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工业门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19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工业门类
分类号:
F427.57
页数:
7
页码:
140-14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涵江地区在民国时期已有电力和化工工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电力和化工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涵江电力工业从最初的私营小电厂到公私合营再到国营电厂,供电能力不断增强,输变电体系逐渐完善。
关键词:
涵江区
工业门类
电力工业
内容
第一节 电力工业
民国16年(1927年),涵江和城厢工商界人士发起创建莆田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在涵江延宁宫。陈镜鸿任董事长,采用德国道驰牌200匹柴油机和132千瓦三相交流发电机各1台发电,供涵江和莆田城厢粮食加工和照明用。民国26年,因公司财政亏空,由福建省建设厅接收,转为官商合办,改名为福建省建设厅莆田电厂。民国28年5月,因日寇飞机侵扰,电厂关闭。民国30年初,创办涵江青年电厂,用汽车引擎拖动8千瓦发电机发电,后因故障停发。接着又购进一台木炭机带动16千瓦发电机发电,三年后关闭。
1950年11月,涵江工商界程琢成组织百货、柴行等32个行业人士集资筹建涵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购买卧式四冲程单汽缸45匹煤气机(改成木炭机)和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出产的功率32千瓦的发电机各1台,安装于涵江延宁宫原青年电厂旧厂房内,于1951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供涵江部分地区照明。1954年,晋江专署工业科、莆田县统战部和工业科对其进行改造,更名为公私合营涵江电力公司。1955年,更名为公私合营涵江电厂。1959年,转为地方国营电厂。1964年11月,涵江第一座35千伏变电站破土动工,1965年1月竣工,同年4月1日投入运行。其后与福清朱山变电站、莆田筱塘变电站联网。涵江供电区划归莆田供电局管辖后,涵江35千伏变电站实际变为开关站。
1985年,莆田供电局筹资60万元在卓坡村兴建35千伏变电站,占地面积4950平方米,同年12月19日投入运行,以10千伏卓起、卓飞265条馈线供电。1991年,福建省电力公司在涵江塘西筹建220千伏变电站,投资2700万元,于1992年10月30日投入运行。同年,卓坡变电站处于备用状态,只在220千伏变电站年检时,方投入运行。
截至1994年,涵江供电区计有15条10千伏供电线路,全长100公里,低压供电线路20公里,装有自立变压器681台,其中100千伏安以上有102台,总容量为57260千伏安;公用变压器42台,总容量为12175千伏安。至1994年,基本上完善输变电体系,形成220千伏双回环网格局,年供电量超一亿千瓦时。
第二节 化工工业
