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商业 服务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36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商业 服务业
分类号: F276.3
页数: 4
页码: 347-3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乡镇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历程,包括1956年对私改造后纳入集体合作经营轨道,以及1978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起和发展。乡镇先后创办了旅社、招待所、商店、饭店等服务性企业,1984年建区时,全区有各类商业、服务业159家,从业人员836人,总收入690万元。1984年建区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区企业局创办乡镇企业供销公司,乡、村集体也创办了一些商业企业,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同时,城乡个体、联合体创办的商业、服务业也得到迅速发展。1990年后,区委、区政府提出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乡镇商业、服务业充分发挥灵活机制。到1994年,全区共有服务业3594个,从业人员10643人,总收入4.64亿元。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涵江农村一些自然村专业工匠聚集,以家庭式生产经营为主,形成了“一村一品”,或“一村一业”的专业村,1994年,各具生产、经营特色的专业村达28个。
关键词: 乡镇商业 服务业 涵江区

内容

1956年对私改造后,乡镇商业纳入集体合作经营轨道。1958年后,公社大队的集体商业又统一划入国营商业。
  1978年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农村社队的商业、服务业兴起和发展。乡镇先后创办了旅社、招待所、商店、饭店等服务性企业。到1984年建区时,全区有各类商业、服务业159家,从业人员836人,总收入690万元。
  1984年建区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区企业局创办乡镇企业供销公司,乡、村集体也创办了一些商业企业,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同时,城乡个体、联合体创办的商业、服务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城区街道、农村中的商店、饮食店、旅社、理发店、成衣店、澡堂、照相馆、文印店等商业服务业陆续开业。
  1985年后,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家对粮油等各类物资经营放开,个体商业空前发展,所涉行业日益广泛,其中粮油、建材、化工、百货等,从小本经营到大宗批发,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兴旺。
  1990年后,区委、区政府提出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乡镇商业、服务业充分发挥灵活机制。旅馆饮食业中宾馆、酒家不断涌现,服务业中舞厅、卡拉OK厅、歌厅及文化娱乐、信息服务、劳务输出、广告宣传等新的第三产业项目不断出现。1994年,全区共有服务业3594个,从业人员10643人,总收入4.64亿元,占当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4.2%。
  附:专业村
