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物价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42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物价管理
分类号:
F726.2
页数:
7
页码:
425-431
摘要:
本章介绍了涵江区物价管理委员会在管理机构方面加强法制化建设,进行全面调查、专项普查和抽样调查等统计工作,并监督商品价格、商品比价和物价监督。
关键词:
涵江区
经济管理
物价管理
内容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951年,市场商品价格由工商企业自行确定。1952年下半年起,境内主要农产品价格,由县财贸委员会管理。1953~1963年,境内物价由县财贸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和工商科负责管理和监督。1963年8月,县政府在涵江成立市场物价领导小组,负责涵江市场物价管理工作。同年9月,县成立物价管理委员会,涵江物价工作受其直接领导。在“文化大革命”中,涵江市场管理机构名存实亡。1977年,莆田县涵江物价管理部门恢复。1988年,涵江区成立物价管理委员会,配备专职干部4人,负责全区物价检查监督和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收费等工作。
第二节 商品价格
民国初年,社会生产发展缓慢,涵江物价比较稳定。抗日战争时期,福建沿海被日军封锁,涵江市场物资供应紧张,物价上涨。民国35年(1946年)后,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经过8年抗战本就匮乏的物资更加紧张。从民国37年至次年间,物价上涨达几百至几十万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发展和产品增加,物价逐步稳定,且稳中有降。1954~1958年,国营商业占绝对优势,因其执行的物价是国家定价,故市场物价长期基本稳定,略有上升。1959~1961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加上人为因素,物价波动较大,尤其是粮食、肉类和油脂上涨幅度更高。是时政府实行凭票供应,对高档消费品采用高价政策,以回笼货币,平抑物价,使飞涨物价得以缓和与回落。“文化大革命”期间,冻结市场物价,基本保持在1965年水平,但价格背离价值的情况日趋严重。1978年,国家重视价格对市场的调节作用,实行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相结合政策,提高粮油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放开小商品和部分高档消费品价格,对计划外超产工业品允许企业自行定价,上市交易。1980~1983年,境内物价放开,物价总指数每年以3%的上涨率增长。1988年,涵江因基建投资过猛,货币投放过多,一度出现市场抢购风,物价指数比1987年底上升30%。1989年,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物价管理,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决定,涵江物价逐渐回落,此后到1994年底,涨价幅度不大。
第三节 商品比价
涵江历史上惯例,都是以中等晚稻谷为中心而形成商品比价体系的。民国25年(1936年),每百公斤中等晚稻谷可分别交换花生53公斤、黄豆60.6公斤、黄麻29公斤、鲜桂元53公斤、生猪25公斤、带鱼32公斤、白砂糖26公斤、火柴924盒、硫酸铵48.4公斤。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逐步提高粮食价格,降低工业消费品价格,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1952年商品比价开始发生变化,每百公斤中等晚稻谷可分别交换花生52.4公斤、黄豆61.6公斤、黄麻57.9公斤、鲜桂元79.6公斤、生猪32.9公斤、带鱼34.6公斤、白砂糖19.18公斤、火柴844盒、硫酸铵39公斤,比民国25年可分别多换黄豆1公斤、黄麻28.9公斤、鲜桂元26.6公斤、生猪7.9公斤、带鱼2.6公斤。1965年与1952年相比,每百公斤中等晚稻谷可分别多换带鱼5.9公斤、硫酸铵12.1公斤、火柴46盒;少换花生11.9公斤、黄豆10.8公斤、黄麻8.5公斤、鲜桂元25.6公斤、生猪5公斤、白砂糖5.05公斤。1966年至1984年,比价变动不大,有升有降。1985年到1994年,比价变动与1984年相似,有些商品变动幅度较大。
第四节 物价监督
1951年,商品价格由工商企业自行定价。1952年起,涵江主要农产品购销价格,由县政府财贸委员会审查核准。从1953年起,对粮食、油料、食糖等实行统购统销价格,主要农产品购销价格和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县财贸委员会和计划委员会负责审批监督,县工商科负责市场管理。1963年8月,涵江成立市场物价领导小组,负责涵江市场物价管理工作。同年9月,县物价管理委员会成立,涵江物价工作由其直接领导。“文化大革命”期间,物价管理机构濒临瘫痪,涵江市场物价管理工作流于形式。1988年,涵江建立区物价管理委员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物价管理,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通知》和省政府制定的“六O控价工程”实施意见,从严控制提价项目,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管理,凡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副食品、日用工业消费品等放开商品,执行提价申报制度,实行限环节、限费率、限差率的管理办法,控制境内物价上涨。1989年,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由1988年的125%回落到122.8%。1990年,又比1989年回落21.4个百分点。对行政事业单位收费实行管理,为53家行政事业单位核发《福建省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核批收费项目648个。同年,全区明码标价普及率为:国营集体单位达98%、个体工商户达85%以上。并对农资、水、电、石油产品、食糖、食盐等国家定价和指导价商品以及市场调节价商品采取最高限价。1994年中秋、国庆前夕,涵江市场猪肉猛涨到每市斤售价11元,当即实行监控,规定瘦肉每斤9.5元、腿肉每斤8元、条肉每斤6.2元。同年10月间,全区再次开展以猪肉最高限价、摊点衡器和明码标价为主要内容的市场物价大检查,计检查1389个单位,其中因违价受处理的77家,依法罚款3210元;没收失准电子台秤9台、木杆秤10支。1988~1994年,全区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物价监控工作,共查出违价案件195件,违价金额达150.8万元,使1994年物价增幅在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控制在22.6%的最低限度。
