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产业调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41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产业调整
分类号: F123.1
页数: 2
页码: 421-422
摘要: 本节介绍了涵江区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90年代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和科技进步,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关键词: 涵江区 产业结构 外向型经济

内容

新中国成立之前,涵江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农业沿袭落后耕作制度,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现代工业相当薄弱,仅有农副产品、水产品等初级加工和铁器、竹篾、木制家具、织布、炼乳等家庭作坊。民国后期,境内通货膨胀,经济濒于崩溃。1949年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73.3%;第二产业占9.6%;第三产业占17.1%。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逐步把产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体转变为以农业、工业为主体,同时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三大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从1953~1984年,境内贯彻实施莆田县政府先后制定的5个五年计划,推动涵江产业结构调整工作。1984年,全区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第一产业22%、第二产业35%、第三产业43%。随着改革和建设的发展,全区国民经济内部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在稳定粮食生产前提下,着重发展开发性农业和创汇农业以及养鳗业,出现以粮食生产为主体、多种经营并存的新格局。工业生产通过抓特色、立支柱和增后劲等举措,产值不断增长,推动三大产业结构趋于合理。1986~1990年,全区按照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思想,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持续调整产业结构。1991年,区政府计划部门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战略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编制“八五”(1991~1995年)计划,拓宽第三产业领域,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贸易、金融保险、饮食服务、房地产等作为重点。第三产业从单一商贸业向多行业、宽领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优势。1994年,全区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16%,第二产业占45%,第三产业占39%。同时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也比较合理。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