众、组织工会、学生运动、反帝斗争、出版抗日刊物等。同时,地下党组织还为闽中地委和人民游击队提供物资和情报支持,开展统战工作,为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涵江区 政治人物 领导名录

内容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主要活动
  民国15年(1926年)2月,中共莆田支部成立。从此中共开始发展组织,开展革命活动,领导全县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民国16年下半年,中共转入地下斗争。中共莆田特区委决定设立县特支,以加强对群众运动领导。民国18年3月,中共莆田县委领导机关迁到涵江镇。莆田革命领导中心由城区移到涵江。莆田县委在王于洁领导下,初步打开工作局面。为了加强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县委增设职工委员会,由陈光潜任书记。当时涵江和城区约有30个行业,几千工人,开展工运的有21个行业,成立赤色工会的有8个行业。其中汽车工会工作成绩显著。时驻军林寿国部要成立“民办公司”,以便征收捐税和路费,遭到汽车工人反对。工会发动联合罢工,终使林的图谋流产。
  同年7月,共青团涵江区委发动涵江中学学生100多人,把平时包揽捐税、敲诈有术、群众恨之入骨的粮差张竹庭从家中揪出,戴上高帽游街。在游斗过程中,工人、农民和市民纷纷加入游斗队伍,城内和江口、广业等地区学联会为之声援,这次斗争影响到福清一带。
  同年8月底,县委组织发动千余农民,在涵江举行声势浩大的拥护苏联的示威集会,相继在城区、笏石、江口和广业等地区也举行拥苏集会。这次示威集会,使莆田统治者大为震惊,城、涵等主要城镇均实行戒严。
  同年9月,英商泰利公司驾鳌号从厦门开进三江口港,时英国买办指使水手殴打学生林景仪。对此,中共莆田县委立即发动学生、工人和农民300多人,奔赴三江口,登上驾鳌号轮船,因找不到英国买办,示威队伍返回涵江,捣毁一家设在宫下的税局,抄砸一家在宫口一贯与英商勾结的豆饼行。同时,成立莆田各界反帝援助林案委员会,这一斗争得到全国许多大专院校的声援。
  同年,中共莆田县委派人在涵江开设文墨斋书店,开展党的地下活动,组织和联系进步知识分子。
  民国19年3月4日,在中共福建省委巡视员练文兰主持下,在涵江召开全县党团联席会议,准备发动地方暴动。后因当局在涵江地区增派一连军队,暴动计划未能实施。
  同年3月下旬,为声援印度和朝鲜独立的革命运动及上海“一·一三”惨案后援会,涵江中学学生罢课3天,到郊区发动农民参加示威游行,在镇上鼓动商人罢市,在街道、学校、车站张贴标语,散发传单,通电全国。驻军林寿国派兵围捕,因学生中的积极分子早已离开幸免遇难。
  同年8月,莆田县党团组织合并为莆田总行动委员会。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思想影响,武装斗争接连失利。
  同年12月下旬,原共青团莆田县委书记韩永藩偕秘书徐元昌在涵江文墨斋书店提取地下党经费700元,计划购买药品、文具、纸张及军用品后,雇农民挑到涵江宫口汽船站,准备由梧塘转运到外坑苏维埃根据地,时被涵江警察局便衣特务拘捕。因挑夫供出文墨斋书店和卢埕的交通站,致使两处交通站均被捣毁。
  同年12月25日,谢刚在涵江得悉国民党海军3个连向广业区移动的情报,立即派交通员,向外坑的红军领导陈天章报讯。
  民国21年,革命形势逐渐好转,驻在涵江的中共莆田县委,在涵江农村发动秋收斗争,动员青年农民组织赤色农会,开展抗租斗争。在“九·一八”事变和淞沪抗战后,党发动群众组织反日团体,涵江中小学的抗日救国团体纷纷成立。其中抗日济难总会领导学生罢课,反对涵江学校开除学生;党团县委也先后组织罢考斗争3次;莆田反帝大同盟组织坚持斗争到民国22年;实验小学分会建立小学生不买日货团,有团员20多人,活动影响较大。
  民国26年12月2日,中共闽中工委领导动员一批爱国民主人士在涵江成立时事研究会,出版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日救国主张。时事研究会设在涵江霞徐新宫,不久迁到下洋瑶池祠。首期吸收爱国志士42人,党组织派蔡文焕参加。会上选出蔡博人等7人为理事,决定创办《时论》旬刊。4月上旬出版创刊号。此刊发行9期,深受读者热爱,社会影响颇大。后为当局压制,先后更名为《抗日知识》、《永生》、《总动员》等,共出刊20多期。4种抗日刊物只发行半年多,就被迫停刊。但刊物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宣传抗日主张,并留下一批珍贵的抗日文献资料。
  民国33年2月,黄国璋接受中共省委援助闽北党的斗争任务后,率领武工队15人,智取涵江交通银行,得现钞400多万元,黄金2两多,全部上交省委。
  民国37年秋,中共闽中地委决定在城、涵建立地下联络站,作为党组织领导城镇革命活动的交通站。
  民国38年1月,莆田人民除暴队在涵江地下联络站配合下,枪杀叛徒特务傅韵簧未遂(傅在解放后伏法)。
  同年3月6日,由康金树率队,在涵江地下联络站周密侦察和安排下,袭击涵江镇公所,缴获一批枪械。
  同年,涵江地方党组织通过地下联络站,为闽中地委和人民游击队筹粮、募集经费、医药物资和军械;掩护革命者和家属;为清江和大洋革命根据地输送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侦
  察敌情、收集情报,配合武装斗争;积极开展统战工作,通过策反、瓦解国民党基层政权;组织支持工人、学生进行“反饥饿、反压迫”的罢工、罢课及示威游行等。
  第二节 建区前主要领导活动
  1949年8月22日,闽中人民游击队随大军解放涵江,涵江地方党组织在中共莆田县委的领导下,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和其他社会改革运动,肃清各种残余反动势力,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1951年1月,中共涵江分委根据中共莆田县委部署,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基础上,全区分2期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至5月底,全部完成土地改革任务。且土地改革运动是紧密结合生产、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等运动进行的。故农村的政治和经济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
  1951年12月,中共莆田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和省、地委指示,在县直机关全面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和反官僚主义)运动。1952年8~9月,第二、六、八区全体干部,分两批到县参加“三反”学习,结合开展整党和建党工作。
  1952年1月,涵江地区在工商界开展“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和反盗窃经济情报)运动,在学习文件,提高认识基础上,进行自我检查,坦白交代。由于依靠工人阶级,整个运动进行得很顺利。至4月间,进入自查补税和核实定案阶段。7月间,经过复查,本着实事求是精神,退还过征的补税款。