涵江东南部临海,资源丰富,盐业发展较早。早在唐代,境内临海生民已利用“煎盐法”制盐。宋初,邑民东山人(今涵东村)陈应功创“晒盐法”制盐后,“自是皆遵其制”,大幅度提高盐业产量。宋景炎元年(1276年),在境内唐安乡望江里设上里场。东至海,西至佘埔,南至新浦、三江口,北至福清峰头村。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在涵江设管勾司董事,由官方监管制盐并专营。元延祐改为司令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都转盐运使司分司。允许私人制盐,并推行“坎晒法”。时上里场分31团,有坎户2636户。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上里场改称莆田场。团户合并为8团:新浦、半埕、东曾、小山、田头、浦城、东蔡、沟上。共有盐户985户,盐埕31201坎,年产额盐3703吨。海盐销往省内闽西北20多县。民国15年(1926年),设莆田盐场公署。设址境内望江里哆头村,设场长1人,股长6人。并设哆头、赤港、新墩3处场务所。哆头场辖乌菜、三沟、岭兜三坨。又在鳌山下柯村设盐务稽核所。民国时期,因盐质洁白,颇合食用,又增设盐埕80多坎,扩大生产。
民国19年(1930年),境内始有兴义、泰源和三友等3家手工操作的肥皂厂,生产比忌牌肥皂,年产量不足10吨。民国30年,集奎保西湘甲人林德懋和蔡依妹在上梧开办玻璃生产小作坊,生产煤油灯、灯罩和药瓶等日用玻璃制品,这是涵江乃至莆田硅酸盐工业的发端。民国36年,莆田盐场公署改称涵江分署。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化工工业有了新发展,除新增兴记、谢记、福祥等肥皂厂外,还有协兴光和福星光两家私营玻璃作坊。两作坊有工人26人,土熔炉4个,铜模80多种,用手工生产玻璃日用品。1955年12月,福星光和协兴光两家私营玻璃厂在公私合营中合并,定名为公私合营涵江玻璃厂,有职工47人,用老虎灶、圆炉、眼镜炉熔融和吹管口吹,主要产品有煤油灯罩、药瓶等。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兴记、谢记、福祥与三友合并为公私合营涵江肥皂厂,生产肥皂、蜡烛和白碱等产品,年产值7.33万元。是年,涵江磷肥厂(又称涵江颗粒肥料厂)和地方国营涵江肥料厂建成投产。1958年,哆头社办盐场投产。
1958年10月,公私合营涵江玻璃厂转为地方国营莆田玻璃厂,职工增至156人,有日产2.5吨玻璃熔化炉等。1959年,接受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投资,在塘北山现厂址新建厂房,于1960年竣工。同年,创办地方国营涵江化工厂,并把公私合营涵江肥皂厂并入,产品有过磷酸钙、松脂合剂、硫酸铜、无水酒精等60多种。
1965年,莆田玻璃厂引进铰链机,增加机吹生产,实现半机械化生产。同年11月,莆田县人民政府在涵江筹建莆田县合成氨厂,年生产能力3000吨合成氨。经过近4年建设,于1969年8月建成投产,至年底生产氨水511吨。1978~1981年经过几次扩建,至1983年,生产能力扩大至1.5万吨。1994年底,已形成年产6万吨合成氨能力。
197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军区独立第2师在涵江镇延宁居委会组建人民解放军第9748工厂。主要产品有碘、甘露醇、海带胶等。1975年4月移交省军区管理。
1981年,地方国营莆田玻璃厂更名为福建省莆田县玻璃厂,并沿用至今。当年引进解放20型自动制瓶机。采用电子数控和转鼓控制,实现全机械化生产。
1986年,金匙集团香港金得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5亿多元,在涵江征地100亩,独资创办莆田金匙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成套引进日本东洋玻璃株式会社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设备,以生产啤酒瓶和饮料瓶为主,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同年,涵江乡筹资创办涵江磷肥厂,生产磷肥、复合肥,产品销向福清、永泰、惠安等地。1987年,后郭村与兴化大学合资创办兴大复合肥厂。
