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财政体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37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财政体制
分类号:
F812.7
页数:
2
页码:
354-35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民国35年至新中国成立后涵江区财政体制的演变情况。民国时期实行中央、省、县(市)三级财政体制,新中国成立后则实行了多种财政管理体制,包括统收统支、划分收支、核定基数、定额上缴等办法。1992年开始实行“定额递增上缴”的财政预算管理新体制,1994年实行分税制。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财政体制
涵江区
内容
民国35年(1946年),国家实行中央、省、县(市)三级财政体制,调整了国税、县税收入范围和分成比例。县设立税捐稽征处,乡镇设分处。
新中国成立后,为克服经济上的困难,把全国的财力、物力高度集中统筹使用。1951年起建立乡镇财政管理制度,实行乡财乡管乡用的原则。1953年1月1日起,全国财政划分为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1959年,人民公社实行财政包干,公社一级财务由公社财务组管理。1961~1983年,实行“统收统支”管理办法。1984年,涵江区财政科成立,市对区财政管理视同预算单位,财政收入上交,支出由市财政下拨。
1987年,市对区采取“定收定支,超收分成,超支不补,节余留用,一年一定”的管理办法。区财政在年度预算包干中,根据财力可能和实际情况,自求平衡。1988~1990年,市对区实行“划分收支,核定基数,定额上缴,增收分成,一定三年”的新财政管理体制,区财政在市财政资金调度下,运转支出。
1991年,市政府考虑到涵江区城市发展需要,以1988年莆市财预字第016号文件核定的财政收支包干基数为基础,基数内收大于支部分定额上交;反之,定额补助。增收部分在1990年既得财力的基础上,按市、区五五分成。城市教育费附加按莆市教计(1991)012号《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纳入预算后有关问题的通知》执行,不列入包干范围。
1992年,莆政(1992)综130号《关于赋予涵江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若干管理权限的通知》文件下发后,市财政局同意涵江区设立金库,作为一级财政,并实行“定额递增上缴”的财政预算管理新体制。从1992年起每年按7%的比例递增上缴,一定五年。1994年,全国进行税制改革,财政系统实行分税制,莆市财预(1994)37号文件核定涵江区收入基数为1980万元,支出基数为2868万元,定额补助888万元;市对区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除中央、省集中外,增量部分市分成40%;城建税及城市教育费附加单项核算市分成20%。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