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区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14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城区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10
页码: 96-1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涵江境内自唐代起即修有驿道,宋代起成为全省交通枢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涵江城区进行大规模整治,拓宽改造老街巷,新建主次干道,初步形成城区交通网络。港区方面,涵江海岸线总长15公里,拥有三江口、涵江、桥兜3个港口,其中三江口港为秀屿港卫星港口。供水方面,涵江自1978年建立自来水厂,至1994年12月,第一期日供水2.5万吨工程竣工通水,使全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供电方面,涵江自1950年建立电力公司,1991年政府投资2700万元兴建220千伏涵江变电站,以解决境内用电需求。邮电通讯方面,涵江明代即设有驿铺,民国初年建立民营电话公司,1950年后境内设立邮电局,1994年底实现村村通电话。文化娱乐设施方面,60~70年代市区内先后建成工人电影院和工人俱乐部,1987年建成涵江影剧院,1989~1994年各街道陆续兴建文化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街心公园等公共文化娱乐设施。教育设施方面,政府在各街道兴建了图书馆、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大楼等前期筹建项目。
关键词: 城乡建设 城镇规划 涵江区

内容

第一节 公共设施建设
  一、道路
  从唐代起,境内即修有驿道。宋代,驿道成为与全省各地联系的主要通道。明、清时期,境内陆路交通陆续向乡村延伸。民国16年(1927年),福厦公路涵江地段建成通车。民国期间,陆续对商店和民房进行拓宽改造,使涵江城区逐步形成有顶铺、市顶、前街、保尾、后街、宫下、楼下和鉴前等59条大街小巷组成的集镇规模,成为莆田县最大商业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80年代后,政府对涵江城区进行大规模整治,福厦公路涵江地段路幅拓展到32米,原砂石路面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桥梁由木桥改造成钢筋水泥桥,还在境内公路上架设人行天桥2座。1984~1994年,区内新建区府路、新涵路、六一路、北内环城路等城区主次干道,拓宽改造涵三路、涵黄路、涵梧路和苍林路,初步形成城区交通网络。
  二、港区
  涵江海岸线总长15公里。木兰溪和延寿溪水系流经境内注入兴化湾,形成天然航道,有三江口、涵江、桥兜3个港口。清代及其以前,海外通商船舶多沿岸航行。港口以自然岸坡为码头泊位,起卸进出口货物。清末民国初,海外轮船入境渐多,港口遂有直立式浆砌块石码头。通商航道始设航标。抗日战争期间,境内诸港屡遭日机轰炸。其后,涵江、桥兜两港航道逐渐衰退,唯三江口港维持和香港以及国内港埠通航。
  1949年后,政府对三江口港进行重点建设,航道陆续疏浚,航标设置增多。1959年,三江口和涵江港成为内外贸物资中转站。1981年,三江口港与香港恢复通航。1984年后,外轮多经湄洲湾入境,三江口港成为秀屿港卫星港口。1994年,境内有3个港口,15个码头,港口停靠能力共2820吨,年综合通过能力为48.5万吨。
  三、供水
  1977年以前,涵江居民主要饮用井水和河水。1978年,涵江自来水厂建成投产,市区居民开始饮用自来水。1983年10月,莆田县在涵江兴建供水厂,主要为其驻涵企事业提供工业用水。1992年12月,区政府投资,修建涵江北洋供水工程。至1994年12月,第一期日供水2.5万吨工程竣工通水,使全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紧接第二期日供水2.5万吨工程又正在进行中。
  四、供电
  民国16年,涵江城区始有火力发电厂,系由工商界人士筹建,供商家和住户照明使用。民国24年,火力发电厂亏空,由省建设厅派员接管,改名莆田电厂,后因日本飞机侵扰而关闭。民国30年,涵江青年电厂发电机组投产,使涵江居民再次有了电灯照明。民国34年,该电厂关闭,市区供电再次中断。
