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水利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34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水利建设
分类号:
TV57
页数:
9
页码:
320-3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涵江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蓄水工程、堤防工程和新港陡门、西湖陡门等水利设施的建设和修复历史。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防洪抗灾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
水利
水利工程
水利建设
涵江区
内容
第一节 蓄水工程
唐贞观元年(627年),先民在境内筑涵排涝,修建■洋塘,蓄水灌田。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萩芦溪上游太平陂建成。之后,即开挖渠道,引陂水灌溉境内东北部农地和东南沿海的盐碱水田。从宋元丰八年(1085年)起,木兰陂上截永春、德化、仙游3
县水流,灌溉莆田南北洋万顷农田。元代,涵江人民在开通木兰陂北渠之后,继续破塘连河,完善水利设施,引蓄水渠道达47公里。明清时代,境内陆续兴建小型引蓄水工程。民国时期,木兰陂陂身严重漏水,沟渠淤浅,旱涝灾害频繁。1950年,开始整治木兰陂,进行陂身塞漏、沟渠疏浚、堤防培厚和陡门涵洞加固等工程建设。其中仅木兰陂北渠就疏浚土石方30多万立方米。1956~1958年,贯彻水利建设以“社办为主、小型为主、蓄水为主”方针,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对木兰陂下游引蓄水渠道进行全面整治,变人工提水灌溉为自流灌溉。1973~1974年,重点建太平陂左干渠,使其延伸到莆田县江口坂梁,与东方红水库渠道沟通,并引水到塘头四角砖渡槽,灌溉洞庭、新坡、林柄、铁灶、鲸山、鳌山和后郭等地的大片农田。
1984~1994年,全区先后3次对北洋渠系进行大规模整治,疏通主河道24公里,支河道96.9公里;新开支河道11条,长8.95公里,新增灌溉面积3000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9500亩。
第二节 堤防工程
一、北洋海堤
唐建中年间(780~783年),吴兴组织民众在境内沿海修筑堤防。后经宋、元、明、清朝代不断整修,渐成体系。至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境内北洋海堤长约11.5公里。其中望江里堤段长2.5公里,延寿里堤段长约1公里,仁德里堤段长约0.5公里,孝义里堤段长7.5公里。清中期后,望江一带因开垦地和盐埕不断扩大,增筑海堤约10公里。20世纪40年代末,涵江境内海堤总长约30公里。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借兴建堤防工程之名,倡设涵坝角票局,四处募股,滥发钞票。事后又组织“查勘督修”,但均流于形式。海堤年久失修,决口时有发生。
1950年起,人民政府年年组织劳力对海堤全面加高培厚。1961~1962年,集中力量为北洋外港7公里海堤砌石护坡,加高培厚到9米高程,提高防潮标准。1962年,北洋海堤工程由晋江地区水电工程局勘察设计,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于1962年1月动工,历时1年零7个月,投入资金130.94万元,每天投入劳力1.6万人,共完成土石方55.159万立方米。鳌山至哆头的5900米堤段,经全面进行加高培厚后,堤顶宽达3.2~4.5米,堤外种植木麻黄、红树林400亩,作为防风林带。第二期于1963~1964年进行,在1年时间里,投入资金108.1万元,劳力118.1011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6.91万立方米,对8600米长的堤段,提高加宽至3.2~4.5米。