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095
颗粒名称: 卷二 自然环境
分类号: X21
页数: 19
页码: 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涵江地质构造以断裂活动为主,构造线方向以新华夏系北东向为主要格架,其次有北西向构造。这些构造格式的复合部位控制了涵江地热田的空间分布。涵江的地层包括更新统残积层、上更新统东山组冲洪积层和全新统长乐组地层。岩石主要为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和辉绿岩。
关键词: 涵江区 自然环境 环境系统

内容

涵江地处福建中部沿海,依山面海,为红壤丘陵与滩涂海地相连的平原区。溯源于仙游县的木兰溪和延寿溪水系流经全境,经三江口注入兴化湾。境内除西北和东北部地势为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带外,大部分地盘是临海冲积平原,平畴沃野,河网纵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原开阔。台地为囊山余脉,坡度平缓。非金属矿藏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地热水、砖瓦粘土、花岗岩、建筑砂和矿泉水,储量颇为可观。气候终年温和,年平均气温20.2℃,冬春之交常因冷空气南下,形成6~8级偏北风,气温骤降。境内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季雨林。由于人类长期活动影响,自然植被已基本上为人工植被所取代。
  第一章 地质
  第一节 地层
  涵江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隆起带东南缘,处于长乐至南澳北东向断裂带和仙游至漳平东西向活动构造带的复合部位。由于经受多期次构造变动和先后不同类型构造体系之间的相互复合,彼此干扰改造,致使涵江地层形成独特的地质构造格式和岩体分布规律。
  一、更新统残积层
  分布于涵江境内北部高岗地带,地表海拔高度5~20米,其岩性以棕红色、砖红色砂质粘土和粘质砂土为主,个别地段含有石英小碎块,为二长花岗岩及花岗岩风化的产物,厚度3~15米,根据风化程度可分两个带。
  砂质粘土带即网纹红土带。厚度3~15米,个别构造带部分厚达22.80米。该带多出露地表,风化淋滤作用强烈,原岩结构已遭破坏,长石已高岭土化。其岩性为棕红色、砖红色砂质粘土和粘质砂土,局部含有少量石英粗砂粒,较干燥,遇水崩解。
  风化基岩带厚度2.5~12.40米,最厚达40米。该带风化淋滤作用较上一带差,原岩结构虽遭破坏,但仍可见长石风化残存的晶形。主要由棕红色、黄灰色含石英碎块及粗砂粒的粘质砂土组成,为弱含水带。
  二、上更新统东山组冲洪积层
  该层伏于全新统之下,厚度4.86~7.21米,按岩性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主要为黄色、灰黄色砂质粘土,粘性强,结构密实,厚度2.66~3.32米,局部地段夹有透镜状淤泥层。下部为黄色、黄白色细砂,含砾粗中砂层,混有少量泥质,结构疏松,厚度1.54~4.55米,含水。
  三、全新统长乐组地层
  全新统中期,气候暖和,海平面上升到冰后期最高水位,福建沿海称之为“长乐海侵”。涵江出露有两个成因类型。
  海积层该层分布广泛,几乎覆盖全区五分之四,地表海拔高度5~6米,厚度8~13米。岩性以海相沉积的灰色淤泥为主,结构细腻、软粘、沾手,个别地段科夹有透镜状淤泥质细砂、砂砾石层等。
  海陆过渡层该层出露在河流的中下游海侵的顶部,为早期长乐海侵及陆相冲积混合沉积的产物,面积为1平方公里左右。地表海拔高度5.5~7.5米,岩性为灰黄、杂色的砂质粘土,具有可塑性,粘性大,表面具有铁质浸染,厚度5米左右。
  第二节 岩石
  涵江第四系堆积层下伏基底主要为燕山期侵入的酸性岩浆岩体和喜山期侵入的基性岩浆岩体,地表仅在鳌山、鲸山、芳山等地出露,除部分花岗石外,其它均为钻孔揭示。
  一、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在鳌山、鲸山、芳山等地均有出露。属燕山早期的侵入岩体,以岩盘产出,岩性呈灰白色、肉红色,具有二长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以斜长石、钾长石为主,其次为石英和少量黑云母、角闪石等。由于经受多次构造变动,岩石相间出现挤压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外观上多呈中粗粒结构。由于遭受蚀变作用,裂隙破碎段出现明显的钠长石、钾长石化现象。裂隙面上见有方解石、绿帘石、沸石和高岭石等水热蚀变矿物。岩石上部风化强烈,风化厚度一般在10~30米之间,构造断裂带附近风化层厚度可达70~80米。
