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09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
分类号: P557
页数: 4
页码: 58-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涵江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更新统残积层、上更新统东山组冲洪积层和全新统长乐组地层组成。岩石类型包括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和辉绿岩。地质构造以断裂活动为主,构造线方向以新华夏系北东向为主要格架,其次有北西向构造。这些构造格式的复合部位控制了涵江地热田的空间分布。
关键词: 涵江地质 地层 岩石

内容

第一节 地层
  涵江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隆起带东南缘,处于长乐至南澳北东向断裂带和仙游至漳平东西向活动构造带的复合部位。由于经受多期次构造变动和先后不同类型构造体系之间的相互复合,彼此干扰改造,致使涵江地层形成独特的地质构造格式和岩体分布规律。
  一、更新统残积层
  分布于涵江境内北部高岗地带,地表海拔高度5~20米,其岩性以棕红色、砖红色砂质粘土和粘质砂土为主,个别地段含有石英小碎块,为二长花岗岩及花岗岩风化的产物,厚度3~15米,根据风化程度可分两个带。
  砂质粘土带即网纹红土带。厚度3~15米,个别构造带部分厚达22.80米。该带多出露地表,风化淋滤作用强烈,原岩结构已遭破坏,长石已高岭土化。其岩性为棕红色、砖红色砂质粘土和粘质砂土,局部含有少量石英粗砂粒,较干燥,遇水崩解。
  风化基岩带厚度2.5~12.40米,最厚达40米。该带风化淋滤作用较上一带差,原岩结构虽遭破坏,但仍可见长石风化残存的晶形。主要由棕红色、黄灰色含石英碎块及粗砂粒的粘质砂土组成,为弱含水带。
  二、上更新统东山组冲洪积层
  该层伏于全新统之下,厚度4.86~7.21米,按岩性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主要为黄色、灰黄色砂质粘土,粘性强,结构密实,厚度2.66~3.32米,局部地段夹有透镜状淤泥层。下部为黄色、黄白色细砂,含砾粗中砂层,混有少量泥质,结构疏松,厚度1.54~4.55米,含水。
  三、全新统长乐组地层
  全新统中期,气候暖和,海平面上升到冰后期最高水位,福建沿海称之为“长乐海侵”。涵江出露有两个成因类型。
  海积层该层分布广泛,几乎覆盖全区五分之四,地表海拔高度5~6米,厚度8~13米。岩性以海相沉积的灰色淤泥为主,结构细腻、软粘、沾手,个别地段科夹有透镜状淤泥质细砂、砂砾石层等。
  海陆过渡层该层出露在河流的中下游海侵的顶部,为早期长乐海侵及陆相冲积混合沉积的产物,面积为1平方公里左右。地表海拔高度5.5~7.5米,岩性为灰黄、杂色的砂质粘土,具有可塑性,粘性大,表面具有铁质浸染,厚度5米左右。
  第二节 岩石
  涵江第四系堆积层下伏基底主要为燕山期侵入的酸性岩浆岩体和喜山期侵入的基性岩浆岩体,地表仅在鳌山、鲸山、芳山等地出露,除部分花岗石外,其它均为钻孔揭示。
  一、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在鳌山、鲸山、芳山等地均有出露。属燕山早期的侵入岩体,以岩盘产出,岩性呈灰白色、肉红色,具有二长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斜长石、钾长石为主,其次为石英和少量黑云母、角闪石等。由于经受多次构造变动,岩石相间出现挤压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外观上多呈中粗粒结构。由于遭受蚀变作用,裂隙破碎段出现明显的钠长石、钾长石化现象。裂隙面上见有方解石、绿帘石、沸石和高岭石等水热蚀变矿物。岩石上部风化强烈,风化厚度一般在10~30米之间,构造断裂带附近风化层厚度可达70~80米。
  二、花岗斑岩
