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劳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30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劳力
分类号: S11
页数: 2
页码: 268-2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涵江区历来劳力充沛,1957年至1994年期间,农村劳力人数和占农村农业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然而,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每个劳力负担耕地面积也不断减少。
关键词: 农业 劳力 涵江区

内容

一、劳力人数
  涵江历来人多地少,劳力充沛。1957年,农村劳力29588人,占农村农业人口42.42%。1966年,劳力29809人,占农村农业人口40.7%。1976年,劳力48845人,占农村农业人口44%。1984年,劳力50314人,占农村农业人口41.92%。1994年,劳力66578人,占农村农业人口52.84%。
  二、农村劳力负担耕地面积
  随着劳力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每个劳力负担耕地面积亦不断减少。1960年,农村农业劳力人均负担耕地2.22亩。1970年,人均负担1.23亩。1983年,人均负担0.93亩。1994年,人均负担只有0.51亩。
  三、劳力素质
  新中国成立前,涵江农村劳动者80%以上是文盲半文盲,主要靠体力劳动,经营种植业为生,生活困难,体质较差。加之经常发生鼠疫、霍乱等传染疾病,死亡者多。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组织农村成年人参加冬学、夜校等学习科学文化,有力促进农村扫盲和技术革新运动,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生活普遍提高,体质增强。1959~1961年,由于受“左”的思想及自然灾害影响,农业严重减产,农民生活困难,劳力体质下降,水肿病者较多。60~70年代,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涵江人多地少,粮食自给率低,农村劳力处于勉强温饱,健康水平中等。同时,各级政府重视兴办村级小学及公社农业中学等,普及少年儿童文化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着力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新一代劳动者。虽经“文化大革命”挫折,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仍有提高。1982年,农村劳力中有文化占68.5%,文盲半文盲占31.5%。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农村劳力中有文化占75.8%,文盲半文盲占24.2%,许多文化素质较高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迅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两户一体”(专业户、重点户和联合体),也有大量劳力从纯农业生产转向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村劳动者身体素质越来越好。
  四、农村劳力就业
  1975年,农村劳力从事农林牧副渔生产者31829人,占劳力数98.9%。从事非农业性质劳力425人,占劳力数1.1%。1984年,农村劳力从事农林牧副渔生产者38645人,占劳力数76.8%。从事非农业性质劳力11669人,占劳力数23.2%。1994年,农村劳力从事农林牧副渔生产者28630人,占劳力数43%。从事非农业性质的劳力37948人,占劳力数57%。农村劳力逐渐由农业性质劳动为主,转向非农业性质劳动为主,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出路。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