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卷十九 中国共产党涵江区地方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444
颗粒名称:
卷十九 中国共产党涵江区地方组织
分类号:
D235.57
页数:
24
页码:
439-462
摘要:
这段文本主要介绍了涵江地区中共地方组织的历史沿革和组织机构。涵江地区的中共地方组织经历了多个时期和变革,包括民国时期的特别区委员会、中心县委员会等,以及解放后的区、乡镇和公社一级建制。文中还提到了不同时期的领导机构和负责人,以及组织的发展和变化。
关键词:
涵江区
地方组织
党史
内容
民国15年(1926年)2月,成立中国共产党莆田县地方组织,开始领导全县人民开展革命斗争。
民国16年元月,涵江成立第一个党团混合支部。从此境内党的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
民国18年3月,根据中共福建省委指示,中共莆田县委领导机关迁至涵江镇,大力发动组织工人、学生和农民开展反帝、反压迫斗争,因规模较大,影响较深,受到省委表扬。
民国19年下半年,中共莆田县委根据省委指示,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此后,党领导的农村武装斗争,虽艰苦曲折,却仍不断向前发展,直至莆田解放。
1949年9月莆田解放后,在中共莆田县委领导下,境内成立中共第二区(涵江区)分委会(土地改革后,改称区委会)。此后,涵江行政区划多次变更,但党组织,均属区、乡(镇)和公社一级建制。
1949~1956年,中共涵江地方组织,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在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1958~1961年4月,中共涵江地方组织由于忽视经济客观规律,搞浮夸,刮“共产风”,又遭受三年自然灾害,致使境内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961~1965年,中共涵江地方组织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推动生产得以恢复发展。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促进城乡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涵江“造反派”于次年夺权,中共涵江地方组织瘫痪。在此后几年间,涵江社会动荡不安。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涵江同全国一样进入历史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涵江党组织集中力量,解决历史遗留向题,落实政策,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984年5月,成立中共莆田市涵江区委。此后至1994年,中共涵江区委领导涵江人民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为涵江社会主义经济腾飞而负重奋进,取得优异成绩。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一节 领导机构
民国15年(1926年)1月,中共党员陈国柱回到莆田,在私立哲理中学任教,发展学生陈天章等为共青团员。同年2月,在该校成立莆田党团混合支部。同年6月12日,莆田党团混合支部改称为中共莆田支部,后改为中共莆田特别区委员会。
民国16年1月,涵江成立第一个党团混合支部,中共党员黄苍麟为负责人,有党团员6人。同年12月,中共莆田特别区委员会改为中共莆田县委员会,下辖6个区委和1个特别支部,其中包括中共涵江区委员会。民国18年9~10月,由王于洁(吴梅)任涵江区委书记。
民国17年春,中共莆田县委派谢刚(郭寿銮)到公立涵江中学任庶务主任,负责建团工作,发展学生10多人入团,并在该校成立共青团涵江区委员会。
民国18年,根据中共福建省委的指示,为使涵江地区逐步成为莆田、仙游和福清3县的革命中心,中共莆田县委领导机关迁至涵江镇。涵江当时建立2个党支部,其中船夫支部党员6人,店员支部党员3人。
民国21年9月,中共莆田县委员会升格为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员会,领导莆田、仙游和福清3县的革命斗争。中心县委机关驻在涵江。民国23年4月,因叛徒出卖而受到破坏。
民国23年,重建中共莆田县委员会。同年9月,重建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员会。
民国24年5月,中共莆田县委员会下辖1个妇委、2个边区工委和4个区委。涵江隶属中共平原区委员会领导。
民国29年11月,莆田总行动委员会改建为中共莆属(闽中)特别委员会,下辖1个特别支部、1个区委、1个支部和仙游、惠安县委。其中1个区委,即中共涵江区委员会,书记谢刚(兼)。
民国36年4月,重建中共莆田县工作委员会,下辖4个区委。涵江隶属北洋区委员会领导,直至解放时止。
1949年8月莆田解放后,涵江境内中共地方组织,均为区、乡镇和公社一级建制,隶属中共莆田县委领导,一直至涵江建区时止。
1949年9月,涵江成立中共莆田县第二区(涵江区)分委会。
1950年10月,涵江境内划分为涵江镇和第二区,分别成立中共莆田县涵江镇和第二区分委员会。
1952年8月,涵江境内除涵江镇改称为第二区(涵江区)外,原第二区划分为第六区(集奎区)和第八区(望江区),分别成立中共莆田县第二、六、八区委员会。
1952年,中共莆田县委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整党和基层建党工作。
是时,中共第二区委认真贯彻县委部署,分期分批在各乡开展建党工作。至1955年底,完成各乡(街)党支部建立工作。
1956年6月,涵江境内除因第二区改称为涵江镇,成立中共莆田县涵江镇委员会外,原第六和第八区各乡均并入梧塘区,隶属中共莆田县梧塘区委员会领导。
1957年12月,莆田县撤区并乡,涵江划分为1个镇和2个乡。中共莆田县涵江镇委员会保持不变,并新成立中共莆田县集奎乡和望江乡委员会。
1958年10月,莆田县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涵江成立中共莆田县涵江人民公社委员会。
1961年6月,涵江人民公社改称为涵江区公所,成立中共莆田县涵江区委员会。下辖12个人民公社党委会。
1965年8月,莆田县撤区并社。涵江划分为涵江镇和涵江人民公社,分别成立中共莆田县涵江镇和涵江人民公社委员会。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共莆田县涵江镇委员会和涵江人民公社委员会均处于瘫痪状态。
1968年5月,涵江镇和涵江人民公社分别成立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1970年1月,分别成立涵江镇和涵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
1980年12月后至建区前,莆田县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涵江恢复中共莆田县涵江镇和涵江人民公社委员会。
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莆田市的通知》,以原隶属莆田县的涵江镇和涵江公社的行政区域为管辖范围成立涵江区,作为莆田市的市辖区。
1984年5月,成立中共莆田市涵江区委员会。下辖中国人民解放军莆田市涵江区人民武装部党委(受军地双重领导)、涵江公社党委、涵江镇党委等3个基层党委。同年7月,增设区机关党委会。11月,涵江公社党委改称为涵江乡党委,涵江镇党委改称为涵江街道办事处党委。全区共有97个党支部。
1985年6月,增设区人大党组、区人民政府党组及4个基层党委,全区共有101个党支部。
1986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莆田市涵江区人民武装部党委改称为莆田市涵江区人民武装部党委,隶属区委领导。全区共设2个党组,4个基层党委,104个党支部。
1987年4月,全区设2个党组,4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12个党支部。
1988年4月,增设涵江区公安分局党委。7月,涵江街道办事处党委改称为涵江街道党委。全区共设2个党组,5个基层党委,2个党总支,127个党支部。
1992年2月,增设涵江区人民政协党组。全区共设有3个党组,5个基层党委,1个党总支,135个党支部。
1993年1月,按福建省民政厅闽民(1993)5号文件批复,调整涵江区内行政区划,成立三江口镇、白塘镇、国欢镇、涵东街道、涵西街道党委。年底,全区设3个党组,8个基层党委,1个党总支,161个党支部。
1994年3月,增设涵江区人民法院党组和涵江区人民检察院党组。至年底,全区设5个党组,8个基层党委,7个党总支,172个党支部。
表19-1
若干年份中共涵江地方党组织设置与党员状况表
单位:个、人
注:*1927年系建党团混合支部,党员1人,团员5人。
第二节 工作机构
建区前,涵江隶属莆田县管辖,涵江基层党委组织工作均属莆田县委领导。1984年建区后,随着工作任务的增加和形势的变化,中共涵江区委员会下设工作机构相应调整和变化。
一、办公室
1984年6月成立,下设综合、调研、督查、信息和机要等5科室。
二、组织部
1984年6月成立,下设秘书、干部、组织和干审等科室。
三、宣传部
1984年6月成立,下设新闻出版、报道、宣传、党员教育、理论和扫黄等科室。
四、统战部
1984年6月成立,下设办公室。
五、纪律检查委员会
1984年6月成立,为县级常设机构,下设办公、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和信访(举报中心)等4室,并成立区教育纪检监察室和区直属机关纪委等。1993年4月,与涵江区人民政府监察局合署办公。
