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产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20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生产管理
分类号: F279.13
页数: 2
页码: 148-14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涵江区企业生产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历经不同阶段,逐渐完善管理制度
关键词: 涵江区 生产管理 管理制度

内容

一、生产管理
  1949年8月前,厂(坊)生产由私营业主自己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企业内部以作业性生产管理为主,逐步向分级管理转化。到1958年“大跃进”时,由于瞎指挥,企业生产管理有所削弱。
  1962年后,遵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照“工业七十条”,对企业进行整顿,管理工作得到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管理机构被裁并、撤销,专业人员被下放,企业管理及基础工作遭到破坏,许多企业不讲究经济核算,生产管理秩序混乱。1975年,进行企业整顿,通过开展工业学大庆,各企业加强“三基”(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工作,建立各类责任制度,基本建立企业正常生产秩序。70年代末,大部分企业只管生产,不管销售,产品由国家包销,产、供、销分立,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
  80年代,企业从单纯生产型逐渐向生产经营型转轨,实行产、供、销一条龙。在管理上以厂、车间、班组三级管理为主,工业主管部门以经委为主、二轻为辅的多层次管理体制。企业完善生产定额管理制度,在生产过程建立生产原始记录,制定操作规程、设备运行规程、产品检验、安全检查等制度。企业内部设立生产科、股,直接管理生产过程,通过生产调度,督促检查,按期落实,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
  1984年6月,涵江区设立经济委员会。加强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经委定期与不定期地召开生产调度会,通报季度生产情况,检查生产,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办法。
  1985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和各种形式生产责任制。1987年,实行第一轮承包,采取上缴利润递增包干、上缴利润包干、超收分成、利润包干、扭亏目标等形式,企业与车间采取劳动定额计件工资或工资总额包干等管理形式,辅以考核和奖惩制度。1990年,通过完善经营承包制,大多数企业实行第二轮承包,少数企业实行租赁经营。企业经营意识和市场观念增强,企业管理和企业业务素质提高。至1994年,已初步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管理新机制。
  二、安全生产管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内部分企业采取措施,改善劳动条件,减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但有的企业思想认识不足,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仍时有发生。
  1956年,企业贯彻执行国务院《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安全生产有明显加强,工伤事故大为减少。1963年,执行《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企业领导(厂长、经理)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在管理生产的同时,管理安全工作。
  1987年,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全区企业对工伤事故的处理逐步正规化,由此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1989年,区经委第一次组织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百日赛活动。至1994年,已开展6次安全生产百日赛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的企业只重视生产,忽视安全现象日趋突出,特别是“三资”企业和制鞋行业的火险隐患仍较突出。1990年,全区企业发生火灾10多起,经济损失30多万元。此后,区经委配合劳动局、消防队进行安全检查,对企业实行整改,以消除隐患。
  1991年,执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每年开展1次安全生产周活动。至1994年,全区已建立3个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区政府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区经委设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区劳动局设立劳动安全监察小组。各工业企业设安全技术人员,不少企业还配备车间、班组安全员。1989~1994年,全区工业企业无重大安全事故。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