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纸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38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纸币
分类号: F822.757
页数: 2
页码: 390-391
摘要: 本节介绍了涵江自明朝以来货币流通的历史,包括不同时期的不同货币类型和面值,以及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货币发行情况。
关键词: 涵江区 货币 纸币

内容

明清朝代,涵江相继流通明钞和大清宝钞。清光绪年间,还出现由大清银行福州分行发行的大清银元兑换票和福建官钱局发行的小洋票。涵江钱庄宝发、瑞茂、上裕等号,开始签发凭条支取的本票。
  民国4年(1915年),中国银行发行的壹圆、伍圆(本地俗称“黑鸡母”)、拾圆(俗称“红鸡公”)3种兑换券始流通本地。此后流通的还有中央、交通、农民3家银行发行的一元、五元、十元纸币。民国10年,福建银行发行的纸币流入,次年便成废纸。民国13年,涵大钱庄签发一元本票,不久后市面亦有假票鱼目混珠,使持票者信心动摇,遂引起挤兑风,终因准备金欠缺,无法全部兑现存票而停发。民国13~21年,泉美、农工、慎昌等角票局、钱庄,相继发行一角、二角、五角、一元纸币。民国17年和民国18年,莆仙农工银行、实业银行分别发行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五元纸币,各发行15万元,并在民国21年和民国26年收盘时全部收回。民国24年,开始流通福建省银行发行的一元主币和一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辅币。民国24年11月4日,国民政府废除银元法定货币制,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次年2月,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定货币。法币迅速取代银元,成为涵江交易流通中的主要结算货币。民国31年9月后,涵江市面出现大量“关金”(“海关金单位兑换券”),与法币并行流通。由于恶性通货膨胀,法币急剧贬值,先后被拒用。民国37年,国民政府取消法币,发行金圆券,但不到一年,便一文不值。在法币剧烈贬值的情况下,中国农民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各自的涵江办事处,分别于民国33年、民国37年、民国38年开始签发本票,代替现金付给客户。仅中国农民银行涵江办事处签发的本票,数量就有:民国33年,0.5万元(法币,下同)。民国34年,500万元。民国36年,340万元。民国37年,75.6亿元。
  民国时期,由于政府腐败,社会动荡,货币极不稳定,短时间内便贬值成废纸。如民国37年底,原先够买100市斤大米的金圆券,不到2天,连1市斤大米也不够买了。于是,工商界及民众对各种货币失去信心,相继拒用,市面上重新出现以黄金、银元、铜片直至用大米、布匹等作为交易兑换媒介。
  1949年8月26日,涵江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人民币进入涵江流通,至年底,发行的人民币票面有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二百元、五百元、一千元等9种。1950年1月至1954年6月,又陆续发行5000元、1万元、5万元等3种票券。
  1955年3月1日,发行新的人民币(简称新币),收回原来的人民币(简称旧币),新币主币票面有1元、2元、3元、5元等4种,辅币票面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等6种。兑换比率为新币1元等于旧币1万元。1957年12月1日,发行10元券。
  1964年4月15日,发行新版票面2元券和2角券。1966年1月10日,发行新版票面10元券和1角券。1967年12月15日,发行新版票面1角券。1969年10月20日,发行新版票面5元券和1元券。1974年1月5日,发行新版票面5角券,以上共8种,用以调换并收回以前发行的部分新币。
  1987年4月27日至1988年9月22日,又陆续发行新版票面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9种票券,用以收回以前发行的部分币券。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