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植物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32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植物保护
分类号:
S4
页数:
3
页码:
289-29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涵江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进行病虫害测报和防治工作。
关键词:
农作物
病虫害防治
涵江区
内容
一、主要病虫害
水稻病虫害 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虫害有稻螟虫、稻飞虱等。常年都有发生,严重的有1983年,稻瘟病发生5000多亩,损失稻谷462.5吨。1988年,发生纹枯病2万多亩、白叶枯病200多亩,损失稻谷206吨。1989年,晚季三化螟为害率达41.8%、白穗率1.45%,损失稻谷185.6吨。1992年,细菌性条斑病发生1000多亩,损失稻谷12.5吨。
麦类病虫害 以小麦锈病、赤霉病、白粉病为主,其次有小麦散黑穗病和大麦坚黑穗病、粘虫、蚜虫等。
甘薯病虫害 有甘薯瘟、软腐病、疮痂病、丛枝病、黑斑病、蔓刈病、小象鼻虫、卷叶蛾、旋花天蛾、斜纹夜蛾、甘薯麦蛾等。
大豆病虫害 有霜霉病、炭疽病、豆荚螟、造桥虫、银纹夜蛾等。
花生病虫害 有青枯病、褐斑病、锈病、蛴螬等。
蔬菜病虫害 有白菜软腐病、瓜类霜霉病、炭疽病、番茄轮纹病、番茄立枯病、菜青虫、小菜蛾、赤条跳甲、黄守瓜、菜蚜、地老虎、蝼蛄等。
二、病虫害防治
(一)病虫测报
新中国成立前,科学不发达,视病虫害为“天意”,难以抗拒。新中国成立后,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病虫防治由县农业部门设点进行病虫发生情况测报,以便有的放矢地组织防治工作。
1961年,涵江正式建立病虫测报站,测报站配备测报技术人员1名和农民技术人员1名。刚成立测报站,只测报水稻三化螟,以后逐渐增加到预测稻瘟病、麦锈病、稻纹枯病、稻白叶枯病、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细条病、甘薯象鼻虫、蔬菜菜青虫、小菜蛾等多种病虫害。预报防治病虫最佳时间,发动群众,对症及时防治,达到省工、省本、高效、减少污染之目的。
(二)综合防治
人工防治 新中国成立前后,对害虫多采取人工捕杀,对病叶采取摘除。农民多于清晨捕杀害虫,其方法还有采摘害虫卵块、捞菌核、挖稻根烧毁等。50年代,境内就有发动千家万户农居民,燃点松柴到田间诱杀三化螟螟蛾及其他趋光性害虫。1971年,开始使用黑光灯诱杀螟蛾及其他害虫。1975年,埭里、安仁、码头、涵东、涵中等9个大队,有黑光灯214盏,其中埭里大队就有40盏,每天可收杀三化螟等多种害虫10多斤,多时可达40多斤,数量可观。此办法可减少喷施农药次数,但成本较高。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黑光灯因费用问题自然消失。仅秧田采集螟卵的人工捕杀法,至90年代初仍使用。
农业防治 新中国成立初,提倡挖稻根烧火烧土、提早灌水溶田、捞菌核、处理稻草等方法,杀灭越冬病虫源。50年代中后期,开始选育或引进抗病品种,改进耕作制度,作物进行轮作倒茬,调节播种期等,以防避病虫害。60年代后,注意适度密植、浅水勤灌、适时烤田,后期干干湿湿,有抑制病虫害发生的作用。80年代后,采用配方施肥,进行健身栽培,增进作物自身防卫能力,对稻瘟病、纹枯病、三化螟、稻飞虱等多种病虫害起到拒避或防御作用。
化学防治 50年代初,防治病虫害用无机类农药、石灰、砒霜等。60年代,大量使用666、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1960年,首次运用飞机喷西力生和666药粉,防治早、晚稻病虫害。早季防治1.7万亩,晚季防治1.15万亩。70年代,使用的农药有马拉松、杀螟松、呋喃丹、毒杀酚、叶蝉散、敌百虫、敌敌畏、杀虫脒、乐果、三氯杀螨醇、代森锌、代森铵、稻瘟净、托布津、多菌灵、稻脚青等。70年代后期,禁止使用666、滴滴涕农药,并规定甲胺磷、杀虫脒、1605等高毒农药禁止在蔬菜上使用,防止人畜中毒,并推广使用一批高效、安全、经济的农药,主要有富士一号、异稻瘟净、粉锈宁、叶青双、退菌特、甲霜铜、叶枯净、水胺硫磷、三环唑、杀虫双、优乐得、速灭威、辛硫磷、除虫菊类等农药。为了提高防治效果,从1980~1985年,实施水稻万亩综合防治示范片,取得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1986~1994年,境内农村推广使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其效果日渐显著。
生物防治 新中国成立初,采用赶小鸭下田食虫,取得一定效果。1973年,人工饲养赤眼蜂防治水稻卷叶螟,稻叶被害率降低80~90%。70年代,提倡保护青蛙,以蛙治虫。1989年,在福建农学院支持和协助下,开始放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蟓。1990年,示范防治荔枝4170株,防效达94%,株防治成本降低2.09元,控制了蝽蟓为害。此后,每年均进行平腹小蜂生防工作。1994年,生防荔枝、龙眼蝽蟓500亩,计8750株。发展生物防治,避免喷施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从而使病虫防治从“综合防治”转向“综合治理”迈出可喜的一步,减少化学农药对人类的伤害。
抗生菌防治 以菌治菌,以菌治虫也属生物防治法之列。70年代,用井岗霉素防治纹枯病,用青虫菌防治菜青虫,用加收米(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80~90年代,推广8010、BT等生物菌液,防治病虫害取得良效。其中1990年开展无公害蔬菜栽培300亩,到1994年发展到1000亩。
除草灭鼠 传统上,采用人工中耕除田间杂草。60年代,推广使用除草剂2.4—D。80年代始,使用杀草丹、扑草净、除草醚等。1989年,推广丁草胺除草,面积逐年扩大,1991年1.9万亩,1994年达9.6万亩。其间田间鼠害,1980年前不突出。80年代始,田间
鼠害严重,人民政府曾多次组织,统一用磷化锌、砒霜、灭鼠灵等灭鼠。1986年鼠害率,早稻达1~3%,晚稻达2~4%,局部田块高达15~20%。是年投入毒饵5.5吨,诱杀老鼠,毒鼠面积2.5万亩。随后每年毒鼠面积不断增加,1994年达7万亩。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