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所有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18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所有制
分类号: F427.57
页数: 3
页码: 138-14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涵江区工业发展历史悠久,私营个体工业、公私合营工业、集体工业和国营工业均有所发展,改革开放后尤其迅速发展。
关键词: 涵江区 工业发展 集体所有制

内容

第一节 私营个体工业
  涵江私营工业可追溯至宋代,当时境内望江一带已开始炼铁,今三江口镇仍有个铁灶村,历史上就因炼铁而得名。纺织、制盐、陶瓷等家庭手工业也有一定发展。至元朝,增加酿酒、制醋、砖瓦、水果加工、造纸、糕饼等行业,家庭手工业发展成为私人手工业作坊。清代,三江口港及霞徐海运码头逐渐繁忙,涵江成为福建东南沿海的重要商品集散地,私人小企业得到发展,还出现私营的近代新型工业企业——食品加工业和粮油加工业。清宣统三年(1911年),涵江人李兰舌在宫下开设碾米厂,在莆田第一家使用蒸汽机,以机械为动力,代替手工生产。
  民国13年(1924年),涵江商人林亚标从上海购回一台六尺手摇车床,在宫下开设机器修理铺,这是莆田机械工业的开端。民国30年,集奎保西湘甲人林德懋和蔡依妹在上梧开办玻璃生产作坊,生产煤油灯、灯罩和药瓶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涵江私营工业企业只有27家,主要是罐头、炼乳、印刷、机械等行业,规模小、设备简陋,均系前店后厂,资本总额仅4.23万元。另有私营手工业225户,从业人员695人,资本总额为50.5万元。
  1956~1957年,国家对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工业有7家并入国营企业,有17家并入公私合营企业和个体手工业合作社,成为集体企业。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期间,12家公私合营企业并入国营企业。
  1979年后,经济体制改革,个体手工业、私营联合体工业得到迅速发展。1984年,涵江建区时,全区共有手工业企业和私营工业94家,从业人员153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在国家鼓励与扶持下,私营工业蓬勃发展。至1994年底,全区共有私营企业3283家,从业人员8926人,年创产值25975万元。
  第二节 公私合营工业
  1953年,国家开始对私营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私营工业走上公私合营道路。次年,在私营涵江电厂的基础上,莆田县人民政府投资兴办公私合营涵江电厂,为莆田县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1955年,新增公私合营涵江酱油厂。1956年,鸿业、侨联、志强、利生、四联、建联等6家私营罐头厂,在宫口四联厂址组成公私合营涵江罐头厂。兴记、谢记、福祥、三友等4家肥皂厂合并,创办公私合营涵江肥皂厂。协兴光、福星光玻璃厂联合成立公私合营涵江玻璃厂。1958年,公私合营涵江罐头厂、涵江玻璃厂、涵江肥皂厂转为地方国营企业,公私合营企业消失。
  第三节 集体工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采取公私合营、合作联营等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一批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合作联营及手工业合作社。1953年,涵江一批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各行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实行生产资料折价人社,按金额领取股息分红。是年4月,涵江镇33位打铁工人和手工业者首先成立涵江镇铁器生产合作社,为当时莆田县第一个手工业生产集体企业。同年6月,又办起涵江镇木器生产合作社。
  1958年起,涵江公社创办22家公社、大队集体工业。主要是土农药厂、土化肥厂、农具厂、粮油加工厂、砖瓦厂等,为社镇集体企业之雏形。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这些企业大部分下马。“文化大革命”时期,集体工业发展缓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方针,集体企业迅速发展。1984年涵江建区后,成立区第二轻工业局、区乡镇企业管理局。1985年,全区共有集体工业企业115个,产值3800万元。
  90年代初,区委、区政府抓住机遇,大胆地在全省率先提出发展民营经济,使全区集体企业呈大幅度跳跃式发展。至1994年底,全区共有村及村以上集体企业300多家,从业人员6000人,产值61843万元。
  第四节 国营工业
  1952年7月,莆田县人民政府接收涵江苍后街私营源盛昌酒铺,成立莆田国营酿酒厂,成为涵江第一家国营企业。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涵江7家粮食加工厂合并为国营涵江粮食加工厂。次年,涵江印刷厂建成投产。
  1958年“大跃进”时期,莆田罐头厂、莆田玻璃厂、莆田造船厂、涵江纺织合作厂、涵江农具厂等公私合营企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转为国营企业。同时,新建涵江糖纸厂、涵江钢铁厂、涵江化工厂等地方国营企业。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有的工业企业下马。1965年,莆田县人民政府在涵江塘北山筹建莆田县合成氨厂,于1969年8月建成投产。1974年,莆田县内燃机配件厂在涵江塘北山创办,当年投产。1981年,莆田罐头厂奶粉车间分出独立,在原莆田化工厂内创办莆田乳品厂。
  1984年,涵江建区初,区属国营工业企业有莆田造船厂、莆田乳品厂2家,年总产值1524万元。中央、省、市及莆田县驻涵国营工业企业14家,年总产值近3亿元。1994年,有区属国营工业企业2家,年总产值4498万元。中央、省、市及莆田县驻涵国营工业企业20多家,年总产值8亿多元。
  第五节 “三资”工业企业
  1984年涵江建区后,区委、区政府大力鼓励吸引外资。同年,区内第一家“三资”企业——兴成牙签有限公司成立。至1987年,“三资”企业发展到8家,但外商多为试探性投资,规模不大。
  1990年后,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1992年始,涵江作为省定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以其良好的硬软投资环境,吸引众多外商来涵投资办企业。至1994年,“三资”工业企业发展到147家,年工业产值75084万元,安排富余劳力10326人,主要行业有鞋革、机械、电子、化工、食品、建材、工艺、纸制品、装饰装修、石材加工、五金、能源等。投资商来自香港、日本、马来西亚、美国、泰国、澳门、台湾、新加坡等。1994年,涵江鞋业、大福鞋业、金星鞋业公司年产值均已逾亿元,且均名列全国乡镇企业五百强之中。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