六、政法委员会
1985年成立,设书记、副书记负责政法系统各部门工作。
七、党校
1991年9月筹建,于1992年1月正式成立,下设办公室、教研室等。
表19-2
1984~1994年中共涵江区委员会工作机构一览表
第二章 历届代表大会
第一节 第一次代表大会
1984年11月28~30日,召开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25人,列席代表9人。大会主要议程:1.听取和审议中共莆田市涵江区委员会工作报告,并通过相应决议。2.听取和审议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并通过相应决议。3.选举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选举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选举出席中共莆田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会上,董天富致开幕词;蔡顺富代表区委作题为《加快改革步伐,推进经济建设》的工作报告;翁毅彪致闭幕词;陈鸿兰代表区纪委作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1人、候补委员2人)和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7人)。第一届区委和区纪委于11月30日分别举行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选举产生区委常委5人,正、副书记各1人。区纪委常委3人、书记1人。
第二节 第二次代表大会
1987年10月23~24日,召开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41人,列席代表6人。大会主要议程:1.听取和审议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并通过相应决议。2.听取和审议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并通过相应决议。3.选举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选举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会上,董天富致开幕词;蔡顺富代表第一届区委作题为《团结奋斗,开拓前进》的工作报告;张祖怡致闭幕词;姚国清代表区纪委作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共涵江区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5人、候补委员2人)和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8人)。第二届区委和区纪委于10月24日,分别举行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选举产生区委常委5人,正、副书记各1人。区纪委常委3人、书记1人。
第三节 第三次代表大会
1991年1月10~12日,召开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第三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50人,列席代表16人。大会主要议程:1.听取和审议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第二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并通过相应决议。2.听取和审议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并通过相应决议。3.选举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选举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会上,杨鹏飞致开幕词;俞金荣代表第二届区委作题为《坚持党的基本路
线,把涵江区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稳步推向前进》的工作报告;陈文通致闭幕词;姚国清代表区纪委作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9人、候补委员3人)和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0人)。第三届区委和区纪委于1月12日分别举行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选举产生区委常委6人,书记1人,副书记2人。区纪委常委5人,正、副书记各1人。
第四节 第四次代表大会
1994年1月3~4日,召开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第四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60人,列席代表19人。大会主要议程:1.听取和审议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第三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并通过相应决议。2.听取和审议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并通过相应决议。3.选举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选举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会上,陈文通致开幕词;杨鹏飞代表第三届区委作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开创涵江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新局面》的工作报告,符卫国致闭幕词。阮文金代表区纪委作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第四届委员会(委员23人、候补委员3人)和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5人)。第四届区委和区纪委于1月4日分别举行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选举产生区委常委7人,书记1人,副书记3人。区纪委常委5人,正、副书记各1人。
第三章 主要领导活动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主要活动
民国15年(1926年)2月,中共莆田支部成立。从此中共开始发展组织,开展革命活动,领导全县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民国16年下半年,中共转入地下斗争。中共莆田特区委决定设立县特支,以加强对群众运动领导。民国18年3月,中共莆田县委领导机关迁到涵江镇。莆田革命领导中心由城区移到涵江。莆田县委在王于洁领导下,初步打开工作局面。为了加强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县委增设职工委员会,由陈光潜任书记。当时涵江和城区约有30个行业,几千工人,开展工运的有21个行业,成立赤色工会的有8个行业。其中汽车工会工作成绩显著。时驻军林寿国部要成立“民办公司”,以便征收捐税和路费,遭到汽车工人反对。工会发动联合罢工,终使林的图谋流产。
同年7月,共青团涵江区委发动涵江中学学生100多人,把平时包揽捐税、敲诈有术、群众恨之入骨的粮差张竹庭从家中揪出,戴上高帽游街。在游斗过程中,工人、农民和市民纷纷加入游斗队伍,城内和江口、广业等地区学联会为之声援,这次斗争影响到福清一带。
同年8月底,县委组织发动千余农民,在涵江举行声势浩大的拥护苏联的示威集会,相继在城区、笏石、江口和广业等地区也举行拥苏集会。这次示威集会,使莆田统治者大为震惊,城、涵等主要城镇均实行戒严。
同年9月,英商泰利公司驾鳌号从厦门开进三江口港,时英国买办指使水手殴打学生林景仪。对此,中共莆田县委立即发动学生、工人和农民300多人,奔赴三江口,登上驾鳌号轮船,因找不到英国买办,示威队伍返回涵江,捣毁一家设在宫下的税局,抄砸一家在宫口一贯与英商勾结的豆饼行。同时,成立莆田各界反帝援助林案委员会,这一斗争得到全国许多大专院校的声援。
同年,中共莆田县委派人在涵江开设文墨斋书店,开展党的地下活动,组织和联系进步知识分子。
民国19年3月4日,在中共福建省委巡视员练文兰主持下,在涵江召开全县党团联席会议,准备发动地方暴动。后因当局在涵江地区增派一连军队,暴动计划未能实施。
同年3月下旬,为声援印度和朝鲜独立的革命运动及上海“一·一三”惨案后援会,涵江中学学生罢课3天,到郊区发动农民参加示威游行,在镇上鼓动商人罢市,在街道、学校、车站张贴标语,散发传单,通电全国。驻军林寿国派兵围捕,因学生中的积极分子早已离开幸免遇难。
同年8月,莆田县党团组织合并为莆田总行动委员会。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思想影响,武装斗争接连失利。
同年12月下旬,原共青团莆田县委书记韩永藩偕秘书徐元昌在涵江文墨斋书店提取地下党经费700元,计划购买药品、文具、纸张及军用品后,雇农民挑到涵江宫口汽船站,准备由梧塘转运到外坑苏维埃根据地,时被涵江警察局便衣特务拘捕。因挑夫供出文墨斋书店和卢埕的交通站,致使两处交通站均被捣毁。
同年12月25日,谢刚在涵江得悉国民党海军3个连向广业区移动的情报,立即派交通员,向外坑的红军领导陈天章报讯。
