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陆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20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陆路
分类号:
F542.857
页数:
5
页码:
151-15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涵江区境内有福兴泉驿道、涵黄铺道和大道等古道,以及国道324线、省道涵沧线和区道等公路。
关键词:
涵江区
交通运输
陆路
内容
第一节 古道
一、福兴泉驿道
唐以前,涵江除北面部分山地外,多为近海淤积地带,人烟稀少,道路未通。入唐以后,渐有乡间小道。其后,境内设立驿站,福(州)、兴(化)、泉(州)驿道经涵江进入莆田。宋代,涵江集镇初具规模,客商来往逐渐频繁。明时,驿改铺,境内设涵头铺和魏塘铺,属莆田县莆阳驿,成为涵江和全省各地联系的主要通道。民国时期,福厦公路建成,涵江至莆田驿铺路段荒废,逐渐变为乡间通道。
二、涵黄铺道
涵江至黄石铺道,明时开辟,该道经过境内的上梧、梧郊、镇前、宁海桥,入莆田县的华东等村到黄石镇,全长9公里,为涵江通往兴化平原南洋片区的主要民间村道。
三、大道
涵江至三江口大道 原来是乡间小路,三江口开港后,商旅骈至,日渐拓宽,成为通道。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莆田县令林玉麟发动民众扩建大道,使之变成境内及沟通涵江至黄石沿海村庄之间的交通要道,全长3公里。
涵江至新县大道 乃涵江通往莆田县山区的必经之路,以涵江顶铺为起点,途经国欢镇进入莆田县的梧塘、萩芦、白沙、庄边和新县5个乡镇的各有关村庄,直抵新县镇治所在地,全长29公里。
第二节 公路
一、国道324线涵江段
始建于民国16年(1927年),自莆田县江口进入境内直抵莆田城厢,称福厦公路涵江段,全长10公里。抗日战争时,国民党政府下令破坏该国道,到抗战胜利后,才行修复。1950~1955年间,福厦公路穿越涵江镇区,往往造成交通阻塞。1956年始,改为从镇区外围通过。改道后路基宽度7.5~9米,4级沙石路,桥梁为单车道。1971~1972年,加铺渣油路面,桥梁改成双车道。1974年后,路基分期分段改线、降坡、取直、扩宽,路基扩宽到14~15米,路面宽度增加到9~12米,全线平顺,最大纵坡5%,达到国家二级公路标准,桥梁全部实现永久化。1980年9月至1984年8月,福厦公路涵江段的塔桥、新港和安仁3座桥梁拓宽到14米。1987年5月至1988年12月,安仁路段改线0.98公里,新建安仁桥1座,长51.8米,投资180.55万元。1987年12月至1989年12月,对保尾路段进行拓建,路基拓宽为38~40米,并浇注混凝土路面,其中主车道宽度18米,长2.91公里。还改建保尾桥1座,长65.6米,共投资654.17万元。1992年8月,在涵江汽车站架设人行天桥。1993年7~11月,完成对福厦公路涵江段保尾至新港3公里路段的拓宽改造,建成40米水泥路面(包括15米主车道、两边各5米慢车道、6米人行道以及1.5米的绿化带),总投资1500万元。1994年6月,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涵江区成立公路建设指挥部,于8月至12月间对福厦公路涵江段4.76公里路面继续进行拓宽整治。该工程包括罗界岭降坡,投资4000万元,完成土方量6.5万立方米,建成40米混凝土路面(主车道15米、两边各有慢车道6米、人行道5米、绿化带1.5米),主车道两边围护封闭栏栅3公里。至此,福厦公路涵江段全线路面拓宽工程基本完成。
二、省道涵沧线
该线为省道13~213线,全长44.6公里,自涵江市区经白塘镇进入莆田县的黄石镇、笏石镇、灵川镇直至仙游县枫亭镇沧溪。于1979年10月动工修建,到1983年7月,涵江至黄石段10.15公里建成通车。涵沧线南北两端均与福厦公路相连,故称国道324线涵江至枫亭段复线。
三、区道
