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口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12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口变动
分类号: C924.255.7
页数: 3
页码: 82-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涵江地区的人口在历史上经历了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自然变动主要包括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以及因灾害、战争等导致的死亡和迁徙。机械变动则主要涉及人口的迁入和迁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变动都有所变化。流动人口在近年来不断增加,主要来自不同地区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
关键词: 自然变动 涵江区 流动人口

内容

第一节 自然变动
  明代中叶,涵江成为莆田县最大的商业重镇,人口一度增长较快。但在明末,境内沿海常受倭寇侵扰,人口大量死亡、逃亡,人口数量锐减。清代以后,涵江多次发生严重瘟疫,人口死亡较多。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哆头一带就因瘟疫大流行死亡400多人,不少人家因此绝户。民国时期,因灾害、抽壮丁、抓夫、瘟疫等原因,人口自然变动幅度仍起伏较大。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卫生环境条件逐步改善,人口出生率增高,死亡率则大幅度下降,人口一直呈增长趋势。5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5~25‰之间。
  60年代中叶,在三年困难时期后,生产全面复兴,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回升,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3~19‰。“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口生育放任自流,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8~30‰高位徘徊,每年人口净增均在2000人以上。
  1979年后,境内严格实施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1981~198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在10‰以内。1990~1991年,因对外来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跟不上,使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度回升。1992年后,加强外来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并对全区计划生育实施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1992~199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第二节 机械变动
  一、迁入
  秦汉之际,就有入闽越人择境内而居。隋唐之后,北方中原士民在南下逃避战乱迁徙中,落户境内,成为至今境内主要姓氏的入涵始祖。明清时期,随着涵江商贸、海运日渐兴起,来自浙江宁波、温州及省内福州、闽北、闽南等地许多商贩亦在涵江定居。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受清朝“截界”影响,沿海数以千计百姓迁至境内定居,导致人口迅速增长。
  50~60年代,因涵江处在海防前线,驻防部队较多,一些驻军及家属就地转业后在境内定居。个别南下干部及家属也因工作就业而迁入涵江。60~70年代,一些印度尼西亚、越南侨胞因受到排华,回国后迁入境内。1961~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境内接纳各行业精简下放迁入者5269人。
  80年代后,涵江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对来涵投资兴业、经营商贸、购房定居者适当放宽户口迁入条件,使迁入者迅速增加。进入90年代后,每年迁入区内均在千人以上。其中,1992年,省外迁入210人,省内迁入573人,市内迁入973人。1993年,省外迁入250人,省内迁入527人,市内迁入1253人。1994年,省外迁入193人,省内迁入481人,市内迁入932人。
  二、迁出
  南宋绍兴(1138年)前,涵江已有一些“游商海贾”,“牟利于他郡外番”。南宋中叶,涵江魏塘(今显应)郭瑶迁居漳州城南龙骇蠃。元代,魏塘郭廷炜及兄长廷焰后代迁居漳州。入莆始祖黄姓有些子孙先后迁居外地。明代,随着海上交通进一步发展,洪武元年至永乐元年(1368~1403年),林、陈、黄、柯、蔡、吴、许、李、王等姓个别人先后移居于东南亚各地。清末,移居东南亚各国逐渐增多。民国29年(1940年),涵江迁往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近300人。
  新中国成立后,涵江人多地少矛盾较突出,每年均有大量居民迁往外地做工。外出升学、参军、工作人员也明显增加。至1955年,外出人口达10593人。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涵江镇因参加经济建设迁出者有1694人。60年代初,境内有310多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迁往外地。1965~1967年,涵江公社组织一批农民移居到邵武、建瓯、建阳等县。1968~1973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共有800多名城镇及农村知识青年分赴连城及莆田山区插队落户,另有300多户居民全家移居莆田山区。
  1978年后,因升学、工作、经商等因素,外出人数增长较快。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区“常住户口外出一年以上”者共有4620人。其中,男2416人,女2204人。1992年,迁往省外205人,省内526人,市内425人。1993年,迁往省外209人,省内408人,市内465人。1994年,迁往省外230人,省内356人,市内483人。
  第三节 流动人口
  民国时期及其以前,外地来涵经商人数较多。抗日战争期间,福州、泉州、仙游乃至温州、上海等地商人纷纷来涵经商或避难。至1949年,境内常住流动人口约500人。
  新中国成立后,因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流动人口就业、经商不易,每年常住流动人口均不超过千人。1979年后,外地来涵经商、就业、居住者迅速增加。1985年,常住流动人口超过千人。1990年后,随着涵江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市区建设不断扩大,商业贸易繁荣,常住流动人口大量增加,除省内20多个县、市、区以外,还有来自四川、贵州、江西、安徽等省务工经商人员。1992年,全区常住流动人口达5000多人,1993年为8000多人,1994年达到万人以上。为了加强流动人口申报管理,区公安分局设立暂住人口申报管理机构11个。其中,公安派出所暂住人口申报管理站9个,村(居)暂住人口申报管理站2个,聘用暂住人口管理人员32人,使流动人口管理走上规范化轨道。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