进入90年代,化工建材行业进一步发展。1993年,洞庭村投资400多万元,利用专利技术,生产高性能的外墙建筑涂料。同时,塑料厂也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个体塑料厂,生产加工各种渔网、食品袋、聚乙烯、聚丙烯绳索和中高档塑料外包装物。至1994年,全区共有化工类企业30多家,产值超亿元。
第三节 食品工业
涵江食品工业历史悠久。宋代,境内已有酿酒等食品加工行业,清代有粮油加工等行业,但多属家庭手工作坊,生产规模小。
新中国成立后,食品工业不断发展,境内拥有罐头、酿酒、粮油加工等食品工业。
一、罐头 奶粉
民国17年(1928年),涵江石坊巷医生李可信与涵江苍然何文润合资,在涵江顶铺创办莆田第一家罐头厂——通山罐头厂。
民国23年,江口人林安禄在涵江尾梨巷开设莆田第一家炼乳罐头厂——福成炼乳厂(后更名为福康炼乳厂)。之后,私营罐头厂陆续开办。主要有何文焰的鸿业、郑国藩的美亚、林金环的大中、郑景耀的福隆等炼乳厂。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保护工商业,涵江地方炼乳和罐头加工业有了新的发展。1951年6月,林安禄、郑国藩、林金环和郑景耀等4家联合组成四联炼乳厂,厂址先设在顶铺路,后迁至宫口路,产品为海燕牌牛乳。同时,何文焰与豆饼商杨天祥合资,重振濒临停产的鸿业炼乳厂,厂址设在宫口路,产品以飞马牌牛乳为主,还制作水果罐头等。
1953年,纱布业主陈云清等转向经营,与原开设振兴罐头厂的何文金合股开设侨联罐头厂,厂址设在宫下路,产品为自强牌牛乳和罐头。同时,船务行俞庆元和豆饼、杂粮商唐文凤合股在宫下沟岑路开办志强罐头厂,以制作批杷、荔枝、龙眼、菠萝和肉类等罐头为主,也炼制牛乳等,商品商标为飞鹤。在宫口路还有豆饼商林金文和俞文通等合股开办的建联炼乳厂和翁钰等合股开办的利生炼乳厂。
1956年6月,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涵江6家罐头厂在宫口四联厂址组建公私合营涵江罐头厂,由陈云清(私方)任厂长,产品为海燕牌炼乳,远销上海等地。1958年8月,公私合营涵江罐头厂正式更名为福建省莆田罐头厂。
1981年,莆田罐头厂奶粉车间独立分出,在原莆田化工厂内创办莆田乳品厂。产品为多维蛋乳粉、莲芡甜乳粉和速溶婴儿奶粉等儿童食品。1984年,该厂投资57.5万美元引进一套丹麦超高温杀菌及乳化无菌奶关键设备,开发新产品母乳化奶粉等儿童保健品。之后由于奶源外流,鲜奶收购量逐年下降,而且奶质下降,致使成本不断上升,引进设备无法发挥效益。1993年,经有关部门审批,以莆田乳品厂为核心企业组建海燕集团公司,下辖7个分公司。
二、酿酒
宋代,涵江民间已能用粮食酿制米酒,主要是自用。民国37年(1948年),涵江私营源昌盛酒铺以手工作业,酿制米酒,供应市场,年产7吨左右。
新中国成立后,莆田县人民政府接管源昌盛酒铺,筹建涵江酿酒厂,以祠堂、宫庙和书亭为厂址。1953年,更名为地方国营莆田酒厂。经1956年、1959年两次扩建以及1971年较大规模的内部设备改造,逐步完善厂房和机构设备。促进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酒产量从50年代末的300多吨增至80年初的2000多吨。
第四节 机械工业
涵江机械工业在清末就已具雏形,但当时主要是手工作业,打造铁器、修补船只等。产品也只是以小农具和小杂品为主,后来逐渐发展到制造大工具,如船、锚等,主要集中在新浦、高美一带,船只种类为渔船和帆船。随后,塘头、田岑、镇前等地也开始造沟船。当时,随着三江口港及霞徐海运码头的逐渐繁忙,延宁、霞徐一带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货物集散地。由于交通发展需要,开始制造驳船。民国13年(1924年),涵江商人林亚标首先从上海购回1台六尺手摇车床,并雇请上海人当技工,在宫下开设一家小型机器修理铺,这是涵江也是莆田机械工业的开端。是年,机械铸造商蔡四十安在涵江顶铺开设一家永安机器厂,利用简单手工工具生产织布机。当时,莆田90%以上织布机都由此厂制造。