三梧线 此线起于涵江三江口港,经涵东街道办事处、国欢镇进入莆田县梧塘镇,全长10.9公里。三江口至涵江段始建于民国16年(1927年),涵江至梧塘段在民国26年修通。1952年,政府投资对涵江至三江口段进行拓宽改造。1953年,继续拓建涵江至梧塘路段,于1954年告竣。1974年8月,涵三路段由莆田公路工区翻修。1984~1985年,为开发三江口港,福建省公路局和莆田市政府联合投资180万元,扩建涵三路,并改线由涵江市区外围直抵三江口,建成后路基拓宽至12米,为二级公路。1986年初,继续改建三梧线涵三路段1.5公里,把路面从12米拓宽为16米,且铺设沥青混凝土。1992年5~8月,涵江区拨款220万元改造三梧线的涵江至梧塘间1.44公里路段,建成水泥路面14.5米主车道,以及两边人行道。1993年7月至1994年12月,区政府拨款340万元,先后完成三梧线的三江口、涵江和梧塘间的路面拓建扫尾工程,共修建总长度2.67公里的水泥路面主车道。三梧线路况大为改善。
北环城公路 该路以福厦公路涵江段为中轴,北面环城而得名。于1993年动工,1994年建成通车,全长7.8公里。从福厦公路涵江段北侧林柄村开始,经国欢镇的洞庭、黄厝、三股、塘西、黄霞、码头和涵西街道办事处的苍林村,复与福厦公路交接。该路宽度50米,A级主干道,其中设有主车道、慢车道和人行道,部分路面已经浇灌水泥混凝土。
四、乡道
“三八”公路 因该线横穿区内白塘镇3800亩田野,故称“三八”公路。它起自涵(江)黄(石)公路的红旗闸,经集奎、后宫、洋尾至南埕,,全长3.07公里。该路创建于1958年,是时为二三米宽的乡间小道。1992年8月,涵江乡政府投资83万元进行扩建,用1年时间,建成宽6.5~8米的四级公路,改善三八片交通状况。
双安公路 双安公路从福厦公路南侧的周墩村起,经双福、显应、柯塘至东墩,全长3.1公里,宽7.10米,系沙石路面,为四级公路。这条路原是3~4米宽的乡间小道。1994年8月,白塘镇政府投资150万元,用5个月时间,完成新港闸门桥、周墩后郑桥、周墩三角桥、显应脚桶桥、显应铺前桥和显应魏塘桥等6座桥梁改造,修建2000米排水沟、6000米路肩和18个涵洞,拓宽路面,改变上述村庄交通闭塞的状况。
沁园公路 沁园路南接新涵大街立交桥与北环城路交叉口,经国欢镇的塘西、沁西和沁东村,直通莆田县旅游景点囊山寺;西北向南林村延伸,通往梧塘镇的松东、西林、东南和九峰村,全长4.46公里。1994年初,投资350万元动工兴建,同年底完成第一期工程,铺设沙石路面,并修建桥梁2座。
第三节 桥梁
涵江建桥盛于宋,境内有魏塘西桥等8座桥梁,其中6座为邑人李富捐资修建。元、明、清代,境内桥梁多采用桥墩架设木条(板),较大的古桥有宁海桥、魏塘西桥、新港桥、新桥、白墓桥、清宁桥、真人宫前桥、镇前桥和宫后桥。民国初,宫口河始建2座钢筋水泥桥。民国16年(1927年)起,福厦公路通行机动车辆,境内公路桥梁应运而生,建有塘头桥、塔桥、咸草顶桥、保尾桥、新港桥和埭里桥等6座桥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桥梁建设,经逐年陆续修建,古桥和公路木桥多改为钢筋混凝土桥梁。其中较大的建桥工程是涵江新桥和安仁新桥。涵江市郊保尾即福厦公路94公里处,原有一座桥,1951年改建成木柱木面桥。1965年,拓建为钢筋混凝土板桥,长52.6米,宽7米,有跨径11.3米的桥孔4孔。1988年,福厦公路改线,在该桥下游新建1座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长65.6米、宽12米,计3墩4孔,称涵江新桥。涵江白塘镇安仁村即福厦公路96公里处,原系4米长的涵洞,1982年在拓宽其桥时增建1孔,成为2孔各为14.8米的钢筋混凝土小桥。1987年,福厦公路再次改线,在原桥上游另建新安仁桥,为钢筋混凝土板桥,长51.8米、宽18米,3孔跨径16米。
第四节 公路养护
民国时期,境内民间汽车运输,均由运输者向政府租用路权,自行养护公路。由于养路经费不足,管理不善,道路每况愈下。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公路局在涵江统一设立养路机构,负责境内国道和省道养护工作。分别在白塘镇镇前村即涵沧线4公里处和国欢镇黄霞村即三梧线4公里处设置道班,负责管养经营。公路地方养护实行以群众养护为主的原则,采取区交通局组织群众养护和公路管理部门补助相结合的方式。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