民国21年,革命形势逐渐好转,驻在涵江的中共莆田县委,在涵江农村发动秋收斗争,动员青年农民组织赤色农会,开展抗租斗争。在“九·一八”事变和淞沪抗战后,党发动群众组织反日团体,涵江中小学的抗日救国团体纷纷成立。其中抗日济难总会领导学生罢课,反对涵江学校开除学生;党团县委也先后组织罢考斗争3次;莆田反帝大同盟组织坚持斗争到民国22年;实验小学分会建立小学生不买日货团,有团员20多人,活动影响较大。
民国26年12月2日,中共闽中工委领导动员一批爱国民主人士在涵江成立时事研究会,出版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日救国主张。时事研究会设在涵江霞徐新宫,不久迁到下洋瑶池祠。首期吸收爱国志士42人,党组织派蔡文焕参加。会上选出蔡博人等7人为理事,决定创办《时论》旬刊。4月上旬出版创刊号。此刊发行9期,深受读者热爱,社会影响颇大。后为当局压制,先后更名为《抗日知识》、《永生》、《总动员》等,共出刊20多期。4种抗日刊物只发行半年多,就被迫停刊。但刊物扩大党的政治影响,宣传抗日主张,并留下一批珍贵的抗日文献资料。
民国33年2月,黄国璋接受中共省委援助闽北党的斗争任务后,率领武工队15人,智取涵江交通银行,得现钞400多万元,黄金2两多,全部上交省委。
民国37年秋,中共闽中地委决定在城、涵建立地下联络站,作为党组织领导城镇革命活动的交通站。
民国38年1月,莆田人民除暴队在涵江地下联络站配合下,枪杀叛徒特务傅韵簧未遂(傅在解放后伏法)。
同年3月6日,由康金树率队,在涵江地下联络站周密侦察和安排下,袭击涵江镇公所,缴获一批枪械。
同年,涵江地方党组织通过地下联络站,为闽中地委和人民游击队筹粮、募集经费、医药物资和军械;掩护革命者和家属;为清江和大洋革命根据地输送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侦
察敌情、收集情报,配合武装斗争;积极开展统战工作,通过策反、瓦解国民党基层政权;组织支持工人、学生进行“反饥饿、反压迫”的罢工、罢课及示威游行等。
第二节 建区前主要领导活动
1949年8月22日,闽中人民游击队随大军解放涵江,涵江地方党组织在中共莆田县委的领导下,恢复国民经济,进行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和其他社会改革运动,肃清各种残余反动势力,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1951年1月,中共涵江分委根据中共莆田县委部署,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基础上,全区分2期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至5月底,全部完成土地改革任务。且土地改革运动是紧密结合生产、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等运动进行的。故农村的政治和经济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
1951年12月,中共莆田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和省、地委指示,在县直机关全面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和反官僚主义)运动。1952年8~9月,第二、六、八区全体干部,分两批到县参加“三反”学习,结合开展整党和建党工作。
1952年1月,涵江地区在工商界开展“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和反盗窃经济情报)运动,在学习文件,提高认识基础上,进行自我检查,坦白交代。由于依靠工人阶级,整个运动进行得很顺利。至4月间,进入自查补税和核实定案阶段。7月间,经过复查,本着实事求是精神,退还过征的补税款。
1953年起,涵江各行各业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大大鼓舞涵江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土地改革后,中共莆田县委向全县农民发出“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号召,推动全县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涵江境内各乡普遍建立互助组。1953年1月,在中共莆田县委和第六区委办社工作组指导下,把双福乡郭宝槐等4个互助组联合起来,创办先进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为莆田县最早的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建社后,连续两年增产,对全县影响很大。1954~1955年,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提高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1955年12月,双福乡先进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由初办社时的22户增至144户,占上郭和后亭两村总农户的90%。中共莆田县委认为先进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已具备升格条件,遂批准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为莆田县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1月,中共涵江镇党委根据中共莆田县委指示,组织有关部门成立对私改造领导小组,加强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领导。在对私改造过程中,充分依靠工人阶级,正确贯彻赎买政策,执行和平改造方针,采用先城镇后农村、先工商业后小商摊贩的工作方法。分为4个阶段:申请批准阶段,清产核资和定股定息阶段,人事安排阶段,经济改组阶段。同时,中共涵江镇党委认真贯彻莆田县手工业者代表会议精神,加强对手工业合作社领导。至同年底,涵江基本上实现对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7年,在县委领导下,涵江开展整风运动。在整风中,根据中央部署,转入开展反右派斗争。但在反右斗争中,犯了扩大化错误。
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指示,涵江掀起“大办人民公社”、“大办农业”和“全民大办工业”的高潮,筹建化工、造纸、玻璃等工业企业。而后出现“高产卫星田”,各行各业土法上马,“大炼钢铁”。由于违反客观规律,出现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等“左”的错误。1959年,又连续开展“反右倾”斗争,批判所谓右倾思想,搞“插红旗拔白旗”、“反地方主义”等运动,涵江地方错误处分一部分党员、干部。1959~1961年,由于工作失误,加上自然灾害,生产和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1年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1960~1961年,涵江组织开展反贪污、反铺张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1962年前后,中共莆田县委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对1957年以来两次运动中被错误处理的党员和干部进行甄别平反。
1962年秋至1965年间,涵江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同时,大力宣传《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的“两个十条”等文件。《毛泽东选集》1~4卷发行后,涵江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热潮,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王杰和焦裕禄的活动。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随着“一月革命”夺权之风,涵江公社、涵江镇党委和政府均被“造反派”夺权。不少领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派”,党内组织生活陷于瘫痪。两大“造反派”发生激烈武斗,“文攻武卫”使涵江成为重灾区(“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非正常死亡39人)。1968年5月,莆田县实行军事管制,驻军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指示,负责组建公社、镇革命委员会。当时“斗、批、改”愈演愈烈,运动接连开展。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涵江广泛深入揭批林彪反革命集团篡党夺权的反革命罪行。1975年11月,开展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1977~1978年,涵江各部门召开揭批大会,联系实际,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