1968~1969年,镇前至陈桥外港3公里海堤外坡干砌块石1米高,增强抵挡海浪冲刷能力。1984年10月,根据境内海岸线长、堤身单薄和险工隐患多的情况,区政府组织全区人民投入2.1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4万立方米,其中突击抢修海堤,完成加高培厚和抛石护岸工程21处,加固堤防1882米,整治水闸4座,加固涵闸3座;1985年,以提高南埕海堤防御标准为重点,带动其他堤防工程的全面整治,全年投入资金10.35万元,投入劳力3.9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6万立方米,其中修复水毁渠道3.2公里,加高海堤6处计2.7公里,抢修险工堤段10处计196米。同时处理堤上违章搭盖,
计拆除房屋6座计83平方米,取缔3个堆石场。1986~1989年,先后整修沿海堤防13.7公里,抢修险工堤段33处计47.3公里,加高培厚5处计5.6公里。1990~1992年,发动群众加固鳌山海堤2处和哆头海堤12处。1993~1994年,对北洋海堤工程进行达标建设,其中鳌山至鲸山堤段长1790米的防浪墙浆砌,完成石方1168万立方米。至1994年,涵江海堤达34公里,涵闸31座56孔,排洪闸9座32孔,保护境内所有耕地和10多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新港陡门
该工程位于白塘镇周墩村新港。建于元朝,系引木兰陂水北注,在此置泄,后溃。事后于新港原址处修筑陡门。建成后设置2名闸夫负责启闭。陡门设双门,每门宽2.21米,高3.59米,闸板双重共56块。108个村庄得益。明正统二年(1437年)重建。清道光九年(1829年)再次整治。新中国成立后,全面修补陡门灰缝。70年代后,改为机械排洪,增强抗洪能力。
三、西湖陡门
该工程位于白塘镇集奎村西湖自然村。宋代修建,10名闸夫负责开关陡门。陡门设两门,每门宽3.09米,高3.21米,闸板两重,共48块。宋淳熙元年(1174年)重修。绍熙元年(1190年)移建于原址北侧,灌田467顷。明正统六年(1441年)续建。弘治二年(1489年),受洪水冲击,陡门决口,民众用木橛取草包土,置于水中防护,使之渡过险情。嘉靖十六年(1537年),砌石加固。1951年冬,修补陡门灰缝,发挥其应有功能,使周围的西湖、度下、上俞、后亭、墓兜、含口、三步、镇前、陈桥、洋尾和南埕等11个村庄受益。
四、端明陡门
该工程位于涵江延宁陡门头,系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所创建。原名慈寿陡门,后因石板上刻有“端明”二字,故亦称端明陡门。由闸夫2人负责启闭。有双门,每门宽1.04米,深4.41米,受益的有12个村庄,即鸡母墩、张公墩、相公墩、霞徐、宫口、塘北、苍口、霞岑、浦尾、三桥、坂头、坂尾。宋绍兴二年(1132年)重建,灌田108顷。明宣德五年(1430年)拆掉原陡门重修。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和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先后2次整修,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依然发挥其拦潮和泄洪的重要作用。
五、陈桥涵坝排洪闸
该工程位于涵江白塘陈桥村。明初,原址筑有石砌滚水坝,名曰“三步泄”。汇集木兰、延寿两溪洪排注入海。明末,境内梧郊村有位吴云贵巡抚,嫌其母往返娘家,涉水过坝不便,把滚水坝拆除,改建为堤。此后三四百年间,每逢台风暴雨,涵江平原就泛滥成灾。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于1956年1~6月。在原滚水坝旧址,建成北洋平原最大的排洪闸工程——陈桥涵坝排洪闸。闸长78米,高8.5米,共15孔,每孔宽3米,装备手摇启闭机15台,最大排水量每秒330立方米。工程全部用石料及钢筋混凝土砌成,闸身结构除闸底及启闭台的工作桥以混凝土浇筑外,其余全部用石条浆砌。闸上游浆砌条石护堤,宽8米,闸下
