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图书馆
莆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莆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地下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10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下水
分类号:
P641.13
页数:
3
页码:
69-7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涵江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和地热温泉特征。涵江地下水主要存在于基岩裂隙和第四系含水层的孔隙中,地下水排泄方向与地表水一致。根据地质特征,涵江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残积土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三种类型。此外,本文还详细介绍了地热温泉的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情况。
关键词:
地下水
类型
涵江区
内容
一、水文地质
涵江地下水主要赋存、运移于基岩裂隙和第四系含水层的孔隙之中。地下水排泄方向与地表水排泄方向一致,由西北向东南及由北向南排泄,汇入木兰溪注入东海。根据含水层岩性特征、埋藏条件和分布规律。境内地下水划分松散岩类孔隙水、残积土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3个类型。
(一)松散岩孔隙水
广泛分布全区,面积47.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78.7%。该含水岩组包括第四系不同时代的冲洪积,海陆交互堆积和海积等多种成因的堆积物。山前冲洪积层颗粒粗,上部砂粘土层薄。地下水埋藏在下部砂砾卵石层中,为孔隙潜水。平原为细颗粒的海相和海陆交互相堆积物,多为孔隙承压水,并有双层和多层结构。地下水主要赋存在砂砾卵石、含泥质中砂、中细砂和粉细砂层的孔隙中。含水层埋深0.3~11.32米,厚度0.7~3.75米,水位埋深一般在1.08~1.98米,单井涌水量5.9~28.3米3/日,动态变化相对稳定,变幅1~2米。大部分为微咸水—咸水,热异常区并含有较浓的硫磺气味。水质类型为C1-Na型水。
(二)残积土孔隙水
分布在涵江东北部,面积12.8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1.3%。由于区内构造活动频繁,促使岩石破碎,易于风化(厚度5~22.80米),给地下水的赋存与补给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风化残积层分布在海拔高程5~20米的地段,直接暴露地表,且受大气降水的淋滤冲刷,小河流的不断切割侵蚀,地形呈波状起伏。岩性为砂质粘土、粘质砂土,结构密实,孔隙小。原岩结构已遭破坏,长石已高岭土化,除石英颗粒可鉴别外,其它矿物难以辨认。该水厚度较大,渗透性差。大气降水大部分直接流失,渗入地下极为有限,仅含有微量孔隙水。水量极贫乏,单井出水量小于10米3/日,动态变化较大,变幅>2米。有的到冬季甚至干枯,只能用于居民点季节性饮用水源。水质较好,矿化度小于1克/升。
(三)基岩裂隙水
1.风化基岩裂隙水
风化基岩带风化淋滤作用较砂质粘土带差,原岩结合被破坏,仍可见到长石风化残存的晶形和石英碎块。风化裂隙较为发育,构成裂隙网络。含有孔隙裂隙水,为主要含水段,多数民井、泉点的地下水均来自此层。上部被红土带覆盖,补给源受限制,水量贫乏。含水层厚度2.5~12.40米,个别达40.00米。水位埋深1~5.87米,单井(泉)水水量10~100米3/日。动态变化较小,变幅1~3米,可作为居民及工矿企事业单位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较好,矿化度小于1克/升,在平原区下伏的裂隙水出现矿化度大于1克/升的微咸—咸水。
2.基岩裂隙水
第四系下伏基岩裂隙热水埋藏于二长花岗岩构造裂隙之中,含水段厚度5~25.67米。多为自流,水头高度0.57~1.54米,自流量6.9~336.5米3/日,自流水温36~52℃,单井出水量一般在200~700米3/日。局部构造复合单井出水量高达1308米3/日(可能最大降深涌水量达2000米3/日以上),孔口水温44~56℃,水质类型为C1-Na.Ca型水,矿化度在20~23克/升。红土台地下伏花岗类基岩裂隙水质一般为淡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根据兴南纺织有限公司钻(K10)孔资料,单井最大可能降深涌水量达400米3/日,是该地段厂矿企事业单位的生活供水层。
二、地热温泉
境内地热属隐伏性地热田,上部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地下热水主要赋存于下伏燕山早期侵入的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构造裂隙中,具有基岩裂隙水特征。涵江地热田分布范围,北起安仁,南至洋尾,西自周墩,东到保尾,南北长约3.5公里,东西宽近1.5公里。其异常反映面积随深度增加而扩大,地热田等温线形状呈北西向展布,形成南北两个热异常中心。其空间分布明显受构造控制,即受到新华夏系两条北东向断裂和两条北西向张扭性断裂的联系控制,地下热水赋存在燕山早期侵入的花岗岩构造裂隙中。热水来源于地层深部,沿两组断裂构造复合处上升,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而北西向的张扭性裂构造破碎带又为地下热水的赋存、运移提供良好空间,地下热水流向与北西向断裂带走向基本一致。地热中心区,水温高,水量丰富,孔底水温50~62℃,水头高度1~2米,单孔自流量大者可达200米3/日,单井涌水量>1000米3/日。以中心为核心向四周延伸,水温和水量逐渐地减少,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了明显的分带。中间带(中心外围150米范围内),呈长环状展布,孔底水温48~54℃,孔口水温42~48℃,水量中等,单井涌水量100~1000米3/日。边缘带(中间带外围350米范围内),孔底水温38~45℃,孔口水温32~40℃,水量贫乏,单井涌水量小于100米3/日。地热增温梯度中心上部8~12℃/100米,边缘地带为5.6~6.5℃/100米。地热田的水质均为咸水,矿化度一般22.73~23.76克/升,居全省咸水温泉的首位,具有良好的医疗作用。地下热水开采资源为8375米3/日。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