1978年6月,涵江镇和涵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根据县委的要求,从党内到党外,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学习。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和演讲会,广泛宣传学习邓小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重要讲话,从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1979年1月开始,中共莆田县委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进一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教育党员、干部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贯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面拨乱反正。时中共涵江公社和涵江镇党委成立落实政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纠正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认真落实干部、知识分子政策和统战政策。
1980年,各级宣传部门继续宣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同时以多种形式组织干部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发展商品经济的文件和农村改革政策。
1981年7月,涵江镇和涵江人民公社党委组织基层干部认真学习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抽调干部着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落实中共的统战、侨务、台胞台属和知识分子等政策,对错划右派和起义投诚人员,均按有关政策规定,逐一改正和落实,促进政治安定团结。涵江公社、涵江镇党委在平反冤假错案的同
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同年还在涵江境内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讲卫生、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的教育活动。
1982年,根据中共莆田县委的部署,根据涵江情况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五个反对(反对走私和投机倒把、反对封建迷信、反对乱砍森林、反对占田建房、反对赌博和铺张浪费)以及三个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者兼顾)的宣传活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83年,发行《邓小平文选》近万册,职工和干部做到人手一册,并分期分批选派干部参加县委党校举办的《邓小平文选》读书班,是时涵江共有100多名党员干部参加理论骨干培训班学习。
第三节 建区后区委主要领导活动
一、实施区第一届党代会提出的任务
1984年11月,中共涵江区委在第一届党代会上提出“力争走在全市四化建设的前头”的口号,即提出全区三年奋斗的总目标:国民经济总值在今年1.2亿元的基础上发展到4亿元,力争5亿元。促进商品流通,集市贸易成交额达亿元以上。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较好的水平。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
1985~1987年,涵江区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连续3年稳定增长。
农业农业生产形成多种经营结构,初步建成水产、水果、奶牛和蔬菜四个生产基地。乡镇企业蓬勃发展,60%的农村劳动力从种植业逐步转移到乡镇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上,乡镇企业产值已占全区社会总产值的50%左右,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工业工业生产取得新的突破,逐步形成冶金、机械、食品、纺织、建材、造纸、电子、鞋革、服装和草编业为主的十个行业,产值年均递增61.7%。
交通、外贸为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手改线和扩宽涵三、涵梧公路,涵江新区开发初具规模。积极开展外引内联,引进侨资和先进技术,扩大外贸出口,三年间外贸收购总额年均递增31.5%。
科技、教育莆田光学机电总厂厂研制的上下对点觇标仪和乳品厂母乳化奶粉分别获省科技二、三等奖。蜂蜜露和花粉蜜露研制成功,填补省内空白。
1985年,全区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同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
国民生产总值1987年与1985年相比,全区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55.7%。工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4.2%。乡镇企业总收入年均递增70.7%。全区人均年收入1234元,年人均工农业产值1500元,人均分配达531元,增长速度高于省内和全市的平均水平。
二、实施区第二届党代会提出的任务
1987年10月,区委在第二届党代会上提出任务:到1990年全区社会总产值要达到7亿元,争取每年增加一个亿。工农业总产值要在1987年预计的1.7亿元的基础上翻一番,达3.5亿元。党风和社会风气要进一步好转,精神文明建设要提高到新水平。
通过实施结果,1988~1990年是涵江政治稳定、经济继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3年。
基本建设坚持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加强经济工作的宏观调控,清理整顿各类公司,推动流通秩序逐步好转,市场物价上涨幅度明显下降。同时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内部活力,促进经济建设逐步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
工农业农业基础得到加强,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农村呈现出以粮为主,多种经营并举的经济新格局。工业生产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积极挖潜革新,保持平稳发展。乡镇企业在困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继续发挥其农村经济支柱作用和出口创汇的生力军作用。
利用外资外资引进取得突破性进展,“三资”企业从5家发展到17家,共创产值3465万美元。来料加工企业从1家发展到31家,共收缴加工费41.7万美元。全区3年共利用外资4546万美元,外贸出口逐年增长。
科技、教育实施科技攻关和星火计划22项,其中蜂蜜露获得巴西国际蜂产品博览会金奖。教育投资286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全区小学实现“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椅),3年共输送907人上大中专院校。卫生防疫站及卫生保健院正在新建中。人口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
国民生产总值1990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2.82亿元,比1987年(下同)增长18%,年均递增5.7%。工农业总产值3.09亿元,比增35.3%,年均递增10.6%。国民总收入2.38亿元,比增42.8%,年均递增12.6%。出口收购总值0.456亿元,比增56.2%,年均递增16%。固定资产投资3年累计7200万元。
三、实施区第三届党代会提出的任务
1991年1月,区委在第三届党代会上提出奋斗目标:即致力实施“八五”计划,继续搞好治理整顿,在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总值和国民收入平均递增10.3%,为90年代再翻一番打下基础。积极发展国有和集体工业,改变全区工业基础薄弱状况。集中力量办好农业,促使农业综合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到1993年,粮食总产稳定在70万担以上。继续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3年内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0万美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平,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新的进步,人口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1991~1993年,在实施过程中,区委充分运用省定的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的各项政策,大胆试验,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工农业、乡镇企业涵江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农村经济逐步形成“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的大农业新格局,到1993年全区基本脱掉“空壳村”帽子。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有各种专业村30多个,民营企业近万家,并且
