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商品比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43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商品比价
分类号: F726.2
页数: 3
页码: 426-428
摘要: 本节介绍了涵江历史上以中等晚稻谷为中心形成商品比价体系,政府逐步提高粮食价格,缩小剪刀差。
关键词: 涵江区 物价管理 商品比价

内容

涵江历史上惯例,都是以中等晚稻谷为中心而形成商品比价体系的。民国25年(1936年),每百公斤中等晚稻谷可分别交换花生53公斤、黄豆60.6公斤、黄麻29公斤、鲜桂元53公斤、生猪25公斤、带鱼32公斤、白砂糖26公斤、火柴924盒、硫酸铵48.4公斤。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逐步提高粮食价格,降低工业消费品价格,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1952年商品比价开始发生变化,每百公斤中等晚稻谷可分别交换花生52.4公斤、黄豆61.6公斤、黄麻57.9公斤、鲜桂元79.6公斤、生猪32.9公斤、带鱼34.6公斤、白砂糖19.18公斤、火柴844盒、硫酸铵39公斤,比民国25年可分别多换黄豆1公斤、黄麻28.9公斤、鲜桂元26.6公斤、生猪7.9公斤、带鱼2.6公斤。1965年与1952年相比,每百公斤中等晚稻谷可分别多换带鱼5.9公斤、硫酸铵12.1公斤、火柴46盒;少换花生11.9公斤、黄豆10.8公斤、黄麻8.5公斤、鲜桂元25.6公斤、生猪5公斤、白砂糖5.05公斤。1966年至1984年,比价变动不大,有升有降。1985年到1994年,比价变动与1984年相似,有些商品变动幅度较大。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