  涵江农村一些自然村专业工匠聚集,以家庭式生产经营为主,形成了“一村一品”,或“一村一业”的专业村,1994年,各具生产、经营特色的专业村达28个。
  蔬菜专业村 苍林、码头、卓坡村种菜历史已有百余年。新中国成立后,鲸山、鳌山、柯塘村始植蔬菜,各村种植面积均在150亩以上,主要品种有韭菜、芥蓝菜、小白菜、芹菜、花椰菜、包心芥菜、大白菜等。其中,鳌山村下柯自然村,自1953年始,以种植包心芥菜、花椰菜苗著称,被誉为菜苗之乡。80年代后,全区蔬菜除满足区内城乡市场供应外,还销至省内外大城市。鳌山林水英、码头邱天秋是其中优秀的种菜能手。
  养蛏专业村 傍依兴化湾的三江口镇哆前、哆中、哆后村,拥有万余亩滩涂。自清代以来就以养殖海蛏为主要生涯,盛产蛏苗、大蛏(俗称哆头蛏),因蛏肉肥美、清甜、鲜嫩、无沙而名闻遐迩。1959年,曾送到北京参加全国水产品展览会,受到中央领导赞誉。养殖面积最高时达到8千多亩,蛏苗产量25万公斤,大蛏产量超过40万公斤。蛏苗、大蛏、蛏干销至福州、厦门、泉州、宁德等地。从业3000多户、1万余人。80年代后,由于海水污染等原因,蛏苗、大蛏产量均有所下降。1992年后,在水产技术部门指导下,渔民依靠科技兴海,大力推广蓄水养蛏新技术,所产“鱼池蛏”是蛏中珍品。
  家具专业村 早在明代,白塘镇陈桥村就开始从事水车和家具等木制品生产。水车系列产品有手摇、脚踏、风力水车;家具主要有桌、椅、床、柜、箱等10多个品种。70年代后,水车、旧款式家具相继遭到淘汰,改产新式家具和办公用具。1992年后,开发出“联邦”桌椅系列新产品,畅销城涵市场,并远销福州、厦门和广东、江西等地。从业600多户、1000多人,并在涵江、城厢等地开设直销店上百家。1994年,总产值近2000万元。
  砖瓦专业村 自明末清初始,国欢镇塘头片一带的潭尾、巷利、后洋、新坡村就已从事烧制砖瓦。至1949年,建有砖瓦窑30座,从业村民4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黄厝、三股、洞庭、林柄村民亦建窑烧制。1955年,塘头8个村共建窑70多座,从业超过千人,年产砖瓦超过2000万块,形成塘头砖瓦专业村。1980年,建窑超过百座(包括赴外地建)。1992年,共有窑120多座,从业2500多人,年产砖瓦6000多万块,产值8000多万元。主要产品有墙砖、弓瓦、平瓦、四角和六角形地砖等。砖瓦标号高、无砂眼、抗压性能强、耐酸碱,历经一二百年不变质不变形,质量上乘。塘头片一直是莆田历史上主要的砖瓦生产基地,产品还销往仙游、福清、平潭等地。1993年后,因烧制过程造成空气污染,相继拆除部分窑。同时,因受机械烧制砖的竞争和冲击,砖瓦生产逐渐萎缩。1994年,塘头砖瓦窑只有30多座。
  鱼网专业村 三江口镇洋中村地处望江平原水网地带,从宋末以来,村民就以捕鱼为副业。清末,村民用苧麻丝编织鱼网。至1949年,全村有舢板式捕鱼船20多艘,鱼网编织户20多家。新中国成立后,捕捞、织网业同步发展。60年代,始用尼龙丝织鱼网,鱼网使用寿命有所延长。70年代,鱼网从自产自销发展到向外销售,带动生产迅速扩大。80年代,创办家庭鱼网加工场15个,从业人数500多人。并在外村建立加工点,吸收外村从业人数1000多人,形成初具规模鱼网专业村。1987年,省委书记陈光毅到洋中视察,夸赞鱼网专业村有特色,发展快。90年代,“鱼网大王”刘满芳投资200万元,率先创办鱼网机织厂,实现鱼网加工编织从原料、半成品到产品“一条龙”生产流水线,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1994年,全村鱼网加工场达到25个,从业超过2000人,年织鱼网100多万张,年产值近1200万元。鱼网主要产品有海洋捕捞、淡水养殖用的各类鱼、虾网系列30多个品种。鱼网网眼均匀,轻巧柔韧,不缠不绕、经久耐用。产品走俏福鼎、霞浦、连江等福建沿海及外省,该村已成为全省鱼网主要生产销售中心。
  草编玩具专业村 1984年,三江口镇后郭村创办草编工艺厂。1987年,又创办布绒玩具厂,从业人数共700多人。1993年,2个厂总产值1200万元。所产各种栩栩如生小草人和圣诞老人、熊猫等布绒玩具,出口到欧美等地。