  属燕山晚期的侵入体,侵入于燕山早期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多以岩脉产出。在西湖和后亭(今集奎村)一带,其岩性呈棕褐色、灰褐色,具有全晶质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基质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斑晶为斜长石。岩石受挤压作用而破碎,节理裂隙极为发育。因遭受地下热水浸蚀作用,斑晶出现风化,表面见有小溶洞。
  三、辉绿岩
  属喜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侵入于燕山早期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以岩脉形式沿裂隙侵入。钻孔揭示厚度一般为0.5~5米,个别块段可达20~80米。岩性呈暗绿色、灰绿色,微晶质致密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份主要为辉石、斜长石,个别岩脉具有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和少量石英。表层风化后多呈暗褐色,与围岩接触带见有热变质现象。全区辉绿岩脉极为发育,分布广,在不同部位,不同深度均可见到,其走向一般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多呈北东向,并且在围岩接触带中往往发育有羽状裂隙。
  第三节 构造
  涵江地质多被第四纪地层及残积层所覆盖,地表构造痕迹极不明显。根据物探资料和钻孔揭示,其地质构造以断裂活动为主,构造线方向以新华夏系北东向为主要格架,其次有北西向构造。该构造格式的复合部位控制了涵江地热田的空间分布。其中北东向断裂呈压扭性质,局部岩石遭受强热的挤压作用而破裂,节理、劈理和片理发育;北西向断裂多呈张扭性质,是控制涵江地热田的主要储热导热构造,涵江地热田下伏基岩发育有两组隐伏性断裂带,共有4条较为明显的断裂构造。
  一、北西向断裂F1
  隐伏性断裂。该断裂主要发育在燕山早期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中,其走向为北西30°左右,倾向北东,倾角70°左右。断裂性质属张扭性。延伸范围北经北港(今双福村),南经洋尾,长度达3公里以上,宽度在100米左右。
  二、北东向断裂F2
  隐伏性断裂。位于涵江的东南角,其走向约北东50°,倾向南东,倾角75°,与北西向断裂F1呈近直角相交,断裂性质属压扭性。延伸范围为东经集奎,西至梧郊(今上梧村),长度达1.5公里。该断裂物探测定时反映较为明显,异常宽度可达100米以上。
  三、北东向断裂F3
  隐伏性断裂。位于北东向断裂F2北侧约600米处。其走向约北东59°,倾向南东,倾角75°左右,与北西向断裂F1呈直角相交,与F2北东向断裂近于平行。断裂性质亦属压扭性。延伸范围东经港头(今涵西村),西经霞林(今苍林村),长度达1.5公里。物探异常反映宽度可达百米以上。
  四、北西向断裂F4
  延伸的隐伏性断裂,长6公里,宽100米以上。北由安仁村东侧经涵西村、洋尾村到海滨村(属莆田县黄石镇),贯穿境内,其走向北西25°左右,倾向北东,倾角70°~75°之间,断裂性质属张扭性。该断裂带地应力作用强度大,影响宽,而且岩石破碎,裂隙发育,蓄水性好,是涵江地热田的主要储水构造带。
  第四节 矿藏
  涵江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6种,探明储量3种,开发利用5种,其中地下热水、砖瓦粘上和矿泉水具有一定的开采和利用价值。
  一、地下热水
  主要位于涵江保尾—后郑(今周墩村)一带,探明C级储量8375吨/日出水量,水温32℃~60℃。
  二、砖瓦粘土
  几乎遍布全区,估计储量1亿立方米以上。其中探明中型矿床1处。
  三、花岗石
  涵江花岗石质地、花色较好,储量达100万立方米,主要用于建筑、石雕等。
  四、建筑砂
  主要分布于木兰溪下游,总储量达10万立方米,现有少量开采,采砂场分布于南埕和镇前—木兰溪凸岸。
  五、矿泉水
  至1994年,已发现矿泉水4处:铁灶、芳山、黄霞和鲸山村。其中,铁灶和芳山矿泉水已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鉴定为偏硅酸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