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农业与非农业人口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134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农业与非农业人口构成
分类号: C924.255.7
页数: 2
页码: 89-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涵江区民国时期,境内大部分为农业人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繁荣,非农业人口逐渐增多。1994年,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27.94%,标志着全区正在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 农业人口 民国时期 涵江区

内容

民国时期及其以前,境内大部份为农业人口。民国36年(1947年),按户籍属性分类(下同),农业人口约5.3万人,占总人口的81.5%。非农业人口约1.2万人,占总人口18.5%。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繁荣,非农业人口逐渐增多。1955年,农业人口61604人,占总人口75.9%。非农业人口19512人,占总人口24.1%。1958~1964年,因辖区扩大涵盖莆田县西天尾、江口、梧塘、萩芦等地,人口大幅度增加。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数量相对增加。“大跃进”期间,因工业大干快上原因所致,非农业人口急剧膨胀。1958年,非农业人口24906人,占总人口12.91%。“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部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原迁居外地移民倒流,农业人口增加,非农业人口有所减少。1972年,农业人口100055人,占总人口85.8%。非农业人口16561人,占总人口14.2%。
  1984年建区后,涵江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大量增加。1990年,非农业人口32657人,占总人口比例上升到19.8%。1994年,非农业人口48863人,占总人口比例达27.94%,标志全区正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