游浆砌条石长12米,斜度1∶1.5,垂直高度3.5米,承受木兰、华两陂水流冲击。工程挖填土方18万立方米,砌筑石方1.17万立方米,投劳28万工日,工程费用30万元。1956年秋,木兰溪发生60多年来罕见的大洪水,刚落成的涵坝排洪闸,首当其冲,发挥抗灾作用,在12小时内,把洪水全部排泄入海,使田地和村庄安全渡汛。1957年冬,政府拨款在闸上游浆砌护河岸和干砌护岸的接头处,打下松木椿一道,长82米,高2.5米,宽17~25厘米;下游浆石护坝延长铺砌60米,使涵坝排洪闸更为牢固壮观,成为全省较大的排水工程之一。1958~1994年,有效保障境内外20多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7万多亩农田的灌溉。
六、田厝排水闸
该工程位于涵东街道办事处涵中村,于1956年7月动工兴建,同年9月建成。投劳2.9万工日,工程费用14万元。水闸最大排水量每秒26立方米。闸分两孔,每孔宽2.5米,墩宽1.2米,闸墙长4米,上下游翼墙各长3米。受益的有周围涵东、洋中、芳山、铁灶、鲸山、鳌山等村的1.3万多亩农田。
七、红旗水闸
该水闸位于涵黄公路港头段与集奎相连的港道上,1973年12月修建,1975年10月竣工。闸共6孔,每孔宽3米,高4米,计投劳1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6万立方米,工程费用20万元,最大排水量每秒204立方米。建成后,扩大耕地面积400亩,受益面积1.4万亩,缩短海堤6公里,每年节省海堤维修费2~3万元。
八、鳌山围垦海堤
该工程位于涵江东面兴化湾畔,北靠后郭围垦海堤、南接北洋海堤。1960年动工兴建,1973年10月建成,计投工1.2万工日,投资60万元。修筑海堤1200米,水闸1座2孔,净宽4.4米。1993年,海堤进行加固,土堤培厚,整修外坡砌石,堤顶砌筑条石防浪墙长1200米,高程9.6米。工程的建成,提高海堤防潮能力及围垦区内养殖效益。
九、哆后围垦海堤
该工程位于涵江三江口港北洋海堤哆后堤段外滩的木兰溪入海处,由哆后村乌菜港自然村联合体于1989年2月动工,1990年12月建成。海堤长1800米,砌石护坡长1000米,堤向分为南、东、北3面,堤基高程平均5米(罗零基面),堤高3米;垦区内有引水沟1300米,涵闸2座,每秒泄流量1.05立方米。工程投工11万工日,投入资金60万元。1993年7月,在南堤外木兰溪北岸新建电灌站1座,装机2台60千瓦,上下水池各1座,引水渠20米,砌石渠道400米。
十、后郭围垦海堤
工程位于涵江东北部海堤后郭段旧堤外面海滩上。由莆田市水电工程处于1991年1月开始施工,1992年2月告竣。海堤长度990米,堤顶高程8.5米。外坡砌石护坡高7.5米
(罗零基面),建水闸1座1孔,净宽2米,最大泄流量每秒11立方米。投工9万工日,投资156万元。1993年5月,海堤进行加固达标。
第三节 提水工程
民国时期及其以前,境内农田依靠池塘沟渠提水灌溉,提水工具多是水车、吊桶、戽桶和水桶,常因水源不足和工具欠缺而受旱。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始用机械抽水灌溉。1954~1965年,境内的后洋、铁灶、沁东、沁西、码头和南林修建电灌站,装机容量计804千瓦,灌溉涵江和梧塘、江口等3个公社计36个大队的1.89万亩农田。1966年,境内广泛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有计划有步骤发展电灌工程。1986年后,针对电灌工程设施老化的状况,以更新改造为重点,相继完成电灌改造16座,计1795千瓦,加固渠道12公里,恢复灌溉面积7000亩。1988年,完成都邠、沁东、塘西、新坡、洞庭、铁灶、后郭、苍林、南埕等小型电灌站石渠化工程,长12.6公里。1994年底,全区继续扩建10个小电灌站,新增灌溉面积1500亩。
一、涵江电灌站
该站位于后洋村,1965年建成。5台装机容量共500千瓦的电灌站,使涵江包括江口公社石西大队在内的12个大队1.08万亩农田受益。建成的涵江电灌站网络分布在福厦公路两旁的丘陵地带,整个灌溉干渠长5.5公里,支渠4000米,大小建筑物27座,工程费用46万元。1984年6月涵江建区后,组织群众投劳2.2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5万立方米,对干渠进行全面整修和配套,计维修干渠4条5500米,支渠7条4000米,引水渠1条1500米,配套建筑物15座,机械更新1台55千瓦,共投入资金10万元,使5000亩农田受益。