正在朝规模经营发展。工业小区相继投入建设,“科工贸”走廊初具雏型,整个工业呈现跳跃式发展态势。第三产业正在崛起。
市场经济大力推进劳动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国有民营”、“社有私营”,积极进行市场建设和培育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以农贸市场、商批中心、涵华西路小商品批发为龙头,农村集镇相呼应的多种经济成份流通网,带动生产要素市场迅速发展。
城建投资约5亿元的城市建设正在加快实施,旧城改造面积已达16万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兴建北洋供水工程。三江口港已建成2个500吨级泊位码头和1个300吨级客运码头。建区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北环城路第一期工程已开工。万门程控电话扩容已开通。城市配套功能逐步完善。
引进外资运用优惠政策,完善招商机制,引进外资项目共111个,合同金额3.04亿美元。仅1993年“三资”企业出口总额达9500万美元。“三资”企业从1990年17家发展到1993年的124家。
科教文引进大批科技成果,实施“星火”计划项目24项,增加产值近3亿元。获部级科技金质、银质奖各一项,省市奖8项。3年间投资教育事业1611万元,新建扩建校舍37600平方米。为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1120人。建起区妇幼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宫、文化馆、街心公园、芳名碑等一批精神文明基础设施以及全市第一家有线电视站。建立三级卫生网络,1993年计生工作实现全达标。
国民生产总值1993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10.3亿元,比1990年(下同)增长265.2%。工农业总产值11亿元,比增175%。国民收入8.25亿元,比增245.1%。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990元和1560元,群众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四、实施区第四届党代会提出的任务
1994年1月,区委在第四届党代会上指出:要继续实施“以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外向型经济为龙头,以城市建设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科工贸走廊”、林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内环城路建设,带动新、旧城区的发展,增强对涵三、涵梧、涵黄三线的辐射,把开放开发引向腹地,推进三江口、白塘、国欢3片经济区的建设,形成“长藤结瓜”式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到1998年,全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40亿元,比1993年(下同)增加2.9倍,年均递增31.2%。工农业总产值达50亿元,比增3.5倍,年均递增35.8%。出口总值达8亿美元,比增5.8倍,年均递增46.6%。财政收入达1.5亿元,比增2.6倍,年均递增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比增1.26倍,年均递增17.7%。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3700元,比增86.9%,年均递增13.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
1994年,涵江区经济建设取得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农业集中精力完善农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创汇农业不断发展,创办乡镇农业企业64个。发展以龙眼为主产的种植业4000亩。巩固发展养鳗场59个,养鳗面积1065亩,常年产量1638吨,产值22932万元。
工业继续推进工业企业内部配套改革,开发新兴工业,推进国有工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进市场经济体制运营。开发壮大塑胶、人造金刚石、电镀、生物工程、彩
印、工艺品、水产加工等门类。当年出口总值8089万美元。工业总产值20亿元,“三资”、乡镇和民营工业企业成为涵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城建城市基本建设,实行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并举。第四期旧城改造全面开始。新区开发一步到位,新建荔洲别墅和涵东、涵西、国欢等不同档次的示范性住宅小区。同时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以市区为中心的北环城路续建工程,实现村村通公路。同时增建三江口港配套设施,使港口年吞吐量增至20万吨。涵江北洋供水第一期工程竣工,日供水2.5万吨。涵江邮电局在鉴前、埭里再建模块局。
商业以商品市场为基础,生产要素市场为重点。区内已建成8个专业市场和10条专业街,还有新建的全省规模最大的涵江小商品批发城。全年全民商品零售总额达10.02亿元,比1984年增长46倍。
科技、教育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展生产,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由1990年占25%,提高到42%左右,促进涵江经济建设发展。中小学教育通过省教委、省教育督导室“六督导”(即教育管理、事业发展、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校舍设备、德育工作)检查验收,以优质高分达标。区拨款360万元建起涵江第一座标准体育场。并开始筹资1000万元,兴建占地14.6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8层涵江图书馆。
国民生产总值1994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16.85亿元,比1993年(下同)增长63.5%。工农业生产总值17.23亿元,比增55.8%。国民人均收入4808元,比增237%。
第四章 组织建设
1984年5月,中共涵江区委成立后,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和改进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区委组织部为保证党员质量,对发展对象通过组织上党课,坚持考察培养,接受系统的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提高新党员素质。并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注意在“三资”企业和乡、街道企业中建立党支部,不断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1986年6月,中共涵江区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和省、市委的部署,在全区分期分批开展整党运动。参加整党的有4个党委,103个支部,党员3116人。整党运动至1987年4月结束。通过整党,严肃查处以权谋私和严重违法乱纪事件,其中涉及党员79人。通过登记,党员人数为2906人,占正式党员总数的98.7%。同时,认真核查“文化大革命”中的“三种人”,查清“文化大革命”中的重大案件18起。结合整党运动,对村(居)党支部进行换届选举,做好后进党支部转化工作,建立和健全党内各项制度。
1987年,中共涵江区委建立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各乡、街道办起党校和电教班,购置摄像机、录放机等配套的电化教育设备,加强基层党校的辐射作用,普及基层支部活动室、党员教育辅导室,逐步使校、点、室基本对应,形成三级党员教育网络。由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党建办等部门齐抓共管,加强领导和宏观指导,突出对党员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学习。并落实党员活动月和“三会一课”制度,根据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和要求,开展组织建设。同年,中共涵江区委坚持“充实提高、适
当调整、注意稳定”的方针,以改善班子结构为重点,实现基层党委、支部委员的优化组合。调整和改进农村党的组织设置,坚持抓好集体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党建,全面推行基层党委和支部工作目标责任制。
1988年,区委组织部对干部进行分部、分级管理。全面推行考评与奖惩制度,增强干部选拔的透明度和程序化。当年共考核干部46人,任免干部45人。培养考察20名技术尖子、科技人才和20名后备干部队伍。同年8月,根据省委决定和市委部署,中共涵江区委成立区民主评议党员领导小组,制定专题方案,交流信息,指导工作。1989年,面上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全面铺开。