  二、花岗斑岩
  属燕山晚期的侵入体,侵入于燕山早期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多以岩脉产出。在西湖和后亭(今集奎村)一带,其岩性呈棕褐色、灰褐色,具有全晶质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基质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斑晶为斜长石。岩石受挤压作用而破碎,节理裂隙极为发育。因遭受地下热水浸蚀作用,斑晶出现风化,表面见有小溶洞。
  三、辉绿岩
  属喜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侵入于燕山早期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以岩脉形式沿裂隙侵入。钻孔揭示厚度一般为0.5~5米,个别块段可达20~80米。岩性呈暗绿色、灰绿色,微晶质致密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份主要为辉石、斜长石,个别岩脉具有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和少量石英。表层风化后多呈暗褐色,与围岩接触带见有热变质现象。全区辉绿岩脉极为发育,分布广,在不同部位,不同深度均可见到,其走向一般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多呈北东向,并且在围岩接触带中往往发育有羽状裂隙。
  第三节构造
  涵江地质多被第四纪地层及残积层所覆盖,地表构造痕迹极不明显。根据物探资料和钻孔揭示,其地质构造以断裂活动为主,构造线方向以新华夏系北东向为主要格架,其次有北西向构造。该构造格式的复合部位控制了涵江地热田的空间分布。其中北东向断裂呈压扭性质,局部岩石遭受强热的挤压作用而破裂,节理、劈理和片理发育;北西向断裂多呈张扭性质,是控制涵江地热田的主要储热导热构造,涵江地热田下伏基岩发育有两组隐伏性断裂带,共有4条较为明显的断裂构造。
  一、北西向断裂F1
  隐伏性断裂。该断裂主要发育在燕山早期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中,其走向为北西30°左右,倾向北东,倾角70°左右。断裂性质属张扭性。延伸范围北经北港(今双福村),南经洋尾,长度达3公里以上,宽度在100米左右。
  二、北东向断裂F2
  隐伏性断裂。位于涵江的东南角,其走向约北东50°,倾向南东,倾角75°,与北西向断裂F1呈近直角相交,断裂性质属压扭性。延伸范围为东经集奎,西至梧郊(今上梧村),长度达1.5公里。该断裂物探测定时反映较为明显,异常宽度可达100米以上。
  三、北东向断裂F3
  隐伏性断裂。位于北东向断裂F2北侧约600米处。其走向约北东59°,倾向南东,倾角75°左右,与北西向断裂F1呈直角相交,与F2北东向断裂近于平行。断裂性质亦属压扭性。延伸范围东经港头(今涵西村),西经霞林(今苍林村),长度达1.5公里。物探异常反映宽度可达百米以上。
  四、北西向断裂F4
  延伸的隐伏性断裂,长6公里,宽100米以上。北由安仁村东侧经涵西村、洋尾村到海滨村(属莆田县黄石镇),贯穿境内,其走向北西25°左右,倾向北东,倾角70°~75°之间,断裂性质属张扭性。该断裂带地应力作用强度大,影响宽,而且岩石破碎,裂隙发育,蓄水性好,是涵江地热田的主要储水构造带。
  第四节矿藏
  涵江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6种,探明储量3种,开发利用5种,其中地下热水、砖瓦粘上和矿泉水具有一定的开采和利用价值。
  一、地下热水
  主要位于涵江保尾—后郑(今周墩村)一带,探明C级储量8375吨/日出水量,水温32℃~60℃。
  二、砖瓦粘土
  几乎遍布全区,估计储量1亿立方米以上。其中探明中型矿床1处。
  三、花岗石
  涵江花岗石质地、花色较好,储量达100万立方米,主要用于建筑、石雕等。
  四、建筑砂
  主要分布于木兰溪下游,总储量达10万立方米,现有少量开采,采砂场分布于南埕和镇前—木兰溪凸岸。
  五、矿泉水
  至1994年,已发现矿泉水4处:铁灶、芳山、黄霞和鲸山村。其中,铁灶和芳山矿泉水已通过国家有关部门鉴定为偏硅酸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
  第二章 地貌
  第一节 地势