民国14年,两位石庭人在涵江开设长利机器厂,有8尺车床1台,为汽车修配简易零件,并请1位福州翻砂工传授翻砂技术。民国16年,开始生产麦机和碾米机。民国24年,长利机器厂生产8匹、10匹和12匹柴油机22台,销往莆田、惠安、仙游一带。
新中国成立后,机械工业不断发展。1950年,涵江增设星兴、永利、利农3家机器厂。1953年4月,莆田供销生产合作社组织涵江打铁工人和手工业工人33人,成立涵江机铁生产合作社。相继成立的还有涵江镇铁器生产合作社、涵江金属制品合作社、涵江脚踏车修配合作社等。1955年,集奎造船合作社成立,吸收个体造船技师入社,有职工34人,生产小型帆船。1956年9月,涵江机铁生产合作社和涵江镇机器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涵江机铁生产合作社。
1958年,莆田造船厂成立,厂址设在涵江集奎,与原集奎造船合作社合并,是年制造第一艘载重50吨机帆船。同年,涵江铁器生产合作社成立地方国营涵江农具修配厂,并先后将涵江金属制品合作社和涵江脚踏车修配合作社并入,相继更名为地方国营涵江农具厂、地方国营涵江农业机械厂、地方国营莆田市第二通用机器厂,最后改为莆田农业机械厂。
1959年,涵江木器厂研制滚珠碎土机、立式吸水车、畜力打谷机等10种新型农具。莆田第二通用机器厂研制畜力水田滚耙、地瓜切片机、高压喷雾器等20多种新式农具。这些农具构造简单,价格便宜,工效高,深受农民欢迎。
60年代初,涵江镇创办镇机械厂,生产农机配件、农具等。1963年,莆田造船厂搬迁至延宁宫海岑前,占地30多亩,产品为木质的农船、渔船和运输船,最大运量150吨。随后从木船转为生产钢丝水泥船、驳船、方舟等船只和船坞。1969年,在涵江塘北山成立粉末冶金厂(莆田传动机械厂前身),生产铁基粉末制品。
1973年4月,在涵江塘北山筹建地方国营莆田拖拉机修配厂。1974年1月,改建为地方国营莆田内燃机配件厂,当年筹建,当年生产。后与航空工业部江南压铸厂横向联合,成立福建省莆田有色金属压铸公司,成为中汽公司和省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汽车、摩托车配件出口定点厂。1979年,成立莆田手工业机械厂(即莆田县二轻机械厂前身),产品有木工带锯机、平面刨床、牛头刨床、摇臂钻床等。同年,该厂研制纸箱包装机械设备。次年,正式生产双斜钉机,从单机逐步发展成套设备共10种。同年,涵东大队创办涵东农械厂,生产农机及配件。原涵江镇机械厂也开始生产锅炉辅机与配件。
1980年12月,以莆田林金耀三兄弟为主体集资兴办莆田光学机电总厂,厂址位于涵江区工业路。该厂下设福建省飞莆实业公司、传感器厂、光学仪器厂。主要生产光学仪器、测量仪器、电子仪器、工业自动化称重测力传感器、微机煤量计、精加工花岗石板材、工艺品、花岗石、精加工全套设备和金刚石制品。
1985年,福建省建设机器厂从宁化迁至涵江。该厂系军工企业,隶属福建省国防科技工业办管辖,技术力量雄厚,设备齐全,机械加工能力较强,拥有齐全的机械及计量测试仪器和通用专用设备,下属有12个生产经营经济实体。企业主要产品有高级电子移印机、发电机、标准模架、工业链条、工业生产装配线。
80年代后期,机械制造业有新的发展,特别是集体、私营企业发展更快。涵江三江液压附件厂生产的各种高压胶管总成,填补莆田市空白,产品为一些国营企业配套。1989年,南林村民许国树等人合资,创办涵江区环保设备一厂,生产KG-LⅡ型净水设备及DCQ-D组合式气浮净水设备等。同时,机修业亦逐渐发展,并在修理的基础上向生产流水线安装、汽车外型改装方向发展,机械制造业向发电设备等精密机械发展。