二、望江电灌站
该站位于铁灶村,1970年投工建成,装机容量100千瓦,灌田3000亩,受益村庄有林
柄、铁灶、鲸山、杨芳、鳌山和后郭等。计有主干渠3条(东渠350米、南渠600米、北渠600米),大小建筑物10座。1986年和1990年,涵江分别遇到百日大旱,望江电灌站除完成自身灌田任务外,还支援国营赤港华侨农场,灌溉农田2000亩。
第四节 供水工程
一、涵江引水工程
该工程1982年上马,1983年告竣,后改称莆田涵江供水厂,1993年改名莆田供水厂。投工13.99万工日,投资231.75万元。水源来自萩芦乡崇圣村外渡渠道,水头差51.6米。在水源头处建有进水闸1座,通入涵江管道管径600毫米,长9.79公里,输水量0.54立方米/秒,日供水4.5万吨。通水管道在涵江黄霞村处分为2条,一条为736甲电台供水,日供水1.9万吨。一条输向涵江市区,再分支管2条,一支管径200毫米,从苍林村向西通向西南部的码头、周墩、都邠、安仁、埭里、双福、显应、柯塘、陈桥等村;另1支管径100毫米,往东输向卓坡和涵江新区。2支管道共计日供水2.6万吨。1989年,继续投资130万元,在外渡渠道的取水源头修建净化厂1座,日供水量5万吨,使全区20个村(居)计6万人受益。1990年,年供水1060万吨,实现利税40.7万元。
二、涵江自来水工程
该工程于1978年5月动工兴建,水源来自北洋河道,当年建成,日供水能力1000吨。1981年扩建,日供水能力增加到2000~3000吨。1984年建区后,再行扩建,日供水增加到4000吨,供水人数达2.5万多人。因供水河网严重污染,1990年停止供水。进行技术性净水处理后,再向涵江城区居民供水。1994年12月,随着涵江北洋供水工程建设的告竣,该工程并入北洋供水网络。
三、北洋供水工程
1992年12月29日,涵江北洋供水工程动工。该工程由省水电厅水利建设服务中心设
计,区水电局为工程主办单位,省闽江工程局新业公司莆田工程处负责施工。工程利用重力流供水,设计供水能力为5万吨/日,总投资3500万元,分二期建设。第一期工程为日供2.5万吨,投资2000万元,整个工程分为引水、净水、供水三大分项。
引水北洋供水工程取水口设在萩芦崇圣村外渡渠道9公里+700米处,建有进水闸1座,闸孔净宽1.2米,闸净高1.77米,总长28.3米,输水流量0.414~1.489立方米/秒,由莆田县萩芦镇建筑公司施工。混水管线由市水电局工程处设计,铺设管径800毫米,长达1.732公里,进口接入取水口,出口与隧洞进口相接。隧洞为无压洞,断面2×2平方米,输水流量0.84~1.266立方米/秒,全长940米,比降千分之一。隧洞于1993年2月18日开凿。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属软土质的近100米,地下水活动频繁,发生过10多次塌方,经省市有关专家、施工员共同努力,排除险情,终于在1994年8月7日17点50分全面贯通。
净水净水厂建在梧塘镇松东村白园自然村北面山坡,征地16亩,厂区土石方于1993年2月28日动工开挖,1994年7月5日完成。反应沉淀池分为两座,每座体积为13.09×10.85×4.4立方米,每座产水能力为2.5万M3/日。过滤池设计方案为虹吸滤池,分6格池子,每格池子面积为4.2×4.5平方米双排布置,采用石英砂滤料。滤池尺寸为13.4×13.8×6.0立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产水能力2.5万M3/日。清水池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尺寸27.1×27.1×4.2立方米,有效水深3.8米,池顶复盖土厚度80厘米,池内设数道导流墙。
供水清水管道由莆田市水电局工程处设计。铺设管径600毫米管道,长6.32公里,到达涵江新涵大街与福厦公路交接。
涵江北洋供水第一期工程建设历时2年,经过莆田县和涵江区计7个行政村,全长约10公里,日供水能力2.5万吨,总投资2000万元,1994年12月8日建成通水投产,直供涵江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