  涵江位于兴化平原的东北部,地貌类型主要为平原和红土台地。平原开阔平坦,海拔一般在4~5米之间,由木兰溪泥沙及海洋泥沙在浅湾交错沉积而成。红土台地位于涵江北部,系囊山余脉,海拔一般在10~40米之间,最高点雁阵山(即岩■山)海拔为44.9米。其次黄巷山为33米,紫璜山为16.4米,青璜山为14.5米,形状呈浑圆状,具有垄状起伏的特点。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涵江水系发育,沟渠成网,闽中最大溪流木兰溪横穿南部,至三江口,注入兴化湾,呈东西流向。由于位于木兰溪下游,流速减缓,产生分流,与上游北部山区的各穿插河流形成复杂的水系网,湖泊和池塘星罗棋布,其中位于境内南部的白塘湖是最大湖泊。
  第二节类型
  境内地貌组合简单,有三大类型:
  一、“红土”台地
  均为剥蚀台地,主要分布于涵江北部和东北部,面积12.8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5~50米之间,坡度均在10度以下。
  二、平原
  主要分布于涵江西部和东南部,面积47.2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沟渠交错,海拔高度在3~7米,主要为河海混合堆积平原。
  三、港湾滩涂
  兴化湾在福清南部沿海和平海半岛之间。在涵江境内北起三江口镇后郭村,南至三江口。
  三江口港临兴化湾,位居木兰溪的入海口,离涵江城区约3公里。历史上曾为福建省五大港口之一,与全国沿海各大港口均可通航。港阔水深,可停泊3000~5000吨海轮。
  滩涂沿海滩涂面积1.95万亩,已开发利用近万亩,尚有荒滩9000多亩。
  第三章 气候
  第一节 气候要素
  涵江所处纬度低,且东南临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一、气温
  涵江属南亚热带,气候温暖,终年气温适中,年平均气温为20.2℃。最热月份是7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8.5℃。最冷月份是1月份,月平均气温为11.4℃。气温年较差为17.1℃,气温日较差全年平均数为7.6℃。日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长达半年左右;日最高气温≥30℃的高温日累年平均103天,从3月上旬至11月中旬均可出现,其中6月下旬至9月中旬,几乎天天出现。日最高气温≥35℃的酷热天年平均只有4天,多出现于7月中旬至8月上旬。日最低气温≤3℃的寒天一般出现于12月至翌年3月,以12月下旬至2月上旬出现最多,年平均出现5天,最多的年达13天,低于0℃的极端最低气温很少出现。
  候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第41候,即7月21日至25日,候平均气温为28.8℃。候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第7候,即2月1日至5日,候平均气温为10.2℃。无酷暑(候平均气温≥30℃为酷暑),又无严寒(候平均气温≤0℃为严寒)。
  二、霜期
  平均初霜日期为1月6日,最早的初霜日期为12月10日。平均终霜日期为1月29日,最晚的终霜日期为3月5日。平均霜期17天,最多达54天,有些年份全年无霜。
  三、积温
  涵江累年平均≥0℃的积温达7300℃以上,保证率达80%或80%以上的≥10℃活动积温为6500℃左右,持续天数达292天。水稻安全生长期(即常年保证率80%的≥10℃始日至≥22℃终日)的活动积温在5000℃以上,其间天数达210天。
  四、地温
  涵江年平均地面温度为23~24℃,约比年平均气温高3~4℃。年中各月地面平均温度以7月最高,其值为35℃,比同期气温高6.5℃。以1月份最低,其值为13℃,比同期气温高1.5℃。地面温度的年较差为22℃,比气温年较差大5℃左右。极端最高地面温度曾达到67℃,极端最低地面温度在﹣6℃左右。
  地中各层(5、10、15、20厘米)温度,年均值在22~23℃,高于年平均气温2~3℃。
  五、降水
  涵江降水较丰沛,年平均降水量1289毫米。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春夏多雨,秋冬少雨。降水季节一般可分为春雨季、梅雨季、台风雷阵雨季和少雨季等4个季节。
  春雨季3~4月,平均降水量在230毫米左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8%。其降水特点是雨日多,降水强度弱。
  梅雨季5~6月,平均降水量在430毫米左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3%。其降水特点是量多且持久,强度大,范围广。梅雨高峰期一般在6月,常出现大雨或暴雨。