第五节 物价改革
民国时期,境内由商人垄断市场行情。50~70年代,根据国家政策,涵江物价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物价控制比较严格,因而市场物价亦比较稳定。
1979年4月,涵江根据国家关于以调为主和放调结合的物价政策,调整粮食和油料收购价,从当年夏粮收购起,粮食价格比1978年提高20%,超额部分在其基础上再加价50%。1980年1月,提高花生果等油料收购价。同年3月,调整其他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其幅度分别为:生猪26%、活鸡26.2%、鸡蛋23.4%、带鱼43.5%、黄鱼52%、虾皮37.5%、鲜荔枝10%、甘蔗20%、鲜桂元26.7%、黄麻33.5%、杉原木32.5%。并且调低居民照明电价,每度由0.2元降为0.12元;同时放开香蕉和批杷价格,取消派购,实行议购议销。同年11月,调整猪肉等10种主要副食品零售价。1981年,为理顺棉布与化纤布之间比价,涵江决定省产涤棉布零售价调低37%、中长纤维零售价调低8%。同时,提高卷烟和名酒零售价格。1982年对棉织品、百货、文化用品、五金、交电、日用杂品等6大类280种小商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到1984年,涵江物价改革步伐加速,取消荔枝、桂元、柑桔、茶叶派购,改为议购议销。对工业生产资料属企业自销或超计划生产部分,由企业在不高于国家定价20%幅度内自主定价。
1985年,根据国家关于以放为主和放调结合的物价政策,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自销和超产部分价格,放开价格的工业产品计有:缝纫机、国产手表、收音机、电风扇、自行车。同时,境内取消粮油统购,改稻谷、小麦、黄豆三大品种为合同定购。生猪、禽、蛋、水产品、蔬菜和黄麻亦全部取消派购,价格一律放开。1986年,物价改革不断深入,全区取消黄豆定购统销,放开购销价格。进一步放开黑白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80支以上纯棉纱及棉织物、中长纤维和名牌自行车等7种工业消费品和毛巾、袜子等小商品价格。1987年1月,继续实行放调结合政策,放开除棉纱、棉布等22个品种以外的针纺织品价格,由企业自己定价。同年4月,调整粮油合同定购价,早晚稻谷每50公斤提高2元,花生果每50公斤提高5.4元,进口彩色电视机实行浮动价格,上浮幅度20%。
1988年2月,全区200种小药品价格全部放开。之后又放开名优卷烟、酒类和彩色电视机等高档消费品销价。放开生猪、鲜蛋、蔬菜、水产品等主要食品购销价,区内一级白砂糖零售价每0.5公斤由0.8元提高到1.04元;食盐零售价每0.5公斤由原0.14元提高到0.19元。区内每50公斤标二早米统销价由13.8元提高到27元,标准粉由17元提高到28.5元,二级花生油由82元提高到220元。同年10月,全区扩大针纺织品计划价格浮动幅度,不同品种分别上浮14~35%。1989年,贯彻“既要稳定物价,又要振兴经济”指导方针,采取“统一布置,分级决策,报省审批,适时出台”做法,稳定推进价格改革。全区化肥、农药、农膜一律归农资部门专营。地产碳铵零售价由物价委员会核定,每吨定价274元。彩色电视机则执行国家牌价,专门经营。粮油收购价格亦适当调高,在原价基数上,每50公斤早稻谷提价3.6元、晚稻谷提价5.4元。城镇居民照明用电每度提价0.123元,民用水价每吨提价0.05元,工业用水每吨提价0.12元。20英寸彩电每台零售价提价200元。
1991年,根据中央部署,调整粮油统销价格,区内每50公斤标二早米从27元提至44元,每50公斤二级花生油由原220元提到231元。同年10月,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的通知》,全区粮食在保证完成国家定购前提下,放开经营。1992年,省改革粮食购销价格,全区改粮食统一价格为市场浮动价格,并对生产资料计划内外价格实行并轨,除食盐、大中专教材、中小学课本以及金银首饰等以外,放开工业消费品价格。同年,根据省物价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福建省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区政府制定《涵江区价格改革方案和措施》,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次年,根据全国统一安排,区内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油料油脂价格和国产卷烟出厂与调拨价格,改省计划调拨的钢材指令性价格为指导性价格管理,调整统配水泥和农用薄膜等价格。
1994年,随着价格管理体制逐步改变,区内顺利实施粮食、化肥和石油改革,稳步调整自来水、地产碳铵价格。到同年底,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比重占4.2%,市场调节价比重占95.8%。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国家定价和指导价比重占18.2%,市场调节价比重占81.8%。生产资料零售总额,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比重占11.9%,市场调节价比重占88.1%,逐步缩小国家统一定价范围,不断扩大市场价格领域,初步形成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价三种价格形式并存局面,为全区综合改革开放试验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