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畜力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21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畜力运输
分类号: F542.857
页数: 2
页码: 156-15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涵江区民国时期,人力挑抬、黄包车、自行车、三/四轮车、马车和板车等交通工具在涵江使用。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三/四轮车、马车和板车逐渐被机动车所取代。
关键词: 涵江区 交通工具 人畜力运输

内容

一、人力挑抬
  民国16年(1927年)以前,陆运依靠人挑、畜驮,客运利用轿舆。人力挑运分生产性、差役性和雇用性3种。民国28年4月,福建省成立驿运管理处,涵江分设办事处,下建站点,设站长1人、司事3~5人。莆(田)仙(游)驿运路线有4条,其中有2条通过涵江,即仙游—盖尾—濑溪—莆田—涵江和涵江—渔溪—宏路。驿运办事处下设肩挑驿运队,进行中、短途或长途挑运粮食、土特产和日用百货等商品,跋涉于福州、泉州、永泰、仙游和永春一带。肩挑驿运队工资按营业收入额的80%支付。
  二、黄包车
  民国3年(1914年),境内始有黄包车载客,黄包车有单人座和双人座两种。随着境内公路的建成,黄包车成为城乡客运的重要工具。后来交通工具不断进步,黄包车逐渐为三、四轮车所取代。
  三、自行车
  自民国14年(1925年)起,境内有个别华侨从南洋带回自行车,数量无几。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不断增多。1962年,涵江设立自行车营运专业队。到80年代后期,自行车客货营运渐被机动车取代。1987年,境内有自行车3万辆。1994年,增加到11.5万辆。
  四、三、四轮人力车
  1949年以前,境内的三、四轮车或载客或运货,为主要运输工具之一。50年代以后,四轮车逐渐消失,由三轮车进行短途客货运输,但车辆数量不多。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区内乘坐三轮车者日益增多,到1994年底,境内有三轮车5千多辆。
  五、马车
  清末民国初,境内曾有骡马驮运货物,马车亦为运输工具。1962年10月,境内成立涵江搬运公司马车运输队,计有马车12辆,担负少量货运任务。随着机动车运输的发展,马车运输逐渐被淘汰。
  六、板车
  民国时期,民间有用木轮板车载运货物,一般负重500公斤左右。新中国成立后,仍有推广独轮木板车载货,后因胶轮车运输轻快灵活,逐渐取代了板车。1954年,涵江搬运站有胶轮车10辆。1956年发展到37辆,1966年扩大到200辆。随后又被机动车所取代,仅剩少数供城乡个体家庭在村道或基建工地上作短途运输使用。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