  台风雷阵雨季7~9月,平均降水量在430毫米左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3%。但年际变化大,其降水量多寡主要取决于台风影响的次数、范围大小和势力强弱。有台风登陆影响时,雨区广,雨势猛,时间短,雨量大。多台风影响的年份,往往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无台风登陆或影响时,全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稳定晴热,除有时因热力作用形成雷阵雨外,夏旱常见。
  少雨季10月至翌年2月,平均降水量为200毫米左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6%,是全年降水量最少的季节。由于雨水少,秋冬旱时常发生。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年最多降水量约为年最少降水量的2倍。月降水量的变化也不稳定,历史上7月份最多达540毫米,最少的46毫米。年降水的相对变率为14%
  六、日照
  涵江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43小时。其中7月份最长,平均为257小时。8月份次之。2月份最短,其值为111小时。境内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44%。7月份白昼长,又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多晴朗,日照百分率达61%,为全年最大。5月份白昼不短,正处在梅雨季节,多阴雨,日照百分率为31%,是全年最小值。
  七、气压
  涵江气压的年平均值为1013.7毫巴,其年变化与气温相反。全年以12月为最高,达1021.7毫巴。8月最低,为1004.4毫巴。12月至翌年8月逐月递减,8~12月逐月递增。气压的日变化一般呈二峰二谷型,日最高出现于上午9~10时,次高出现于夜间22~23时;日最低气压值一般出现于下午15~16时,次低出现在凌晨4~5时。一年四季的气压日变化规律基本相同。
  八、风
  涵江季风气候明显,风向随着季节的交替而转换,冬季多为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全年除静风外,以东风和北风居多,其频率各为12%和11%。东北偏北风的频率也达9%。1、4、7、10月分别代表冬、春、夏、秋四季。冬季(1月)的风向以东风和北风居多,春季(4月)的风向多是东风,夏季(7月)风向多是南风和西南风,秋季(10月)风向多是东北偏北风。
  境内年平均风速为3米/秒左右,三江口至鳌山一带沿海风速较大。年中各月平均风速,10~12月较大,5~6月较小。
  九、相对湿度
  涵江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一年之中,以5~6月相对湿度最大,分别为84%、86%,10~12月最小,分别为71%、69%和72%。
  第二节 气候特征
  境内四季气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变化上,以实际气温变化作为依据,常以与农业生产关系较密切的候平均气温10℃和22℃作为界限指标。候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两者之间为春秋两季。根据涵江实际,采用五天滑动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和22℃为界限标准进行四季划分。
  一、冬季
  寒而不栗,多晴少雨境内冬季的起讫时间为12月末至来年2月底,历时两个月左右,是四季中最短的一个季节。这时常受北方变性冷气团之南缘控制,天气干冷,是涵江最冷时候。但冷无严寒,日平均气温一般在5℃以上,日最低气温不低于零度。当有寒潮侵袭时,会出现霜冻现象。天气多晴少雨,季降水量100毫米左右,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
  二、春季
  晴雨交错,冷热无常全区春季的起讫时间为2月下旬至5月底,历时约3个月,是冷热过渡时期。南北暖冷气团交汇频繁,天气变化无常,时晴时雨,忽冷忽热,有“春天孩儿面”之说。其变化的趋势是雨量逐渐增多,气温回升幅度较大。一般季降水量450毫米左右,约占年平均降水量的35%。
  三、夏季
  热而不酷,风雨常见涵江夏季的起讫时间为5月底至10月上旬,历时4个月左右,是四季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季节。全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季并不炎热,一般日平均气温在24~28.5℃之间,很少超过30℃。日最高气温≥35℃的酷热天,年平均只有4天左右。