1994年4月,安仁村投资250万元,创办发电设备厂,装配制造各种电机及发电设备。埭里村创办石油化工机械厂,生产制造锅炉辅机。苍林村创办涵江区环驰汽车配件厂,生产各种汽车配件。涵西村创办涵江集盛机械厂,制造鞋类机械。
第五节 造纸工业
涵江机械造纸工业起步晚,至今才有30多年历史。1958年,莆田糖纸联合厂(莆田造纸厂前身)在涵江塘北山兴建,1959年9月建成投产,榨季制糖,非榨季造纸。其后几经曲折,时而造纸停产,时而制糖停产,至1971年8月正式定为专业造纸厂,厂名更换为莆田造纸厂。产品为漂白有光纸和邮封纸。1971年,涵江纸厂建成投产,主要产品为瓦楞原纸。1973年,创办涵江镇纸厂,生产各种纸张。
80年代初,涵江乡创办涵西卫生纸厂、新港纸品厂等,专门生产卫生纸。1989年,涵江纸厂购进一条卫生纸生产线,年产卫生纸330吨。1991年,涵江纸厂与涵江金属材料厂合资创办莆田市涵江纸业公司,总投资160万元,于1993年投产。
第六节 印刷工业
涵江印刷工业始于民国15年(1926年),第一家为涵江印书局,后又相继设立涵兴、友联、文化服务社涵江分社印刷部和闽中日报附设的春城印刷所等,但设备简陋,印刷质量差。
1949年8月以后,人民政府接管文化服务社涵江分社印刷部和春城印刷所,另设一家职工自办的涵江新民印刷厂。1952年夏,新民印刷厂并入莆田印刷厂,同时成立涵江分厂。1954年1月,涵江分厂独立设厂,名为涵江印刷厂。1956年,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涵兴、友联分别并入德化、安溪县地方国营印刷厂。1958年初,涵江印刷厂并入莆田印刷厂后仍为分厂。
1978年底,原涵江石英厂转向筹办涵江镇印刷厂,1979年正式投产,人员43人。印制标签、描红簿等,主要销路在本地,当年产值19万元。1984年建区后,涵江镇印刷厂与莆田市民政局、涵江街道办事处合资创办莆田市综合福利厂。1987年8月,莆田市综合福利厂停产,由涵江镇印刷厂独家经营,更名为莆田市涵江区福利印刷厂,生产逐年发展,现有胶印、彩盒、铅印、铸字、制版5个车间,人员72人,固定资产108万元。同年,涵江纸箱厂与香港华闽运汇(集团)公司、省包装进出口公司合资,创办莆田市运汇包装有限公司,从事生产包装纸盒、纸袋,纸芯筒生产及彩印业务。
1992年,莆田市运汇包装公司与香港隆丰电子公司合资创办莆田市汇丰包装用品有限公司。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个体、联合体印刷业开始出现。至1994年,全区有个体、联合体印刷企业4家,年产值40万元。
第七节 纺织工业
境内织布业形成较早,南埕、上梧村的织布、染布已有数百年历史。作坊主要分散在农村,以人工操作木织机生产土被布、毛巾、带子或用陶缸染布,工艺落后。
1956年3月,涵江弹棉、织布、针织3个合作小组合并,成立涵江缝纫生产合作社,后改称涵江纺织合作厂。1958年,涵江纺织合作厂转为地方国营莆田纺织厂,主要生产兴化巾、民用带、蚊帐、土被单布等。1982年5月,正式更名为莆田染织厂,生产也从手工作业转为机械生产。
80年代中期,个体、集体纺织业迅速发展,工人主要为城乡富余劳力,生产各类针织、时装,产品由外贸部门出口。1986年,由莆田染织厂投资90万元,在涵江苍林扩建染织二厂(分厂),拥有固定资产148万元,占地33.4亩。主要产品有各类棉布、化纤布、鞋革服装用布等。
1987年,由新加坡南大私人纺织有限公司、福建福联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投资企业有限公司和莆田市纺织工业公司等4家共同投资2800万元在涵江创办兴南纺织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纯棉纱、混纺纱、气流纺纱等,产品70%外销。1990年后,由于受市场影响,企业走下坡路,1994年停产。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