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民间金融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39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间金融机构
分类号:
F830.3
页数:
3
页码:
391-393
摘要:
本节介绍了涵江地区金融业的历史发展,包括当铺、钱庄、钱摊、角票局和侨批局等金融机构的兴衰历程。
关键词:
涵江区
金融机构
历史发展
内容
一、当铺
清光绪年间,涵江开设的当铺有光先、大有、同寅、怀远、中和(后改名元生)等5家。每家资本都在1万元(银元)左右。典当期限最初为3年。民国15年(1926年)起改为2年,后又改为20个月。过期不赎,押品由当铺处理。利息为2分,不到整月的照整月计息,闰月不计息。借时开验当票,载明金额、押物、期限等。到期续当的,须入息换新当票,并另收费。每年农历12月25日至除夕,贫民需款迫切,当铺彻夜营业,往往趁机低估押品价值。钱庄兴起后,当铺业务逐步缩小。民国31年后相继停业。至1949年10月,境内已无当铺。
1978年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展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典当行业又兴起。1988年7月14日,由区民政局牵头组建的股份制性质涵江福利典当商行开业。后因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于1989年12月停业。
1993年2月,经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批准,涵江区大地典当行正式开办,属集体性质。有集体股东10家,股金72万元。个人股东40人,股金48万元。截止1994年底,累放质押贷款803.3万元,累收质押贷款608.9万元。
1993年3月,经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批准,涵江区利民典当行正式开办,属集体性质。有集体股东10家,股金60万元。个人股东40人,股金40万元。截止1994年底,累放质押贷款168.6万元,累收质押贷款164.9万元。
1993年7月,经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批准,涵江区工商聚诚典当行正式开办,属集体性质。有集体股东13家,股金66万元。个人股东40人,股金44万元。截止1994年底,累放质押贷款530.4万元,累收质押贷款520.9万元。
二、钱庄
清光绪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1901~1905年),涵江先后开设上裕、宝发、瑞茂、涵大、泉美、义德等钱庄,资本都在1万元(银元)以下。民国初,先后停业。
民国13年,随着各地发行纸票,钱庄又回潮。相继开设涵大、义德、泉美、盛昌等4家,资本都在万元(银元)以下。仅一年多,就因被开设的银行所取代而收盘。
三、钱摊
钱摊是摆摊设点的一种民间经营金融方式。起源于清末,一直延续至1949年涵江解放前夕,与当时钱庄经营的兑换业务类似,又被称为不开店的钱庄。当时涵江全镇先后有10多家,多开设在衙前街至三角埕闹市一带。经营时,临街摆一桌、置一木盘,盘上平叠铜片,进行银元、钞票、角票和铜片等兑换业务。在一进一出之中,赚取兑换费。当时,经营规模较大的,首推宜兴号。
四、角票局
民国13年,涵江开设莆田县首家角票局恒安号。至民国19年,总共设立有恒安、天益、建源、中信、福兴、通美、鼎成、商业、鸿成、元成、义有、华丰、利民、涵益、义大、慎昌等16家。其中,恒安、元成、慎昌等号,资本均在1万元(银元)以上,其余均在5000元左右。由于角票局以套取现金、牟取暴利为目的,大都信用薄弱,故陆续收盘。仅建源、,中信、福兴、商业、华丰、涵益等号,倒票即达17万余元。民国19年以后,继续营业的只有慎昌、泉美、宝丰号。当时莆田县政府鉴于角票局发行纸币,准备金不足,决定在涵江只留慎昌一家。民国21年,角票局再次开张。相继开设涵坝等号角票局,但不到一年,又大都自动停业。民国24年,涵江最后一家角票局——慎昌钱庄亦宣告倒闭。
五、侨批局
侨批业原称批信局(又称批馆、汇兑庄、汇兑信局)。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侨批局,亦称民信局。
自民国4年始,中国银行涵江汇兑所便以侨汇为其主要业务。民国8年,莆田西洙村侨胞吴鸿基开设美兴民信局,设址涵江宫下,为莆田最早由民间经营的侨批局。至民国29年,涵江又有通美、义德、福源隆、新和、福源兴、承丰、建南、亨利、程茂盛等9家侨批局开业,均为头、二盘局。抗日战争爆发后,侨汇中断,侨批局随之停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侨汇业再度复兴。至民国37年,涵江计有美兴、承丰、建南、程茂盛、义和、新和、大陆、信义、建新、友和、亨利、联泰、信友等13家头、二盘局,另有正大、泉通2家三盘局。其中,建南、义和、友和、联泰等局,资本均在千元(银元)以上,其余均在千元以下。民国37年,福建省银行涵江支行和新加坡等地区签订侨汇合同,每天汇入几十笔。民国34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经济崩溃,恶性通货膨胀,法币、金圆券、银元券急剧贬值,几近废纸。华侨汇款惨遭贬值,侨户被迫改汇大米、黄金、外币等,按解付日市价解付,造成经营混乱,损失惨重,侨批局纷纷倒闭。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侨汇工作。1950年,实行“团结与管理教育相结合”和“外汇归公、利润归私”的政策,调动侨胞侨眷积极性,坚定民信局复业经营的信心。1950年8月,复业的有裕丰、联泰、建隆、义和、信友、利侨、群大、泉生、信义、建中、建南等11家民信局,但或因经营不善,或因股东意见分歧,群大、泉生、信义、建中等4家先后在1953年前后停业,其余7家一直保持经营。
1956年2月,涵江侨批业贯彻执行“统一领导,分散收汇,独立核算,联合派送,同业互助,多收汇多奖励”的原则。1957年1月,涵江三盘局改造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58年8月,涵江侨批业三盘局改组为全民所有制的银行附属机构。1959年下半年,涵江组成三盘局的侨汇派送站,把分散在头、二盘局的解送员集中到派送站,统一分发侨汇。1962年,把福清侨汇移交福清派送站解付。1965年,因仙游县正式成立派送站,撤回派驻仙游派送点的3位解送员,仙游侨汇移交当地派送站接办。1978年后,派送机构撤销,业务移交中国银行办理,派送人员成为银行职工。
六、金银业
清光绪年间,涵江开始出现黄金、白银市场。开设有元珍、天宝、三友、泉裕等金银店,另有加工金银首饰15户。
新中国成立后,黄金由国家专营,禁止民间从事黄金加工及商店销售。1980年以后,逐步允许民间从事黄金饰品加工、零售。截止1994年,经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批准的黄金饰品加工场有麒麟、元宝等3家。黄金饰品零售商店有涵雄、华友、宝福、人民商场、新大楼等7家。另有未经审批的黄金饰品加工场39家。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