  豆腐专业村 白塘镇上梧村加工豆腐历史已逾200年。1949年前,全村加工豆腐农户不过10多家。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扩大。1990年后,逐步改手工操作为机械工具制作,提高生产效率。1994年,全村从事豆腐加工达250多户,人数500多人。所制豆腐因用“海卤水”点凝,软绵、清滑、可口,成为颇具特色副食品。主要产品有清豆腐、炸豆腐、豆腐干、豆腐皮、豆腐卷等。部分村民还到福州、厦门、南平等地开设豆腐坊。
  绳索专业村 白塘镇集奎村因地处涵江海港要津新桥头,早在四五百年以前,该村就有加工棕麻、草绳业。新中国成立前夕,加工户有五六十家。1978年后,开始编织塑料丝绳、刷、皮带。产品除供应境内外,还销至周边部分县市。1994年,从事绳索加工农户有百余户,人员400多人。
  秤称专业村自清末以来,白塘镇后宫村就从事制作秤称。制作的称杆平直匀称,嵌上金色斤两刻度(俗称“称花”),配上式样精巧的称盘、称钩、秤锤,工艺精致,计量准确。80年代,最高峰时从业户数50多家,产品远销云南、江西等地。后因市场上多用磅称、电子称等机械衡器,秤称业渐走下坡。1994年,从业户数只有20多家。
  运输专业村 自明清始,地扼木兰溪入海口的三江口镇新浦村,就凭借港口优势,从事海上、内河、陆路运输。民国时期末,共有木帆船、驳船、沟船、渡船170多只。海上航线抵达福州、泉州、台湾、金门等地。新中国成立后,创办木帆船运输社、搬运站。70年代后,又发展机动车、挂机船运输。1992年,购进300吨级铁壳轮船一艘。1994年,全村拥有汽车、农用车、拖拉机200多辆,各种船20多只,从业人员700多人,年运输收入1500多万元。海上航线通宁波、上海、泉州、厦门、广州等港。陆上运输遍及10多个省市。
  薯苗专业村 自清中叶后,国欢镇都邠村就以培植薯苗为家庭传统副业。培植优良品种田红(又称北山红),黄皮红心,软绵香甜,赛过柿饼。并坚持年年选种,提纯复壮,始终保持品种优势。1949年,有培植户250多户,培植面积70多亩。新中国成立后,培植薯苗成为村主要集体副业。1978年后,重新成为农户家庭培植。涌现出鲍金龙、李阿勋等一批培植大户。1992年,共有薯苗专业户400多户,培植面积200多亩,年收入近百万元。同时,培植推广新种花、岩薯86、金山57等新品种,薯苗销至莆田、仙游、福清、连江等地。
  粮行米市专业村 民国末,三江口镇铁灶村就创办碾米厂,并在涵江市面开设米行。新中国成立初,少数村民从事粮食小买卖(俗称“挑扁担”)。60年代后,利用自行车到福清渔溪长途贩运米、麦、番薯、黄豆。“文化大革命”期间,全村贩粮自行车有400多辆,年贩运粮食近万担。70年代初,在村内塔桥地带形成小型粮食交易市场。1982年,率先创办5家联合体粮食加工厂。至1994年,共有大米加工厂30多家,面粉加工厂5家,饲料加工厂3家,从业人员700多人。组成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销售“一条龙”,并在村内塔桥地段开设直销店20多家。年加工销售大米10多万吨,成为闽中最大的粮行米市之一,粮食除供应境内市场外,还远销仙游、惠安等地。年收入2000多万元。
  泥瓦匠专业村 泥瓦工为清末以来白塘镇南埕村传统副业。民国时期,从事泥瓦工30户,50多人,能工巧匠有胡秃兰、胡阿老等。新中国成立后,泥瓦匠大多加入或挂靠社办建筑社。80年代后,工匠队伍迅速扩大,并形成设计、施工、装饰、建材制造等行业初具规模的专业村。1994年,有泥瓦匠1000多人,年收入上千万元。
  奶牛专业村 国欢镇黄霞村村民自40年代起饲养黄牛,作为耕田、挤奶两用。1949年,全村养黄牛不足百头。1955年,始养纯奶牛。60~70年代,奶牛增加到400多头,年产鲜奶3000多吨,年收入100多万元。80年代后,因部分村民改作其他行业,奶牛逐渐减少,至1994年,全村奶牛不足百头。
  养鳗专业村 白塘镇周墩、安仁、上梧等3个村,从80年代初发展养鳗业。1984年,共有养鳗场4个,养鳗面积30多亩。1988年,养鳗场发展到19个,养殖面积250多亩。1994年,养鳗场达到21个,养殖面积320多亩,成鳗产量600吨,产值7000多万元。其中,安仁村就有养鳗场8个,面积110多亩。同年,成鳗200多吨,产值2400多万元,占全区养鳗总产值八分之一,成为莆田市首屈一指养鳗专业村。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