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09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层
分类号: P536
页数: 2
页码: 58-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涵江地区的地质构造独特,主要由更新统残积层、上更新统东山组冲洪积层和全新统长乐组地层组成。这些地层的分布和特性受到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影响,以及多期次构造变动和不同类型构造体系之间的相互复合和改造。其中,更新统残积层主要由棕红色、砖红色砂质粘土和粘质砂土组成,风化淋滤作用强烈。上更新统东山组冲洪积层则主要由黄色、灰黄色砂质粘土和含砾粗中砂层组成,结构疏松且含水。全新统长乐组地层包括海积层和海陆过渡层,分布广泛且岩性以海相沉积的灰色淤泥为主。
关键词: 地层 关系 成矿带 涵江区

内容

涵江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隆起带东南缘,处于长乐至南澳北东向断裂带和仙游至漳平东西向活动构造带的复合部位。由于经受多期次构造变动和先后不同类型构造体系之间的相互复合,彼此干扰改造,致使涵江地层形成独特的地质构造格式和岩体分布规律。
  一、更新统残积层
  分布于涵江境内北部高岗地带,地表海拔高度5~20米,其岩性以棕红色、砖红色砂质粘土和粘质砂土为主,个别地段含有石英小碎块,为二长花岗岩及花岗岩风化的产物,厚度3~15米,根据风化程度可分两个带。
  砂质粘土带即网纹红土带。厚度3~15米,个别构造带部分厚达22.80米。该带多出露地表,风化淋滤作用强烈,原岩结构已遭破坏,长石已高岭土化。其岩性为棕红色、砖红色砂质粘土和粘质砂土,局部含有少量石英粗砂粒,较干燥,遇水崩解。
  风化基岩带厚度2.5~12.40米,最厚达40米。该带风化淋滤作用较上一带差,原岩结构虽遭破坏,但仍可见长石风化残存的晶形。主要由棕红色、黄灰色含石英碎块及粗砂粒的粘质砂土组成,为弱含水带。
  二、上更新统东山组冲洪积层
  该层伏于全新统之下,厚度4.86~7.21米,按岩性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主要为黄色、灰黄色砂质粘土,粘性强,结构密实,厚度2.66~3.32米,局部地段夹有透镜状淤泥层。下部为黄色、黄白色细砂,含砾粗中砂层,混有少量泥质,结构疏松,厚度1.54~4.55米,含水。
  三、全新统长乐组地层
  全新统中期,气候暖和,海平面上升到冰后期最高水位,福建沿海称之为“长乐海侵”。涵江出露有两个成因类型。
  海积层该层分布广泛,几乎覆盖全区五分之四,地表海拔高度5~6米,厚度8~13米。岩性以海相沉积的灰色淤泥为主,结构细腻、软粘、沾手,个别地段科夹有透镜状淤泥质细砂、砂砾石层等。
  海陆过渡层该层出露在河流的中下游海侵的顶部,为早期长乐海侵及陆相冲积混合沉积的产物,面积为1平方公里左右。地表海拔高度5.5~7.5米,岩性为灰黄、杂色的砂质粘土,具有可塑性,粘性大,表面具有铁质浸染,厚度5米左右。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