  1950年11月,涵江工商界组织百货、京果和木柴等32个行业人士,集资建立涵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于1951年8月投入供电。1954年10月,实行对私改造,更名为公私合营涵江电力公司。1959年1月,该公司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改名为地方国营涵江电厂,年发电量12.87万千瓦时。1963年11月,莆田东圳水电站发电机组投产,通过15.2公里的6.3千伏线路向涵江供电。1964年11月,境内兴建35千伏涵江变电站,次年4月投入运行。1984年6月,为解决涵江工业区用电需求,莆田供电局筹资60万元,兴建35千伏涵江卓坡变电站。1991年,政府投资2700万元,在涵江塘西兴建220千伏涵江变电站,作为福建水口电站配套工程之一。到1994年,该站供电基本满足境内用户的需求。
  五、邮电通讯
  涵江在明代即设有驿铺。清末,境内电报局和邮政局相继建立。民国初年,始有民营集股的电话公司。民国33年,电报局改称电信局,成为莆田和仙游两县的电报和长途电话接转中心。
  1950年始,境内设立邮电局。1988年7月,千门纵横制自动电话建成投产。1990年12月,引进日本富士通程控自动装置投入运营,用户可直拨国内外长途电话。1993年1月,自办国内国际特快专递邮件业务和电报,并进入全国自动转报网。到1994年底,程控电话扩容增至万门。市话计费用户7771户,无线寻呼用户9232户,移动通信用户197户,全区实现村村通电话。
  六、文化娱乐设施
  60~70年代,市区内先后建成工人电影院和工人俱乐部,建筑面积3227.79平方米。1987年,区政府拨款在区府路东侧建成涵江影剧院,建筑面积3014平方米,座位1199个。舞台宽14米,长22米,高8米,可供大型歌舞和戏剧演出。1989~1994年,区府路、新涵大街、六一西路、涵华路等地先后兴建文化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街心公园等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并进行区图书馆、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大楼前期筹建。
  七、教育设施
  70年代,莆田六中和涵江实验小学相继进行拓建,建成一批教学楼、科技楼、办公楼和宿舍,建筑总面积38328平方米。建区后,坚持依法集资办学。1992~1994年,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1159万元,用于市区内中、小学新校舍建设。1994年底,市区4所小学校舍面积1.1万平方米,每生平均占校舍面积5.35平方米;市区4所中学校舍面积38.4万平方米,每生平均占校舍面积8.7平方米。
  八、医疗卫生设施
  民国时期,境内有私立兴仁医院和涵江卫生院,规模小,设施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兴仁医院改为涵江医院,由政府接办。之后又相继成立卫生院、防疫站和精神病防治院。1984~1994年,全区医疗机构发展很快,医疗设施面积不断扩大。涵江医院兴建新门诊大楼、病房大楼、广华楼和侯马章急救中心,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住院病床250张。涵江乡卫生院新建门诊大楼总面积1500平方米,城区卫生院门诊部总面积700平方米,妇幼中心大楼总面积2201平方米,中医院总面积2000平方米,防疫站总面积1680平方米,精神病防治院总面积2615平方米。涵江城区卫生设施基本完善。
  九、体育设施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没有体育场。1980年,涵江公社在涵江二中修建200米跑道的小型体育场。其余城区各中小学均有操场,可供中小学生进行体育运动。1994年4月,区政府投资400万元,征地35.08亩,在新区修建体育场。场内设有400米国际标准田径场1个,场中央有足球运动场地,其四周分别有三级跳远、铅球、跳高、标枪等场地。运动场还配套建设训练综合楼和少体校以及主席台,可容纳观众1万人。
  第二节 市场建设
  民国时期,涵江没有农贸市场,每天上市出售农副产品的农民以及走街串巷的小商贩,都在大街两旁或小巷周围,摆摊设点,或沿街招揽生意,致使交通阻塞,市容脏乱。
