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饮食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27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饮食业
分类号: F719.3
页数: 2
页码: 217-2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涵江饮食业在明代开始兴盛,商贾云集,带动了酒肆、菜馆的兴盛。清末和民国时期,饮食业遍布街头巷尾。1949年前,涵江有20多家饮食业,还有摆摊设点和流动的点心担等。主要点心店有宋景云的“猪戈罐”和炒面,刘金高的“煎锅边”和干蒸芋头等。同时,还有10家历史悠久的酒家和饭店。1955年,涵江镇饮食业进行对私改造,部分转为国有,其余为集体性质。1979年后,集体和个体均可办饮食业,参与国营商业系统的竞争。1984年后,饮食业发展迅速,出现了一批较大饭店、酒家。同时,也开始出现广东早茶、四川小吃等异地饮食风味。到1994年,全区有384个饮食业网点,从业人员1858人。
关键词: 饮食业 清代民国 涵江区

内容

早在明代,涵江商贸进入鼎盛,商贾挑夫云集。且仕途典盛,郡人入都或赴任,多由涵江经过,带动酒肆、菜馆兴盛。清末和民国时期,涵江饮食业便已遍布街头巷尾。1949年涵江解放前夕,共有饮食业20多家,还有摆摊设点和流动的点心担等。主要的点心店有顶铺街宋景云的“猪戈(即猪蹄)罐”和炒面。苍头社刘金高的“煎锅边”(又叫“煎粿”)和干蒸芋头。横街头王仲兴的“蚮猴”(系用鲜牡蛎和地瓜粉混煮)和“蛏溜”(系用鲜海蛏和地瓜粉混煮)。市中心咸草顶叶荣禄的扁食店。叶阿水的素面店和延宁王桥头林松的炸芋粿。此外,还有陡门头林王的肉馅豆腐丸、鳗衙口“远来香”的熟肉腊品、尾梨巷口林阿森的“车丸”(夹心汤圆)、龚添的橄榄等。当时,涵江菜馆和酒家有10家。历史较久的有桃李园和醉桃园两家,后期又有皇后酒家兴起。此外,还有三六九、源源、天韵楼、上山、永丰、示范食堂和知者来等家。他们经营的名菜肴有:芙蓉干贝、清炖高汤鲍鱼、高汤海参、桔汁鲳鱼、清炖鲥鱼、什锦火锅、槟榔芋泥和八宝香糯饭等。其中皇后酒家经营规模最大。
  1955年,涵江镇饮食业进行对私改造,参加改造的私营饮食店(摊)107户,从业人数221人。其中,部分转为国营饮食店,其余成立集体性质的合作商店、合作小组,由涵江饮食商店管理。其中,位于涵江车站的大众饭店是最大的一家饭店,有职工40人。
  1958年,商业体制改革,涵江镇饮食业划归莆田县商业局副食品经理部管理。“大跃进”期间,提倡大众化、食堂化饮食,有传统风味特色的食品逐渐减少。是年,扩建后的涵江车站饭店,一楼太餐厅供应大众化饭菜,二楼供应盘菜,可供300人同时用餐。1959年9月开始,国家粮食供应偏紧,饮食业供应以粮食为主料的制品收取70%粮票。1960年,国营、集体饭店则百分之百凭粮票供应。1961年,饮食业供应部分高价盘菜汤点,以回笼社会流动资金。1964年,取消高价供应品种。1967年,莆田县饮食服务公司投资10万多元,再建涵江工农兵饭店、红旗饭店。“文化大革命”期间,个体小吃摊禁止上市,合作饮食业经营削弱,国营饮食业品种单调,服务质量下降,营业额减少。
  1979年后,集体、个体均可办饮食业,参与国营商业系统的饮食业竞争。国营饮食业改革经营体制,按自然网点承包经营,多数网点改行业经营其他商品,出现附营业务。
  1984年后,饮食业发展迅速。1987年,涵江饭店拆迁重建,新建饭店高8层,建筑总面积达3821平方米。1985~1994年,属集体性质较大的饭店有:华友宾馆、腾飞大酒店、涵江商业大厦等,个体、私营创办的较大饭店、酒家有迎宾菜馆、聚春园、豪盛酒家、王府酒家、桃园酒家、大地海鲜楼、交通酒家、海鲜酒家、百乐门酒家、时鲜酒家、振兴酒家、别墅酒家、醉春楼、新华酒家、湖园酒家、长城饭店等30多家酒家和饭店。同时,以外商独资、合资形式先后开设档次较高的友德酒家、豪华酒店,成为涵江主要宴请酒家。
  与此同时,广东早茶、四川小吃、京城羊肉、兰州拉面等异地饮食风味也开始在涵江出现。
  截止1994年,全区饮食业有网点384个,从业人员1858人。其中,国营2个,从业人员175人;集体2个,从业人员163人;个体私营380个,从业人员1520人。1994年,营业收入5804万元。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