  1953年起,涵江各行各业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大大鼓舞涵江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土地改革后,中共莆田县委向全县农民发出“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号召,推动全县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涵江境内各乡普遍建立互助组。1953年1月,在中共莆田县委和第六区委办社工作组指导下,把双福乡郭宝槐等4个互助组联合起来,创办先进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为莆田县最早的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建社后,连续两年增产,对全县影响很大。1954~1955年,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提高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1955年12月,双福乡先进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由初办社时的22户增至144户,占上郭和后亭两村总农户的90%。中共莆田县委认为先进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已具备升格条件,遂批准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为莆田县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1月,中共涵江镇党委根据中共莆田县委指示,组织有关部门成立对私改造领导小组,加强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领导。在对私改造过程中,充分依靠工人阶级,正确贯彻赎买政策,执行和平改造方针,采用先城镇后农村、先工商业后小商摊贩的工作方法。分为4个阶段:申请批准阶段,清产核资和定股定息阶段,人事安排阶段,经济改组阶段。同时,中共涵江镇党委认真贯彻莆田县手工业者代表会议精神,加强对手工业合作社领导。至同年底,涵江基本上实现对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7年,在县委领导下,涵江开展整风运动。在整风中,根据中央部署,转入开展反右派斗争。但在反右斗争中,犯了扩大化错误。
  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指示,涵江掀起“大办人民公社”、“大办农业”和“全民大办工业”的高潮,筹建化工、造纸、玻璃等工业企业。而后出现“高产卫星田”,各行各业土法上马,“大炼钢铁”。由于违反客观规律,出现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等“左”的错误。1959年,又连续开展“反右倾”斗争,批判所谓右倾思想,搞“插红旗拔白旗”、“反地方主义”等运动,涵江地方错误处分一部分党员、干部。1959~1961年,由于工作失误,加上自然灾害,生产和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1年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1960~1961年,涵江组织开展反贪污、反铺张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1962年前后,中共莆田县委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对1957年以来两次运动中被错误处理的党员和干部进行甄别平反。
  1962年秋至1965年间,涵江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同时,大力宣传《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两个十条”等文件。《毛泽东选集》1~4卷发行后,涵江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热潮,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王杰和焦裕禄的活动。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随着“一月革命”夺权之风,涵江公社、涵江镇党委和政府均被“造反派”夺权。不少领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派”,党内组织生活陷于瘫痪。两大“造反派”发生激烈武斗,“文攻武卫”使涵江成为重灾区(“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非正常死亡39人)。1968年5月,莆田县实行军事管制,驻军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指示,负责组建公社、镇革命委员会。当时“斗、批、改”愈演愈烈,运动接连开展。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涵江广泛深入揭批林彪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的反革命罪行。1975年11月,开展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1977~1978年,涵江各部门召开揭批大会,联系实际,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
  1978年6月,涵江镇和涵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根据县委的要求,从党内到党外,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学习。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和演讲会,广泛宣传学习邓小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重要讲话,从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1979年1月开始,中共莆田县委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进一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教育党员、干部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贯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面拨乱反正。时中共涵江公社和涵江镇党委成立落实政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纠正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认真落实干部、知识分子政策和统战政策。
  1980年,各级宣传部门继续宣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同时以多种形式组织干部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发展商品经济的文件和农村改革政策。
  1981年7月,涵江镇和涵江人民公社党委组织基层干部认真学习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抽调干部着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落实中共的统战、侨务、台胞台属和知识分子等政策,对错划右派和起义投诚人员,均按有关政策规定,逐一改正和落实,促进政治安定团结。涵江公社、涵江镇党委在平反冤假错案的同