  1950年,涵江区公所为整顿市容,开始组建粮食和油料交易所各1个。次年,在莆田县政府拨款支持下,在市区北郊的土埕里(今前街居委会)兴建第一个综合市场,建筑面积1736平方米。1958年,为适应市场需求,又在综合市场基础上扩建涵江市场,建筑面积增加到5200平方米。1961年再扩建540平方米,使之形成初具规模的城乡农贸市场。1979年,根据“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原则,涵江市场管理委员会从交易费、罚没款和管理费下拨款项中,逐渐积累资金,积极筹备建设新的农贸市场。1984年,区政府成立后,即先后投资90万元,在原旧市场范围内进行修建,使市场建筑面积扩大到5599平方米。1990年,政府重新投资130万元,对涵江市场的基础设施进行修建,完善摊位设置和疏浚下水道。1991年,区政府把改造涵江市场列入年内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之一。第一期投资1065万元,建筑面积14574平方米,摊位432个,店铺88间,并在市场上部配套建设商住楼房78套,6009平方米。1993年,在第一期市场建设基础上,以商贸大楼为中心,扩建东西宽55.8米、南北长78米,计占地面积4352.4平方米,建筑面积15088平方米的新市场。其中:一层高度4.5米,设有营业店房20开间,停车场2400平方米;二层高度6.5米,设有摊位200个;三层营业店面40间,四至八层为服务配套住宅。市场中部设有横连两区的天桥、坡道,并由循环通道接连,既方便顾客,又拓宽空间。两期店面和配套住宅全部优惠出售给个体经营户,从中把售房盈利部分贴为市场建设资金。1984~1994年,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别在涵江新区、涵华新街、新桥头、福厦路涵江段南侧、苍林村等地新建、扩建六大市场。涵江农贸市场,每年集市成交额多达亿元以上,被国家商业部定为全国46个市场行情报告点之一,是全省最繁荣的大型市场之一。
  第三节 旧城改造
  涵江自宋代以后,即有商贾在宫口河、新桥头、青璜山和紫璜山一带设市开店,但建筑规模很小且简陋。至民国15年(1926年),境内市区进行简单改造,街道宽从原4米扩大到6米。民国19年,涵江城区前街一带火灾,随即重建。民国20~38年,逐年均有部分改造,使沿街低矮商住民房变为二层砖木结构形式的商贸楼房,市容较过去大有改观。
  1950~1978年,政府对涵江集镇进行多次整治,大街小巷拓建总面积达20.79万平方米,其中50年代拓建3.66万平方米,60年代拓建1.59万平方米,70年代拓建12.05万平方米,80年代拓建12.68万平方米。其主街道宽度5~8米,大都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排水管道,主街道两侧普遍为二至三层土木结构店房,大小店面有1200多间。1990年7月起,区政府组织实施较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先后完成涵梧路口、顶铺、鉴前、涵三路一期、工业路一期、福厦路铺尾段和涵黄路保尾住宅小区等街巷路段的改造与拓建,计共拆迁旧房21.9万平方米,新建楼房35万平方米。其中顶铺路,通过旧城改造,基础设施成龙配套。该街东起汽车站,西至三门井,全长500米,宽16米,两侧均为五、六层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的独立式商住房,被莆田市定为“三优”示范街。改造后的鉴前路,南起三门井,北连福厦公路,全长300米,宽24米,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改造新建的保尾住宅小区,投资1502万元,建成民居楼房4.88万平方米,改善旧区居民的住房条件。涵梧路口环岛中央28米高的大型灯塔,西北角的商业大厦、侨联大厦、中国银行和侨联综合楼已投入运营,东北角的十六层高的涵东商贸中心和西南角的十五层高的九江大厦已完成主体工程,东南角的二十二层高的武夷大厦正在建设,形成涵江高层建筑集中的闹市中心。
  第四节 新区开发
  1956年,为安置回国定居的海外侨胞,政府在市区北郊塘北山开发建设涵江华侨新村。该建设工程由侨务部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共建成5排42幢小别墅式双层楼房,总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1958~1983年,各级政府相继在塘北山开发创建涵江工业区,计有莆田地区(市)、莆田县的驻涵工厂企业、商业供销部门20多家,总建筑面积10.24万平方米。
  1985年,区政府和香港信嘉公司联合投资1400万元,在涵东、卓坡的塔桥地段开发土地37亩,第一期建成商品房18幢113个单元,面积5.4万平方米。第二期由涵江区综合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投资4152万元,用地111.08亩,建成商住楼房15万平方米。第三期由中外合资建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开发用地82亩,建成商住楼房10万平方米。相继兴建的涵江新区涵华新街,西靠新涵大街,南接福厦公路,东临正在建设的辉开娱乐城,中央有侨新农贸市场,布局合理,配套完整,成为涵江新区开发建设的示范区。1989年,政府又在涵江新区的新涵大街东侧,建成湖园小区,占地69.64亩,建筑面积9.12万平方米。
