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113
颗粒名称: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P429;S42
页数: 3
页码: 74-7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涵江地区的自然灾害情况,主要包括暴雨、干旱、台风、地震和寒害等。这些灾害对当地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关键词: 涵江地区,自然灾害,暴雨

内容

第一节 暴雨
  暴雨是境内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暴雨最早出现在1月份,最迟在11月份,绝大部分在3~10月之间,5~6月暴雨日占全年暴雨日的29~41%,7~9月占38~58%。6月出现暴雨高峰,日数达1~1.6天。境内以50~99.9毫米/日的暴雨居多,约占暴雨日数的77~86%,100毫米/日以上的大暴雨约占暴雨日数的10~20%。平均暴雨总强度在74~90毫米/日,暴雨持续日数,以1天的为最多,约占暴雨总次数的79%以上。持续2天的,占11~21%。持续3天的出现较少。全年平均暴雨日约5天之间。
  第二节 干旱
  境内干旱有春旱、夏旱和秋冬旱3种。春旱发生在2~4月之间,夏旱发生在6~9月之间,秋冬旱则居多在10月至第二年2月间出现。秋冬连旱比较多,更长的干旱则不多见。自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有气象灾害记载起,有关旱灾大事记占一半左右。其中旱灾最大的当推清乾隆五年(1740年),“八月二十四日雨止至次年四月初八日微雨又止,连续旱灾,谷价昂贵,斗米二百余钱,民间买水每担十四钱。”
  第三节 台风
  涵江属深受台风影响的地区之一,台风一般出现在5~11月之间,其中尤以七、八、九3个月为最,占年总数的75%左右,常称台风季。根据气象资料,境内受台风影响平均每年有3.7次,其中最多的年份达9次,最小的年份仅1次。“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八月,台风拔木,坏民舍廨宇千八百区。”明弘治六年(1493年),海风大作,大雨不止,泛滥成灾,平原可驶海船,庄稼损失惨重。
  第四节地震
  涵江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其中破坏性较大和影响较广的要算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夜(1604年12月29日),“兴化府地大震,自南而北,树木皆摇有声,栖鸦皆惊飞,城崩数处,城中大厦几倾,乡间屋倾无数,有伤人者。洋尾厝地、下柯地、港利田地皆裂,中出黑沙作硫磺臭,池水亦因地裂而涸。故老谓地震以来未有如此之甚者也。初十日夜,地又震,俗传连震十数夜。”民国26年5月2日(1937年6月28日),兴化湾发生4.75级地震。涵江破旧房屋有倒塌数者,屋瓦掉落,药瓶翻,人惊慌跑出屋外。哆前旧房屋倒塌数间,屋瓦少量掉落。此后,涵江周围小震比较频繁。1992年2月18日,南日岛海外发生5.2级地震。1994年9月16日14时20分,台湾海峡发生7.3级强烈地震,境内均强烈有感。
  第五节寒害
  寒害,是影响涵江以水稻生产为主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在春寒、五月寒和秋寒3种寒害天气中,以秋寒危害最大。
  一、春寒
  一般出现在3月上旬至4月上旬。这时常有较强冷空气入侵,即造成低温阴雨天气。每年3月1日至4月10日期间,境内日平均气温≤12℃,常有连续3天或3天以上的春寒。
  二、五月寒
  一般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此时正值梅雨季节,不仅降水量多,雨日也多,并常有大雨或暴雨出现。每年5月21日至6月10日期间,遇到冷空气侵袭,即出现五月寒,日平均气温≤20℃,且连续3天或3天以上。
  三、秋寒
  每年9~10月间,受北方较强冷空气南下影响,境内往往出现秋寒,连续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20℃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