  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同年还在涵江境内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讲卫生、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的教育活动。
  1982年,根据中共莆田县委的部署,根据涵江情况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五个反对(反对走私和投机倒把、反对封建迷信、反对乱砍森林、反对占田建房、反对赌博和铺张浪费)以及三个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者兼顾)的宣传活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83年,发行《邓小平文选》近万册,职工和干部做到人手一册,并分期分批选派干部参加县委党校举办的《邓小平文选》读书班,是时涵江共有100多名党员干部参加理论骨干培训班学习。
  第三节 建区后区委主要领导活动
  一、实施区第一届党代会提出的任务
  1984年11月,中共涵江区委在第一届党代会上提出“力争走在全市四化建设的前头”的口号,即提出全区三年奋斗的总目标:国民经济总值在今年1.2亿元的基础上发展到4亿元,力争5亿元。促进商品流通,集市贸易成交额达亿元以上。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较好的水平。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
  1985~1987年,涵江区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连续3年稳定增长。
  农业农业生产形成多种经营结构,初步建成水产、水果、奶牛和蔬菜四个生产基地。乡镇企业蓬勃发展,60%的农村劳动力从种植业逐步转移到乡镇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上,乡镇企业产值已占全区社会总产值的50%左右,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工业工业生产取得新的突破,逐步形成冶金、机械、食品、纺织、建材、造纸、电子、鞋革、服装和草编业为主的十个行业,产值年均递增61.7%。
  交通、外贸为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手改线和扩宽涵三、涵梧公路,涵江新区开发初具规模。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引进侨资和先进技术,扩大外贸出口,三年间外贸收购总额年均递增31.5%。
  科技、教育莆田光学机电总厂厂研制的上下对点觇标仪和乳品厂母乳化奶粉分别获省科技二、三等奖。蜂蜜露和花粉蜜露研制成功,填补省内空白。
  1985年,全区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同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
  国民生产总值1987年与1985年相比,全区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55.7%。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4.2%。乡镇企业总收入年均递增70.7%。全区人均年收入1234元,年人均工农业产值1500元,人均分配达531元,增长速度高于省内和全市的平均水平。
  二、实施区第二届党代会提出的任务
  1987年10月,区委在第二届党代会上提出任务:到1990年全区社会总产值要达到7亿元,争取每年增加一个亿。工农业总产值要在1987年预计的1.7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达3.5亿元。党风和社会风气要进一步好转,精神文明建设要提高到新水平。
  通过实施结果,1988~1990年是涵江政治稳定、经济继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3年。
  基本建设坚持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加强经济工作的宏观调控,清理整顿各类公司,推动流通秩序逐步好转,市场物价上涨幅度明显下降。同时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内部活力,促进经济建设逐步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
  工农业农业基础得到加强,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农村呈现出以粮为主,多种经营并举的经济新格局。工业生产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积极挖潜革新,保持平稳发展。乡镇企业在困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继续发挥其农村经济支柱作用和出口创汇的生力军作用。
  利用外资外资引进取得突破性进展,“三资”企业从5家发展到17家,共创产值3465万美元。来料加工企业从1家发展到31家,共收缴加工费41.7万美元。全区3年共利用外资4546万美元,外贸出口逐年增长。
  科技、教育实施科技攻关和星火计划22项,其中蜂蜜露获得巴西国际蜂产品博览会金奖。教育投资286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全区小学实现“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椅),3年共输送907人上大中专院校。卫生防疫站及卫生保健院正在新建中。人口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
  国民生产总值1990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2.82亿元,比1987年(下同)增长18%,年均递增5.7%。工农业总产值3.09亿元,比增35.3%,年均递增10.6%。国民总收入2.38亿元,比增42.8%,年均递增12.6%。出口收购总值0.456亿元,比增56.2%,年均递增16%。固定资产投资3年累计7200万元。
  三、实施区第三届党代会提出的任务
  1991年1月,区委在第三届党代会上提出奋斗目标:即致力实施“八五”计划,继续搞好治理整顿,在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总值和国民收入平均递增10.3%,为90年代再翻一番打下基础。积极发展国有和集体工业,改变全区工业基础薄弱状况。集中力量办好农业,促使农业综合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到1993年,粮食总产稳定在70万担以上。继续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3年内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0万美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平,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新的进步,人口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1991~1993年,在实施过程中,区委充分运用省定的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的各项政策,大胆试验,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工农业、乡镇企业涵江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农村经济逐步形成“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的大农业新格局,到1993年全区基本脱掉“空壳村”帽子。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有各种专业村30多个,民营企业近万家,并且