1989年12月至1990年5月,涵江区委在全区城乡开展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活动。抽调干部180多人,下村、下街、下厂。培训骨干152场次,受训人数达4570人次。整个活动采取广泛宣传、正面教育、联系实际的办法,提高群众认识。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分2期开展,第1期19个村,第2期30个村,2期共抽调驻村干部188人。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中,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以正面教育为主,以自我教育为主。
1990年,中共涵江区委重视改革干部管理制度,考察干部122人,任免干部72人次,提拔干部13人。选拔39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充实到区中层领导班子。推荐19名优秀工人和6名村主干,从中吸收录(聘)用干部7人。
1991年5月,根据中共福建省委召开城市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中共涵江区委成立领导小组,在全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街道居民和个体工商户中,开展城市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围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抓住思想教育中心环节,重点抓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和以基本国情与基本路线为主要内容的“双基”教育,开展勤政、廉政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接受社教的有3.96万人次。在社教中整顿基层支部,调整充实5所中学和4所小学领导。
同年,又在全区城乡结合部开展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受教育单位有16个所、21个站、2个卫生院、3个供销社、4个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620多人参加。在教育中,突出三个重点(重点内容、重点对象、重点问题),坚持“两公开一监督”(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制度,根据行业特点及实际情况,大力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干部和群众政治素质。
同年,在区、乡(镇)换届选举后,重点抓区中层领导班子的调整和乡、街道急需干部的充实和配备,全区共任免干部46人,提拔使用科级干部35人(包括法院、检察院科级审判员、检察员7人),为涵江乡配备专职计生副书记1人。
1992年,经多方努力,筹措43万元资金用于中共涵江区委党校建设。同时加强乡、镇一级的党训管理工作,逐步完善党员教育培训的基本阵地建设。
同年,中共涵江区委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关于鼓励机关工作人员从事经济的暂行规定》、《关于鼓励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引进入才的优惠政策》等文件。有19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走向企业,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人。建立一支83人的后备干部队伍,其中市骨干18人,区骨干65人,并采取选送院校培训、组织岗位轮换、挂职交流等措施加强干部队伍的培养。全区任免科级干部33人次,提
拔使用科级干部22人,其中知识分子占14人。
1993年,中共涵江区委在撤乡建镇扩办时,在镇街和区机关经济部门以及中层领导中调整充实班子,提拔使用35岁以下年轻干部19人,占总使用数的35%。新提拔的科级干部中,有40人是后备干部,占提拔使用数的74%。开展干部交流工作,充实班子领导经济工作的力量。从企事业、村主干中选拔干部4人进各级领导班子,开展机关内部交流20人次,区机关与镇街上下交流48人次。派往市机关挂职干部2人,接收市机关下派挂职干部5人。
1994年,中共涵江区委大力培养选拔和使用年轻干部和妇女干部。全区共任免科级青年干部48人次,占全区总任免人次35%,提拔使用妇女干部12人。积极参与协调人才引进工作,引进高级工程师1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8人,进入急需岗位。
中共涵江区委按照“充实提高、适当调整、注意稳定”的精神,坚持抓好基层党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通过民主选举,实现基层党委、支部委员的优化组合,全面推广基层党委党务和支部工作目标责任制,使全区一、二类村级党组织达到98%,并涌现出后郭、涵东和涵西等3个省级明星村。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以行政村设立党支部的旧模式,在后郭、埭里和涵东等3个村建立村级党总支。中共涵江区委重视发展新党员的质量,对非党积极分子,采取上党课形式,使之接受系统的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坚持考核培养,提高新党员素质。同时,注意在“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中发展党员,建立支部。建区以来,发展新党员1137人,新建支部75个,其中“三资”企业支部6个,个体协支部1个。
第五章 宣传教育
1984年建区后,成立区委宣传部。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同年7月,组织12个农村业余剧团调演,促进农村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8月,举办“白塘秋月思亲会”,加强涵江对外交流。10月,组织有75支文艺队、3700多人参加的丰富多彩的国庆游行活动。
同年,宣传部请区委负责同志上党课,组织区和乡、街道办以及所属单位的党员、非党积极分子共220多人参加学习。并把上党课定为制度,长期坚持,以加强对党员进行基本知识、党性、党风和党纪等教育。同时,建立和健全全区宣传网络,认真抓好“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活动,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加快全区精神文明建设步伐。
1985年2月,在全区开展“五个首届”(即花灯、水仙花、邮票展览、溜冰表演、春之美舞会)活动。在“五一”、“五四”、“六一”节和省精神文明检查期间举办4次大型的文艺晚会以及学校音乐周活动。在中秋节期间还举办第二届“中秋白塘秋月思亲会”。同时运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和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宣传法制,印发宣传材料19种74204份,培训法制骨干564人,增强全民法制观念。
同年8月开始,在区直机关单位开展整风学习,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共中央有关整党文件和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进行对照检查,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执行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1986年2月,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广泛深入宣传五提倡五反对(提倡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健康娱乐,反对聚众赌博;提倡婚姻自主,反对买卖婚姻;提倡艰苦创业,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少生优育,反对超生早育),开展九法一例(《宪法》、《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婚姻法》、《继承法》、《兵役法》、《森林法》及《治安处罚条例》)的宣传教育。组织人员多次深入各书摊、音像店进行整顿和检查,共收缴消磁录音带2345盒,查禁非法出版物439册,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4月,组织师德、医德、理想纪律演讲团,深入基层巡回演讲15场,受教育达13400多人。6月,组织学习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共培训理论骨干70多人,聘请宣传员68人,同时邀请专家作5场专题辅导。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加强军民共建活动,开展五好家庭、双文明户、文明楼院、文明单位的创建活动。
1987年,继续深入开展五提倡五反对活动和九法一例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普法工作的深入。同时,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宣教系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为广大知识分子排忧解难,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共十三大精神,并加强理论干部队伍建设,举办4期理论骨干培训班,共培训理论骨干200多人。
