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果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32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果林
分类号: S66
页数: 5
页码: 292-296
摘要: 本章介绍了涵江区果树和林木的种植历史和管理。
关键词: 农作物 种植历史 涵江区

内容

第一节 果树
  一、种植
  果树栽培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前,境内西南部水田地带,已盛产荔枝,西北部农地区盛产龙眼。1950年,果树面积720亩。1965年,发展到1136亩,产量176.5吨。1966年开始,受“文化大革命”及“左”的思想影响,公社集体所有果树,管理不善。1970年,果树988亩,产量161.7吨。1975年,果树1034亩,产量167.8吨,均比1965年下降。1978年始,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果树生产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逐步发展。特别是1984年后,区人民政府实行果树“谁种归谁所有”的政策,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传统的龙眼、荔枝、柿子生产有了扩大,并涌现果树专业户,承包土地,种植枇杷、柑桔、香蕉、葡萄等。1994年,果树面积3311亩,产量356吨,比1978年892亩和229.8吨,分别增长271%和54.9%。
  二、主要品种
  龙眼 古称“园眼”,加工成干果称“桂元”。新中国成立前,其产品多销往江浙、京都或由旅外华侨带往国外,享有“兴化桂元甲天下”之美誉。涵江境内塘西、沁东、沁西、南林、苍林、黄霞、码头、都邠、洞庭、后洋、铁灶、林柄、后郭、鳌山等农地区,为龙眼主产地。1949年后,龙眼生产经历公社化、“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挫折。80年代走出低谷,趋向发展。1980年,栽培面积558亩,产量50.2吨。1994年,栽培1707亩,产量67吨。主要品种有乌龙岭、普明庵、油谭本、九月乌等。
  荔枝 唐代已有栽培,新中国成立前,涵江西南部水沟两岸已遍栽荔枝。主要产区有埭里、安仁、双福、柯塘、周墩、显应等。1965年,栽培面积355亩,产量57.8吨。“文化大革命”期间,面积下降。1980年开始,趋向发展。1986年,面积396.6亩,产量58.8吨。1994年,面积1007亩,产量95吨。主要品种有陈紫、状元红、兰竹、乌叶等,珍稀保护树种有绿砂。绿砂荔枝,又名火山荔枝,种植于黄霞村,仅存单株,已列种质资源繁殖保护树。该树嫩梢暗红色,小叶长椭园形,渐尖。果实于端午节前成熟。果肉含可溶性固形物15.2~16.2%,100毫升果汁中含维生素C57~64.8毫克,酸0.31~0.34克。
  枇杷 1949年前,村民房前屋后零星种植。50年代,涵江华侨新村居民引种院内栽培。70年代始,南林、塘西、黄霞等村,成片种植。1994年,面积354亩,产量8吨。主要品种有解放钟、白梨、红柑本等。
  柿 1949年前,黄霞已是盛产柿的村。1975年,面积21亩,产量5.6吨。1984年,面积45.5亩,产量16.5吨。此后下降。1994年,面积20亩,产量1吨。品种主要是橙色柿。
  柑桔 1949年前,村民房前屋后有零星栽柚。70年代开始,码头、南林、安仁等村,有成片栽培柑桔。1984年,全区面积73亩,产量3.5吨。1988年,面积171.7亩,产量10吨。品种有福桔、雪柑等。因产量不高不稳,面积骤降,1994年未列统计。
  香蕉 1949年前,村民有在房前屋后零星栽培香蕉,品种有巴蕉和美人蕉。1970年,引种天宝蕉。1985年,黄霞、塘西、林柄、后郭等村,成片种植天宝蕉。1986年,全区面积153.8亩,产量43吨。以后趋向下降,1994年未列统计。
  三、栽培管理
  新中国成立前,龙眼已采用高压嵌接、靠接育苗、树旁开沟、施肥、疏花疏果等技术。荔枝采用高空压枝育苗、秋冬培新泥保树基盘,生长过旺树,个别农户施用农盐,抑制根生长吸收,以达到控制地上营养生长等技术。这些园艺技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的仍广泛应用。
  50~70年代,由于经济体制多变,果树栽培多呈重种轻管,品种劣,成活率低。大小年产量差大。
  80年代始,果树也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植果树,谁种归谁所有。在栽培管理上,除总结应用以前有价值经验外,同时,引进和推广外地科学栽培新技术。一是采用塑料袋、容器等育苗,以提高移栽成活率。二是龙眼、枇杷实生苗嫁接优良接穗换种,龙眼推广舌接法,枇杷推广留叶切接法等。三是新植果树,开大平台、挖大穴、施大肥、种大苗。四是重视病虫防治,采用农业、生物和药物防治相结合,荔枝蝽象防治,普遍推广放寄生蜂防治法。五是施肥根据树冠大小,撩壕扩穴、合理施用,保果期还应用植物生长素、微量元素等,进行根外追肥。六是大力推广丰产栽培新技术,龙眼采用疏花疏果相结合,调节结果枝组,克服大小年结果现象;荔枝采用控冬梢、长花穗短截、花期放蜂等措施,提高座果率。七是推广龙眼幼龄树速生丰产技术;衰老树扩穴改土、断根,结合修剪,促其更新复壮。荔枝推广矮树品种密植以达到速生丰产。
  第二节 林木
  一、植树造林