  正在朝规模经营发展。工业小区相继投入建设,“科工贸”走廊初具雏型,整个工业呈现跳跃式发展态势。第三产业正在崛起。
  市场经济大力推进劳动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国有民营”、“社有私营”,积极进行市场建设和培育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以农贸市场、商批中心、涵华西路小商品批发为龙头,农村集镇相呼应的多种经济成份流通网,带动生产要素市场迅速发展。
  城建投资约5亿元的城市建设正在加快实施,旧城改造面积已达16万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兴建北洋供水工程。三江口港已建成2个500吨级泊位码头和1个300吨级客运码头。建区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北环城路第一期工程已开工。万门程控电话扩容已开通。城市配套功能逐步完善。
  引进外资运用优惠政策,完善招商机制,引进外资项目共111个,合同金额3.04亿美元。仅1993年“三资”企业出口总额达9500万美元。“三资”企业从1990年17家发展到1993年的124家。
  科教文引进大批科技成果,实施“星火”计划项目24项,增加产值近3亿元。获部级科技金质、银质奖各一项,省市奖8项。3年间投资教育事业1611万元,新建扩建校舍37600平方米。为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1120人。建起区妇幼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宫、文化馆、街心公园、芳名碑等一批精神文明基础设施以及全市第一家有线电视站。建立三级卫生网络,1993年计生工作实现全达标。
  国民生产总值1993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10.3亿元,比1990年(下同)增长265.2%。工农业总产值11亿元,比增175%。国民收入8.25亿元,比增245.1%。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990元和1560元,群众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四、实施区第四届党代会提出的任务
  1994年1月,区委在第四届党代会上指出:要继续实施“以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外向型经济为龙头,以城市建设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科工贸走廊”、林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内环城路建设,带动新、旧城区的发展,增强对涵三、涵梧、涵黄三线的辐射,把开放开发引向腹地,推进三江口、白塘、国欢3片经济区的建设,形成“长藤结瓜”式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到1998年,全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40亿元,比1993年(下同)增加2.9倍,年均递增31.2%。工农业总产值达50亿元,比增3.5倍,年均递增35.8%。出口总值达8亿美元,比增5.8倍,年均递增46.6%。财政收入达1.5亿元,比增2.6倍,年均递增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比增1.26倍,年均递增17.7%。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3700元,比增86.9%,年均递增13.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
  1994年,涵江区经济建设取得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农业集中精力完善农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创汇农业不断发展,创办乡镇农业企业64个。发展以龙眼为主产的种植业4000亩。巩固发展养鳗场59个,养鳗面积1065亩,常年产量1638吨,产值22932万元。
  工业继续推进工业企业内部配套改革,开发新兴工业,推进国有工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进市场经济体制运营。开发壮大塑胶、人造金刚石、电镀、生物工程、彩
  印、工艺品、水产加工等门类。当年出口总值8089万美元。工业总产值20亿元,“三资”、乡镇和民营工业企业成为涵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城建城市基本建设,实行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并举。第四期旧城改造全面开始。新区开发一步到位,新建荔洲别墅和涵东、涵西、国欢等不同档次的示范性住宅小区。同时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以市区为中心的北环城路续建工程,实现村村通公路。同时增建三江口港配套设施,使港口年吞吐量增至20万吨。涵江北洋供水第一期工程竣工,日供水2.5万吨。涵江邮电局在鉴前、埭里再建模块局。
  商业以商品市场为基础,生产要素市场为重点。区内已建成8个专业市场和10条专业街,还有新建的全省规模最大的涵江小商品批发城。全年全民商品零售总额达10.02亿元,比1984年增长46倍。
  科技、教育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展生产,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由1990年占25%,提高到42%左右,促进涵江经济建设发展。中小学教育通过省教委、省教育督导室“六督导”(即教育管理、事业发展、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校舍设备、德育工作)检查验收,以优质高分达标。区拨款360万元建起涵江第一座标准体育场。并开始筹资1000万元,兴建占地14.6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8层涵江图书馆。
  国民生产总值1994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16.85亿元,比1993年(下同)增长63.5%。工农业生产总值17.23亿元,比增55.8%。国民人均收入4808元,比增237%。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