1988年春季,举办党员干部学习十三大文件培训班8期,参加培训的共1700多人。组织演讲组下基层作辅导报告42场,听众达6780多人次。同时,加强形势教育,共举办形势报告会10多场。开展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活动,搞好发展外向型经济宣传活动。开展对外开放宣传教育月活动,举办文艺踩街和各类文体比赛活动,举办盆景字画展览、涵江传统斋菜联展以及各类座谈会、恳谈会,不断提高涵江的知名度,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1989年,区委宣传部门成立社教办公室,编印各种教育提纲和材料,指导和推动全区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同年5月,参加市“我说十年”演讲比赛,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六四”政治风波中,区委宣传部领导亲自带领演讲团下到全区各企事业单位、学校、农村和当地驻军,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共举办演讲会21场,受教育达8000多人。十三届四中全会公报发表后,区委宣传部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人员编写出辅导材料,并采取下基层办班讲课和通过区广播站广播宣传,使中央的决策深入人心。9月,在全省十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总评中,受到检查团领导好评。
1990年,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社会主义教育,开展军民共学雷锋、军民共建福厦文明路活动。做好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宣传工作,编印教育材料、教育简报,还采用文艺演唱等形式提高群众认识。搞好对外宣传工作,是年配合有关部门编写《涵江纪胜》和《涵江投资指南》画页,拍摄《涵江新貌》和《三胞联谊会涵江》等录像片,让涵江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涵江。全年共举办迎春文艺、国防教育、纪念世界人口日等工6场专场文艺晚会。同时组织干部参加正规的理论学习和教育,推动全区理论学习的深入开展。
1991年,宣传工作主要围绕中共中央提出的稳定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的要求。开展“学雷锋、送温暖、办实事、树新风”活动,组织张奇事迹报告会、雷锋精神报告会,受教育达2000多人。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继续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城乡社会主义教育,编写社教《宣讲材料》四讲,30余万字。同时,开展党的知识竞赛,受教育党员达1500多人次。组织2000多名党员干部参加学习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培训
班。全年共举办理论辅导76场,党课57场次,提高党员的思想、理论素质。坚持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反渗透、反颠覆、反和平演变的教育。
1992年,组织全区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开展思想大解放的讨论,组织各类活动14场次,上辅导课24次,统一全区干部群众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思想。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十四大精神,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社会主义教育。9月,为庆祝涵江成为省定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组织一场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文艺踩街活动。同月,在《香港商报》、《港台信息报》各举办一个涵江专版。同时印发《涵江潮》、《潮涌涵江》对外宣传刊物,提高涵江知名度。
1993年春节,举办涵江千人车鼓大联奏表演,省委书记陈光毅和副书记袁启彤亲临涵江观看。省委副书记袁启彤还亲笔题词。在莆田建市十周年庆典会上,涵江千人女子车鼓队的表演获得中央、省、市领导及海内外嘉宾的一致赞誉。
同年1月,中共涵江区委组织开展党员奉献月活动。3月,组织一支由6人组成的加快试验区建设步伐巡回演讲报告团,深入基层演讲22场,受教育者近万人。同时组织全区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十四大精神,编写学习辅导材料5辑,8万多字。举办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培训班18期,共培训学习骨干2898人。举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知识专题讲座6讲,受教育共1200多人次。全区还抽调59名干部下村蹲点,既抓经济工作,又抓理论学习。
1994年初,涵江区广播电视中心正式成立。12月,组织举行“经济状元”踩街宣传活动。3月,召开涵江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4月,全省宣传信息工作会议在涵江召开。6月底,举办一场大型的军警民党建知识灯谜竞猜活动。9月底,举办爱我涵江、美我涵江、兴我涵江演讲比赛,并组织巡回演讲团下基层巡回演讲,受教育1.5万人次。9月,省精神文明初评组来涵检评,涵江区的两个受检点均获得优级。为配合区庆十周年,在《香港商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举办6个涵江专版。区庆期间,举行一场规模盛大富有涵江特色的庆典活动,邀请中央电视台来涵拍摄《千年古镇风情》及《福建威风锣鼓》两个电视专题片。11月,继续组织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理论,在《理论与实践》上举办学习《邓小平文选》三卷的涵江专辑。同时,不断完善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努力为全区人民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繁荣的大文化氛围。
第六章 统一战线
1984年建区后,中共涵江区委设立统战部。区委统战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各项统战工作,继续按照中共的统战政策,对原.工商业者,通过普查甄别,重新确认其中的217名小商贩和小手工业者为劳动者,并向他们颁发通知单。落实政策后,收回被精简下放的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勒令回家的工商界人员113人。1985年3月,召开涵江区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经统战部门协调,同年清退归还10户归侨侨眷被占私房1852平方米。还为非党知识分子18人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1985~1986年,区统战部门在对外经济交流中共
引进10个项目。
1986~1987年,区委统战部全面落实中共的统战政策。1986年,在有关部门配合下,纠正统战对象中冤假错案8件8人,清退9名民主人士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查抄财物折款8815元,清退非党知识分子被占私房2户,侨房13户,宗教房产10处。为60年代被精简下放的归侨、侨眷22人重新安排工作。为受去台亲属株连长期未能转正的台属民办教师11人办理转正手续。1987年,先后为19户侨眷、16户台属清退“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查抄财物折款30011元,清退被占宗教房产2处。全区有72座寺庵、10座教堂先后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通过平反和落实政策,重新确认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18人,并发给《起义投诚证书》,其中起义人员6人,投诚人员12人,收回办理退休的3人,恢复名誉的5人,发放辛亥革命老人遗属生活费的1人,还为黄埔军校出身的民主人士1人澄清历史问题。同年4月,涵江乡哆头出现个别真耶稣教徒与外地教徒秘密串联,进行非法活动,企图分裂基督教,受到公安部及省公安厅的关注。对此区委统战部与公安机关密切配合,及时依法查处。同年,涵江基督教堂利用空余房舍,让教徒中的退休教师组织开办爱国幼儿园。全国妇联、省统战部及省市妇联领导视察时充分肯定这种作法。
1988年,中共涵江区委设立对台工作办公室,兼任区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工作。同年,成立莆田市工商业,联合会涵江办事处。在区委统战部积极穿针引线下,涵江乡与台湾乔志鞋业有限公司、省鞋帽进出口公司合资兴办涵江鞋业有限公司。为全区首家台资企业。此后,台商看中涵江投资环境,开始大规模来涵投资兴业。
1989年5月,召开涵江区第二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1990年2月,成立涵江区工商业联合会。3月,成立涵江区台胞台属联谊会。