  境内树林除经济林(详见第一节果树)外,其次是海堤、道路及房前屋后绿化防护林。
  新中国成立以前,境内防护林有三江口近滩涂极少量自然红树林秋茄群落;国欢低丘荒地的零星相思树;村落四旁绿化、防风、防沙林有榕树、柳及毛竹,数量寥寥无几。
  50年代初,为了预防台湾国民党当局飞机空袭,人民政府引进大批速生桉树,种植福厦公路两旁,也无偿供应村民房前屋后种植,既防空,又绿化防暑。1955年面积12亩。
  1958年,成立涵江人民公社,管辖范围扩大到江口、梧塘、西天尾和萩芦等地,涵江才有山林。但由于“大跃进”,社队大量砍伐山林炼钢铁,平原村没有用材林,仅有少量绿化风景树等,有的也被砍伐,树林受严重破坏。
  1959年开始,各级人民政府大抓荒山育林及植树造林。1959年,涵江公社(包括江口、梧塘、西天尾及萩芦)造林4450亩。1962年,造林4200亩。至1964年,境内12个公社有山林17149亩。平原沿海村落,也结合农田综合治理及修海堤,在乡村大道两旁及海堤内岸,营造木麻黄作防护林。
  1965年,公社体制调整,涵江管辖区缩小,境内又没有山林,仅有海堤、道路、河岸及村落四旁等防护林。1966年“文化大革命”始,平原树林又遭破坏,至1980年,仅有防护林42亩。
  1980年后,特别是1984年建区后,区人民政府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造林绿化、大力发展林业的决定》,每年春季造林季节,都组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街道和乡村群众植树造林。1989年,造防护林54亩。1990年,造林171亩。1992年,造林80亩。是年,经林业部验收,授予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先进县(区)。1993年,经省林业厅验收,授予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达标先进县(区)。至1994年,累计全民义务植树85万株。
  二、树种分布
  (一)树种
  涵江防护林和风景树的树种有:苏铁、南洋杉、马尾松、罗汉松、圆柏、侧柏、龙柏、黄玉兰、白玉兰、含笑、五味子、樟树、梅、相思树、南洋楹、羊蹄甲、云实、黄花槐、黄杨、垂柳、枫杨、木麻黄、朴树、桑树、榕树、三角梅、银桦、木芙蓉、重阳木、乌桕、黄瑞木、柠檬桉、大叶桉、细叶桉、桃金娘、秋茄树、苦楝、麻楝、假槟榔、青皮竹、麻竹、绿竹等。
  (二)分布
  护堤防风林 50~60年代,东北自鳌山、西南至镇江等沿海村,已普遍营造防风林,“文化大革命”期间受破坏。1985年,区人民政府又组织新浦、哆后、哆中、鳌山、杨芳5个村,计长14.4公里海堤的内侧,栽植5~10行木麻黄。至1994年,树高已达8米多。
  道路防暑林50年代,已在福厦公路涵江路段,两侧营造桉树作防空防暑林。60~70年代,因公路扩宽,陆续被砍伐。50~60年代农村集体化时,乡村主干道,路旁也统一营造木麻黄树,“文化大革命”期间,绝大部分受破坏。80年代,福厦公路涵江路段和涵梧公路涵江路段扩宽改造,同时预留绿化带,植树间种花草,至1994年均已绿化成带。
  河沟两旁护岸林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河沟两岸已有栽种荔枝、垂柳、乌柏、柏等护岸。新中国成立后,几经挫折,河沟岸的乌桕、柏受破坏已绝迹。荔枝和垂柳,是在不断更新中发展。
  绿化防暑林 住宅区的房前屋后及单位院内植树,既绿化防暑,又美化环境,历来被人重视,较普遍栽植。涵江中和书院外的古榕树,已有几百年历史。莆六中的紫璜山马尾松林,也是涵江境内小风景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境内塘北山建筑华侨新村,家家院内均植树种花、绿化美化。80年代以来,机关、学校、工厂等,开展植树绿化40多家,面积360亩,其中有统一规划、有专人管理院内植树绿化的单位,有区政府机关大院、涵二中、光学厂等。
  街道绿化避暑林 涵江建区前,旧街道狭窄,无植树绿化。1984年始,涵江既建设新城区,又拓宽改造旧城区,并在建设新街道时,每条道配套2~6条绿化带。已建成的新涵大街、六一路、卓坡路、湖滨路、苍林路、鉴前路、顶铺路等,均有计划地统一栽植合欢、羊蹄甲、南洋杉、银桦、假槟榔等风景树。至1994年,城区街道植树绿化面积已达289亩,做到一街一景,彻底改变了涵江有街无树的面貌。
  三、管护
  新中国成立前,公共场所风景树属宗族共有,由宗族群众共同监督管护,其余树林属私人所有,由所有者管护。50年代,农村相继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所有树林均作为固定财产折价入社,由集体单位统一经营管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管理机制受破坏,各地树林逐渐减少。1981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涵江设立莆田县涵江木材检查站,查处违纪违法木材运输案件(1985年全面开放木材市场后,检查站撤销)。1984年涵江建区后,先后成立区林业工作站和园林管理处,分别负责涵江郊区和城区植树造林、绿化美化规划、组织实施与监督等工作。同时,大力宣传《森林法》,发动群众制定乡规民约,进行承包管护、集约经营,切实做好树林防火、防盗、防治病虫害工作。80~90年代初,连续多次被省林业厅授予无森林火灾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