  1993年5月,莆田市人民政府实施《莆田市科工贸走廊建设规划》。科工贸走廊东起江口镇,西至枫亭镇,全长59公里,其中涵江段占10公里,东起林柄村,西至埭里村。按照中心城区建设的规划要求,以福厦路涵江段10公里为主轴,拓展涵梧路、涵黄路、涵三路、新涵大街,形成长藤结瓜式建设发展布局。并建设洞庭工业开发区、三江口经济开发区、白塘经济旅游开发区和三江、国欢、白塘民营企业城;以发展商业为中心,抓好八大综合市场,十条专业街及八座高楼大厦的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式、国内国外市场相衔接的流通体系。截止1994年底,科工贸走廊涵江段已布上63个项目,用地总面积3857亩,总投资额2.1亿美元,其中工业项目45个,房地产项目9个,商业、娱乐性项目9个。主要项目有:洞庭开发区,占地200亩,投资500万美元,已完成道路、供水、供电、邮电通讯、排污和土地平整等基础建设项目,引进外商工业投资项目5个,引进外资660万美元。富丽明和中联开发区,占地1970亩,投资2980万美元,第一期开发1116亩,其道路、供水、供电、邮电通讯、排污和土地平整工程全部完成,并引进外商投资项目2个。涵江鞋业厂区,引进台商鞋业公司6家,均已建成投产,并发挥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兴利高科技园区,占地300亩,投资764万美元,园区内已完成道路、供水、供电、邮电通讯、排污和土地平整设施建设,引进科技项目4个,引进资金130万美元。华夏机电城,占地33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小商品批发城,占地120亩,建有商店500家,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划分为服装、布匹、针织、鞋帽、小百货、五金交电、塑料制品、装饰材料等行业。华盛智舟高新技术开发区,占地200亩,总投资1500万美元。1994年,福厦公路涵江路段两侧科工贸走廊建设初见成效。
  第五节 环境卫生
  1984年涵江建区后,全区环境卫生管理队伍有160人,专门负责市容环境、街道公共设施的卫生清扫与居民粪便倒运处理等管理工作。先后购置铲车1辆、汽车2辆、密封式垃圾集运车2辆、清扫汽车1辆。到1994年,大小机动车辆共计6辆,载重20吨。年清洁保洁面积49万平方米,年清运垃圾2.19万吨,年清运粪便6万多吨。1984~1994年,新建16座公共厕所,全部由环境卫生管理处统一管理。城区市容市貌则由城市建设监察部门和交通警察大队以及环境卫生管理处共同负责,从提高居民城市意识入手,纠正乱倒垃圾、乱停车辆、乱摆摊点、乱堆物资等有损市容行为。城建监察和交通警察部门均分别在市区的尾梨巷、塘北桥、汽车站、保尾三叉路口设立岗亭,定人定位,日夜值班,加强城区监察管理与服务。
  第六节 园林绿化
  1990年,涵江园林管理处成立后,相继建立健全系列管理制度,以“求普及、抓重点、创特色、上水平”为工作重点,对全区的道路两旁、单位庭院、小区绿化和古树名木实行建档管理。并采取“四定”,即定人员、定任务、定质量、定效益为主要内容的承包责任制。1994年,全区街道两侧绿化面积19.35公顷,花木种类32种,苗木成活率97%,计5.62万株。初步形成了福厦公路涵江市区路段、新涵大街、顶铺路、工业路、六一路、涵三路等双侧绿化带,结束了涵江“有街无树”的历史。庭院绿化单位42家,面积24公顷;小区绿化面积10公顷;生产防护绿地97公顷。全区园林绿地总面积150.35公顷,绿地覆盖率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4.2平方米。
  第七节 典型建筑
  一、正学门
  地处涵江宫下路北侧,创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正学门古建筑为木坊单檐歇山式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面阔3间,有璧水桥、泮池、甬道和49级石蹬道。
  二、鲤江庙
  位于涵江鉴前,清康熙五年(1666年)始建。庙有门厅、前殿、主殿。正殿面阔3间,进深11.2米,单檐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
  三、天主教堂
  位于涵江塘北村,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礼拜厅系哥特式石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双层,建筑面积2028平方米,厅堂20支8根钢筋混凝土柱,两侧装有吊顶天棚,前部有3米的楼廊,配以螺旋式木梯,可登钟楼。钟楼五层,建筑面积82.98平方米,底层跨式,四面通风,二至四层各有两门两窗对开,五层为角鸟顶,悬一铜钟。祭台为石木结构,建筑面积60平方米,台座雕花石块砌筑,上面为木制神龛,门窗顶部半圆形,保持木制百叶窗扇。建筑物的装饰图案都有耶稣的刺冠纹样,建筑别具一格,华丽庄严。1988年,经教友集资重修一新。