1990年是农历“闰五月”年,区委统战部及宣传文化部门密切配合,协调组织文明健康、丰富多彩的大型文艺踩街和“三胞”联谊会。在3天联谊活动中,全区与“三胞”洽谈意向投资项目51个,投资额2.7亿元,“三胞”向涵江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33万港元。同年12月,先后召开涵江区工商业联合会第一届代表大会与台胞台属第一届代表大会。
1991年3月27日,在涵江红旗闸发生一起到湄洲岛妈祖庙进香的台胞翻车落水事件。事后,区统战部、对台办、公安、医院等有关部门全力以赴,积极配合,做好善后工作。同年7月,在区内白塘湖举行由省体委、省台办、莆田市政府与湄洲妈祖庙董事会联合举办的“祖庙妈祖杯”闽台龙舟友谊赛。
1992年9月,省政府批准涵江区为省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区统战部积极参与邀请100多位“三胞”专程回涵参加庆典。同年10月,祖籍白塘镇埭里村的台湾国民党要员翁文维返乡探亲,受到有关领导和区统战部门的热情接待。同年10月,祖籍国欢镇码头村的侯志成先生联络111位台胞,捐资120万元兴建的涵江医院侯马章急救中心大楼落成。
1993年9月,省政府批准在涵江区三江口镇新浦村设立台湾渔船停泊点。
1994年4月7日,涵江区政府监察局聘请6位民主党派人士为特邀监察员。同年12月,涵江区举办建区十周年庆典暨经贸洽谈会,100多位“三胞”与会。
建区10年间,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区统战部积极帮助农工民主党涵江区支部、民主同盟涵江区支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涵江区支部、致公党涵江区支部、九三学社涵江区支社和民主建国会涵江区支部等6个民主党派搞好
组建工作,支持他们发展党员,开展活动。同时,精心做好有影响、有代表性的党外人士工作安排。在政协涵江区第一至第三届委员会中,党外人士被安排为副主席的有7人次、常务委员的有33人次、政协委员的有151人次。
第七章 纪律检查
1984年6月,成立中共莆田市涵江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纪委),履行纪检职能。1993年1月,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成立三江口、白塘、国欢镇和涵东、涵西街道办纪委。1993年4月,涵江区纪委和监察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履行纪检监察职能。
1987年6月,区纪委在区、乡换届选举期间,配合组织部门考核区于部8人,乡镇干部12人。同年11月,区纪委抽调副书记等3人协助经委处理国营企业莆田造船厂的体制改革及干部任用、企业经营机制等问题,历时近一个月,切实解决该厂的经营机制与班子配备等事项。
1988年1月,查处1个区直事业单位集体贪污案。同时,整顿一批单位的财经制度和纪律。同年1~4月份,先后4次组织干部18人次,深入叶腊石厂、造纸厂、纺织厂等12家乡镇企业,了解企业结构层次,调查企业改革形势,检查经济法纪的执行状况。同年5月,查处另1个区直事业单位涉及10万元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大案,对直接负责人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1990年4月,纪委协同组织部组织党风廉政检查组,重点检查全区10个单位。检查组采取听汇报、看材料,召开干群座谈会和深入查帐等办法,严肃党纪,端正党风。同年11月,区纪委与区委组织部、区监察局、检察院、审计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系通报查案工作情况,协调解决交叉案件中遇到的问题,决定每季度末召开一次联席会议。
1991年9~11月,组织全区党员学习中纪委《关于共产党员在经济方面违法违纪党纪处分的若干决定》等6个党纪法规。办骨干培训班3期76人,编印学习辅导材料1.2万字,850册,参加学习的党员1771人,并参加普及教育测试。这种做法有效提高党员遵纪守法观念。同年,开展反腐倡廉专题教育,在试点基础上,下发《关于开展反腐倡廉专题教育的实施意见》。区纪委领导分别下基层作专题辅导18场次,受教育党员、干部1150人。
1992年3月,建立乡、街道纪委书记工作例会。与会的有区纪委各室、办主任,纪委常委,乡、街道纪委书记,会议由区纪委布署党风廉政教育和查案等工作,协调解决基层工作中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处理办法。1984~1992年,结合整顿党风,打击经济领域违法犯罪和清理干部住房问题,共立案查处党员73人。
1993年8月3~13日,区纪委组织全区党风廉政大检查。围绕公款吃喝问题进行自查自纠。检查组认真听、查、问,重点检查21个单位。同年10月,召开各镇(街)纪委书记会议,提出要加大对违反党纪政纪案件的查处力度,做好遗留案件的办结工作。
1994年1月,区纪委提出《关于加强春节期间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通过下发文件,
广播电视讲话,向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广泛宣传廉政思想,教育党员端正党风,防止春节期间乱发奖金、物品、大吃大喝以及请客送礼等铺张浪费行为,起到防范教育的积极效果。
同年3月,召开反腐败理论研讨会。参加会议有区纪委全体人员、区党校理论教员以及基层教委干部共30多人,会上宣读论文8篇,讨论新形势下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思想认识、策略等问题,取得理论上探索和实践上指导的效果。同年3月28日,召开“四家”(纪委监察、公安、法院、检察院)协同案件查处二次会议,研究遗留案件和交叉案件的处理办法。同年4月,区纪委组织全区纪检干部23人,进行短期纪检业务培训,注重学习实际操作的基础知识,提高纪检干部的理论和基本素质。
同年6月,区纪委、监察局对查处区直1个单位擅自压价房改错误向全区发出通报,重申顾全大局,制止职能部门利用职权为小集团谋利益。同年6月,查处国欢镇1个村两委部分成员私分土地问题,5个党员受党纪严厉处分,同时通报全区,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纪教育。
同年7月,区纪委在三江口镇召开纪检监察案件查处分析研讨会。参加的有市纪委有关领导和区全体纪检监察干部共25人。会上分析上半年工作,交流查案工作经验,对下半年加大案件查处力度的具体措施进行深入研讨。同年8月,市、县、区纪委办公室主任暨政研工作会议在涵江召开。参加的有市、县、区纪委办公室、政研室主任和涵江区纪委书记共32人。会上评选表彰优秀调研文章8篇,并对今后工作提出意见。同年8月25日,召开区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参加的有全区纪检监察干部24人。组织学习中纪委二次全会精神,结合总结全区半年来反腐败斗争情况,部署下一步反腐败斗争的目标、要求和任务。
同年8月,区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共同组织开展反腐倡廉专题教育活动。活动组织严密,教育内容丰富,编写辅导材料1万多字,印发800多份辅导材料到各党支部,巡回放映教育录像片10多部,受教育党员干部达2000多人。
同年10月25日,省纪委书记来涵调研,视察金匙玻璃厂及合营养鳗场等企业,对全区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持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作具体指示。
1993~1994年,以中共中央纪检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查处借改革开放之机,以权谋私和违法乱纪的党员、干部,共立案32件,53人,处分党员、干部共32人。
1984~1994年,区纪委开展各种形式的党风和廉政教育,运用典型事例,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干部进行“警戒”教育,做到长期化、经常化;同时及时反映纪检监察工作动态,加强反腐舆论宣传,在省纪委监察厅办的《方圆》月刊和《湄洲日报》上报导信息,促进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围绕中共中央提出的工作任务,提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对照中央规定,监督领导干部自查自纠。
第八章 信访
1984年8月涵江建区后,中共涵江区委、区人民政府成立来信来访机构,负责处理人
民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工作。1986年3月,成立中共涵江区委、区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
1989年12月开始,涵江区在每月逢20日,坚持实行区党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制度。1990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有关文件,涵江区信访办公室改称为信访局。
1993年春,中共涵江区委下属的三江口、白塘、国欢镇委员会和涵东、涵西街道党委,先后成立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人民来信和群众来访工作。
中共涵江区委、区人民政府来信来访机构,1984年8月~1985年12月,共受理人民来信422件。1986~1994年,共受理人民来信2509件,接受群众来访508人次。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