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土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11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土壤
分类号: S159
页数: 3
页码: 71-7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涵江地区的地形和土壤类型,涵盖了赤红壤、渗育水稻土、潴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和盐渍水稻土等五个亚类,包括多个土属和土种。文中详细描述了各种土壤类型的分布、成土条件、熟化程度、质地、结构和生产性能等特征,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土壤改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土壤类型 赤红壤 水稻土 涵江区

内容

涵江地形为平原和低丘台地,由于成土条件不同和人类活动影响,形成多种土壤类型。主要有2个土类,共分5个亚类,8个土属,12个土种。
  一、赤红壤亚类
  赤红壤分布于境内低丘台地,是在南亚热带季雨林生物气候条件下,进行较为强烈的脱硅富铝化过程,发育形成具有赤红色氧化铁铝淀积层的地带性土壤,现大多经人为旱耕熟化而形成旱作土壤。
  (一)赤土土属
  此土属分布在卓坡、苍林、黄霞等村的丘陵坡地上,由赤红壤旱耕熟化而形成的旱作土壤,其土层深厚,土质较粘重,耕作层浅薄,呈灰黄色或黄灰色,重壤质地,碎块状结构。底土层为砖红色,中壤,块状结构,结持较紧实。生产上存在粘、旱、瘦和酸等障碍因素。
  (二)赤砂土土属
  此土属分布在塘头、望江、高林和塘北等4片的低丘坡地上。起源于地带性赤红壤,成土母质为花岗岩风化物,剖面沙化明显,土质较轻。耕作层呈灰色或灰黄色,砂土质地,疏散无结构,性松脆,酸性。心土层呈褐灰或暗灰色,砂土质地,板结块状,紧实。生产上存在砂、旱和瘦等障碍因素,属中、低产旱地。
  二、渗育水稻土亚类
  起源于赤土壤,经水耕熟化而成。分布于低丘缓坡梯田和坑田,分黄泥田和黄泥砂田2个土属。
  (一)黄泥田土属
  此土属按其耕作熟化程度分为乌黄泥田、灰黄泥田和黄泥田3个土种。
  乌黄泥田分布在涵东村的低丘缓坡梯田,排灌方便,水耕历史悠久,是黄泥田土属中熟化度最高的土壤类型。耕作层较厚,呈暗灰色,重壤质地,具有多量桔红色锈斑纹,土壤肥力高,高产稳产。
  灰黄泥田分布在望江、高林、塘头片等地的低丘缓坡梯田,水耕历史较长,熟化度中等。肥力较黄泥田高,耕作层厚度12~15厘米,呈灰色、黄灰色。中壤质地,小块状结构,心土层呈灰黄色。中—重壤质地,块状结构,具有黄色胶膜和黄褐色锈斑纹。生产上存在旱、瘦和酸等障碍因素。
  黄泥田分布在望江、高林、塘北片等地的缓坡梯田,熟化度较低。耕作层浅薄,呈黄色或灰黄色,质地较粘,有机质含量较低。生产上存在浅、瘦、旱和酸等障碍因素。
  (二)黄泥砂田土属
  此土属分布在码头、苍林、涵东、鲸山和铁灶等5个村的缓坡梯田,成土母质为花岗岩风化的残、坡积物。耕作层浅薄,呈黄色或灰黄色。轻壤质地,砂性明显,小块状结构,心土层呈灰黄色。轻壤质地,具有黄褐色斑纹,保水蓄肥能力较低。生产上存在砂、旱和漏等障碍因素。
  三、潴育水稻土亚类
  此亚类是涵江水分条件较好,土壤熟化程度较高,具有潴育层的水稻土。分布于塘北、三八、双安片等地靠近村庄周围,均为乌泥田土属。这个土属在区内仅有乌埭田土种。
  乌埭田的成土母质为海积物或冲海积物,水耕历史悠久,集约经营,土壤脱盐彻底,熟化度高,剖面发育较好,耕作层较厚,呈暗灰色,重壤质地,铁、锰淋溶沉淀明显,具有多量桔红色锈斑纹,肥力高,有机质含量一般大于3%,为高产稳产田。
  四、潜育水稻土亚类
  这个亚类是境内地下水位较高,而在长期渍水情况下发育形成的水稻土,主要是烂泥田土属。分布在黄霞、沁东、洞庭等村的丘垅坑田洼地,成土母质为赤红壤坡积物。由于长期渍水,耕作层糜烂无结构,烂泥厚度达18~20厘米,呈青灰色。水分多,土温低,有机质分解慢,速效养分少,呈酸性反应。具有冷、渍、烂和酸等不良特性,为低产田。
  五、盐渍水稻土亚类
  这个亚类由滨海盐土经洗盐种植水稻熟化发育形成,主要分布于哆头、望江、双安、三八和塘北等5片的滨海平原地带,成土母质为海积物或冲海积物,根据其脱盐与熟化程度不同,分为埭田、盐斑田2个土属。
  (一)埭田土属
  境内根据熟化程度不同,有灰埭田、埭田2个土种。
  灰埭田多分布在村庄周围,耕作条件较好,熟化程度高。剖面分化明显,耕作层较厚,呈暗灰色或黑灰色。质地一般粘而不重,多为中—重壤,心土层出现黄褐色锈斑纹,肥力较高,土体基本脱盐,含盐量一般小于0.1%,但久旱还会出现返盐现象。
  埭田分布在盐斑田内沿一带,由盐斑田逐渐脱盐熟化而成,垦殖年代较久。耕作层呈暗灰或灰色,重壤—轻粘质地。表土层基本脱盐,土体含盐量在0.1~0.2%,底土层及地下水还含有盐分,旱季常有返盐现象。生产上存在粘、渍障碍因素。
  (二)盐斑田土属
  根据脱盐程度可分为咸田、盐斑田2个土种。
  咸田分布在三江口和滨海前沿地带,垦殖年代短,熟化度低。剖面分化不明显,脱盐较差,土体含盐量较高,在0.4%~0.5%。耕作层厚度约12厘米,呈灰色,质地粘重,地下水位较高。生产上存在盐、粘和渍障碍因素,为低产田。
  盐斑田是咸田进一步脱盐发育而成,仍然经常出现盐斑。分布在咸田内侧位置,垦殖年代较咸田长。耕作层厚度10~15厘米,呈灰色,质地粘重,土体含盐量在0.2~0.4%,遇旱易返盐,地表常有盐斑出现。生产上存在盐、粘和渍等障碍因素。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