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水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21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水运
分类号: F550.3
页数: 3
页码: 163-165
摘要: 本章记述了涵江区历史上曾有木帆船和轮船进行海上运输,而沟船则用于内河运输。在新中国成立后,涵江的沟船运输得到了快速发展。
关键词: 涵江区 水运 海上运输

内容

第一节 海上运输
  一、木帆船运输
  涵江木帆船运输业盛于宋代,是时与浙江、江苏、山东及长江沿岸江西、安徽等省各港口,均有货运往来。还远航至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明初实行海禁,木帆船运输中止。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海禁渐开,私人木帆船贸易兴起。清初,朝廷又实行海禁,开禁后涵江木帆船运输遍及江浙、湖广和长江流域以及越南、缅甸一带,成为莆田“海舶出纳登降之地”。民国初年,境内轮船运输业不断发展,木帆船运输日渐衰落。1950年后,政府重视交通事业,木帆船运输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1952~1956年,涵江成立第一个木帆船联运社。1956年,改称涵江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实行财产入社,单独核算,统一经营管理。1957年5月,实行“五社合一”,即农业社、供销社、信用社、运输社、手工业社合而为一。其经济纳入当地农业社统一经营管理。1962年8月,正式转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更名涵江海运公司,隶莆田县交通局管辖。改革开放后,木帆船运输出现个体、联合体和集体一起上的新局面。但因境内陆上交通网络逐年发展,木帆船的运输作用亦随之降低。
  二、轮船运输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后,随着三江口港日益繁荣,境内商人陆续租用日本纪摄丸小轮,投入海上运营。光绪三十二年,莆田第一艘150吨位的涵江号轮船下水,继而有和平、丰平、升平、涵兴、福升等200吨轮船在福州与宁波之间航行。此后,涵江境内轮船运输业日渐兴盛。民国元年(1912),涵江民营福兴轮船公司向英国购得800吨位的国民号轮船,每月至少1次航班,行驶于三江口至上海之间,其业务以货运为主,兼营客运。民国9年,涵江鲲南公司、大同商行和义太船行,先后向上海租用甬兴、德佑、建新、游鲲和毓大号轮船,竞相组织海上运输。其后又租用北方政纪轮船公司的茂利、成利、毓济、毓通、肇兴等轮船航行于涵江至烟台、大连、营口等港口之间。民国10年后,三江口至厦门航路开通,莆田、福清、仙游等县华侨多由三江口取道厦门出国,大宗贸易货物亦由此进出。民国17年至民国26年间,涵江民营海运业振安公司、顺安公司和宏安公司分别购有福裕、合安、顺安、华洋等轮船,其中最大的华洋轮,有1400吨位,这更加促进轮船运输的发展。抗日战争期间,三江口港海运业务持续开展。其间多租用外轮,有福生船务行租用葡萄牙威金号轮船,公平公司租用英国神佑、神爱、神华、神福、神光(俗称五神)轮船,大兴船务行租用英国新北京、新千利轮船等,加入海轮运输行列。抗战胜利后,境内从租用海轮运输改变为代理船务运输,其中计有大安船务行代理美国援华小运输舰牡丹花、菊花、百合花等外轮进行运输。福安船务行代理上海新安利、开琳、新神申、威金等轮船从事海运业务。裕成船务行代理和麟、和昌等境外海轮开展海上贸易。新中国成立后,三江口港被福建省海关定为吞吐港,利用外轮开展海上贸易运输业务。1950~1957年,境内主要航线有三江口至香港、上海和浙江各港口。1958年,英国6000吨级的红灯号轮船进入三江口港。此后,涵江外轮业务归福州和厦门两个港口办理,三江口港只通航1000吨级国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涵江个体、联合体和集体海轮业务互相竞争,共同发展。到1994年底,全区共有各种船只41艘,年货运总量30.39万吨,货运周转量3228.12万吨公里。客运量3.36万人次,周转量85.35万人公里。
  附:境内海运企业简介
  涵江海运公司 成立于1952年5月,是时称涵江木帆船联合运输社,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54年4月,改为涵江港木帆船中队。1956年,经社会主义改造,船只折价入股。到1959年4月,改称地方国营莆田县水运公司,有船只88艘,1235吨位。1962年,改为集体企业,更名莆田县涵江海运公司。1994年,该公司有机动船只11艘计1962吨,铁壳轮船6艘计1080吨,年货运量4.6万吨,货物周转量603.28万吨公里,固定资产837万元。
  三江口航运公司1950年成立,原称三江口驳船运输队,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时有木帆船13艘计333吨位,驳船40艘。1961年,下放给当地新浦村管理,改称三江口木帆船运输社。1962年,收回由莆田县交通局直接管理。1982年,该社组建的“三江1号”机动船首航香港成功。1994年底,公司拥有铁壳轮船3艘,计1850吨位,固定资产378万元。
  第二节 沟河运输
  一、沟船运输
  明代,涵江民间即有沟船从事营运。清代至民国,沟船多为商办民营,成为内河主要运输工具。新中国成立后,沟船运输发展较快。1959年,涵江城乡共有120多艘。1962年,境内设1个沟船运输合作社和2个沟船运输专业队,共有沟船148艘,计484吨位。1968年,境内莆田造船厂试制成功载重4吨的钢网水泥农用船。之后水泥船大量生产,并被农村社队广泛推广运用。从1979年起,境内“挂机沟船”(机械动力沟船)投入运营,加快水上货运的发展。之后,随着运输市场的开放,沟船运输从集体为主转为个体营运,1982年,集体沟船合作社解散。1994年,全区计有沟船158艘,多集中在双安片、塘头片农村。年运量2.99万吨。
  二、汽船运输
  民国2年(1913年),莆田圣路加医院由美国侨民创立的华实投资公司购买12匹柴油机1台,在涵江组装捷兴号小汽船,航行于涵江至莆田一线。民国4年,居住涵江的美国侨民蒲鲁士购置15匹汽船1艘,次年又再购1艘,两艘汽船在涵江和莆田之间往返对开。民国9年,涵江开始出现汽船修理业。民国16年,涵江汽船发展到15艘,又开辟涵江至梧塘、涵江至西天尾等新航线。民国18年至民国26年间,涵江至莆田、涵江至梧塘公路通车,汽船运输业受到影响。民国26年,境内只有汽船6艘,行驶于涵江至莆田和涵江至梧塘之间。抗日时期,公路遭受破坏,汽船运输再度恢复,原涵江和莆田的汽船管理机构合并,成立涵江汽船站。民国37年后,公路修复,汽船运输又告衰退。1950年,涵江汽船站由福建省航管局接管。时汽船21艘,总客位943座。1971年7月至1974年5月,因汽船航行时冲毁沟渠,政府组织修建堤岸,汽船一度停航。此后,因河道渐被水葫芦阻塞,汽船难以行驶,涵江汽船运输日见衰微,至1994年已基本停止。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