  四、马兰客民居
  位于顶铺与下洋村之间斜坡上,建于民国时期,为印尼马兰华侨兴建之宅邸。民居依坡势座南朝北而建,主楼为两层单檐顶瓦屋面结构,东西两侧伸展出去之厢房,与北侧进门围墙围合成内埕,长约20米,宽25米,经狭窄小巷入大门后有豁然开阔之感。入口为两层门楼,上为亭阁,主楼、东西厢房与门楼之亭阁通过走廊连接。主楼中部为大厅,两侧为卧房,隔着采光天井外侧为厨房及佣人卧室。中部及侧面共3部楼梯连接上下层,布局合理,出入便捷。整幢建筑集砖木、砌石与混凝土结构为一体,规模宏大。装饰做工精细,雕梁画柱,独具匠心。既庄重大方又不失精巧亲近之感,具有南方民居纯朴淡雅之特色,为涵江民居一胜景。
  五、芦埕民宅
  位于涵江芦埕田尾沟(今涵西街道楼下)旁,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为大户商家宅院。民宅座北朝南,大门前为宽阔的埕地,围墙内均为砖木结构平房,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进大门为内庭院,正对庭院为大厅,大厅两侧为卧房。从大厅经采光天井进入后房,后房出去为后庭院。整幢民宅各房布局紧凑,前后左右通过天并采光。各户门四通八达,既分又合,主房群两侧为供房和厨房,中间以小巷分隔,起疏散及防盗之用。主房群布局紧密,通过贯穿前后左右通道过门有机连接,使房屋层次分明。整幢民宅质朴典雅、古色古香。虽历经几百年风雨侵蚀,仍保留其故有风貌,体现涵江古代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
  六、兴涵门
  座落于区机关大院前200米处,于1994年为纪念建区10周年建造,兴涵门由区建委主办,区建筑设计室设计,涵江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和涵江福力公司承建。兴涵门宽30米,进深6米,高14.6米,由6米高楼门和8.6米高的楼阁组成。主门跨度15米,两个边门跨度各2.4米。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于一体,琉璃瓦屋面,红色大理石外墙,不锈钢扶手环绕阁楼四周,古朴典雅。中共涵江区委书记、区长杨鹏飞倡议兴建,并为门楼题写“兴涵门”匾额。
  七、经济大楼
  座落于涵江新区中心地段,东临新涵大街,北靠湖园西路。大楼占地面积1700.11平方米,建筑面积8316.19平方米,为十二层框架结构,工程总造价940万元。于1992年12月开工,1994年12月8日竣工。大楼设计新颖,错落有致,功能齐全,集办公、商业、娱乐、住宿于一体。系涵江区经济开发总公司及下属各公司的办公场所。
  八、九江大厦
  位于福厦公路与涵三公路交汇处黄金地段,系台湾省九江集团投资兴建。大厦占地面积6.128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共十五层,高度48.3米,总投资2000万元。大厦为框架结构,分为3个功能区:A区为高档住宅楼群,B区为高级写字楼,C区为豪华商场和娱乐中心。内设电梯2部,并设有空调、停车场等设施。大厦由省建筑设计院设计,福建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承建。于1993年1月动工,1994年4月16日,全面封顶。
  九、涵东商贸中心
  位于涵梧路口东北侧,由涵东村农民企业家苏炳庭独资兴建。该商贸中心由莆田市建筑设计院设计,省九建承建,占地面积4亩,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层高十六层,其中地下室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至1994年底为涵江区最高综合楼。总投资2500万元,于1993年2月动工建设,至1994年底,已完成十六层框架主体工程。
  十、瑞金塔
  位于三江口镇后郭村。建于1991年,系该村旅外侨胞陈锦和为纪念亡妻黄瑞金而建,故名“瑞金塔”。塔高40米,11层,呈六角形。为钢筋水泥结构。飞檐翘角,雕栏画栋,留丹溢彩,雄伟壮观。
  十一、芳名碑
  位于涵江区府路街心公园。1993年,为褒奖“三胞”捐金施公益、投资兴实业之善举,区政府投资15万元兴建芳名碑。年初,省委书记陈光毅亲临涵江参加奠基仪式,工程于年底竣工。碑设计独特,融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于一体。碑身为高5米透雕盘龙石柱,环绕石柱展开三扇屏风式大理石碑墙,上铭刻1985~1994年间对涵江经济建设、公益事业作出贡献的322位“三胞”芳名和社团名称。区委书记俞金荣、区长杨鹏飞为碑文作序。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