  境内全季的天气较复杂,前期是梅雨高峰期,雨量较集中,俗云:“芒种夏至,屎拉厝里”。梅雨季过后,接着台风雷阵雨季,季内可能出现的气候灾害较多。其中暴雨日数的季平均值约4天,暴雨日数占年平均值的80%。季降水量600毫米左右,约占年总量的50%左右。
  四、秋季
  秋高气爽,少雨多旱涵江秋季的起讫时间为10月中旬至12月底,历时两个月半左右。气温暖和,晴天多,雨日少。季平均降水量约85毫米,仅占年平均总降水量的7%左右,常出现秋旱。全季是热冷两季的过渡时期,这时北方冷空气方兴未盛,南方暖空气已经衰退,天气变化不大,多出现晴朗天气,呈现着秋高气爽景象。
  附:气象谚语(有的用莆田方言读)
  春天孩儿面,一日变三变。
  雷响未立春,百日不出门。
  雷打惊蛰前,四十日不见天。
  春雨寒,冬雨暖。
  清明谷雨,寒死老鼠。
  三月三,娘仔持扇穿“苧衫”。
  五月节粽,破裘(棉袄)不肯放。
  芒种夏至,屎拉厝里。
  六月北风如毒药。
  七月秋风(北风)雨,八月秋风凉。
  八月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白露雨去厝。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冬至在月头,寒冻年晚兜;冬至月当中,无雪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寒冻正二月。
  初三十八晒,山里嫂笑喀喀。
  冬至谈(湿),做岁红(晴);冬至红,做岁谈。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馒头云,雨淋淋;瓦片云,曝死人。
  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雨凄凄。
  春看山头,冬看海面。
  日落云里走,雨在下半夜。
  黄昏日落乌云洞,明朝日晒背皮痛。
  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
  东虹日头,西虹雨。
  晨雾即收,旭日可求。
  日晕雨大,月晕日大。
  日出早,晴无靠。
  日头红,寒死人。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蚂蚁搬家有雨。
  蟑螂乱飞,有阵雨。
  蜘蛛结网,久雨必晴。
  蜻蜒低飞将雨。
  久晴将久雨,久雨必久晴。
  冬暖要防春寒。
  第四章 水文
  第一节 地表水
  一、河流
  涵江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莆田的木兰、延寿和萩芦三大溪流亦自西向东流经境内注入东海,构成涵江北洋水系。
  木兰溪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全长105公里,干流经宁海桥出三江口,注入兴化湾。径流量:丰水年15.64亿立方米,平水年9.79亿立方米,枯水年5.59亿立方米。木兰陂至三江口河道长25.8公里,平均坡降为二千二百分之一。每当木兰溪洪峰流量大于750立方米/秒,即出现洪水出槽,漫滩成灾。农历八、九月大潮期间,遇台风和暴雨,加上溪洪与大潮顶托,都会酿成不同程度洪涝灾害。900多年来,经兴建端明陡门、陈桥涵坝和新港陡门等许多排洪工程后,涵江遭受洪灾的威胁已大为减少。
  延寿溪流域面积386平方公里,全长51公里,干流经北洋河网于涵江陈桥涵坝汇入木兰溪干流。径流量:丰水年4.93亿立方米,平水年3.02亿立方米,枯水年1.65亿立方米。
  二、潮汐
  涵江潮汐属于半日潮类型,即在一个太阴日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一涨一落的时间间隔12小时25分。一天内2次潮的高度几乎相等,涨潮和落期的时间也差不多同样长。年高潮位出现在农历八月或九月(俗称八月“灶公水”,九月“翻江水”)。月高潮有2次,出现在农历每月初三和十八日。1957年9月24日24时,三江口海潮水位高达罗零7.2米,至25日12时,水位高达罗零7.8米,超过警戒水位罗零6.5米,比同年8月最高水位6.49米增加1.31米,较1956年同期最高水位7.25米增加0.55米,为历年最高纪录。
  第二节 地下水
  一、水文地质
  涵江地下水主要赋存、运移于基岩裂隙和第四系含水层的孔隙之中。地下水排泄方向与地表水排泄方向一致,由西北向东南及由北向南排泄,汇入木兰溪注入东海。根据含水层岩性特征、埋藏条件和分布规律。境内地下水划分松散岩类孔隙水、残积土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3个类型。
  (一)松散岩孔隙水
  广泛分布全区,面积47.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78.7%。该含水岩组包括第四系不同时代的冲洪积,海陆交互堆积和海积等多种成因的堆积物。山前冲洪积层颗粒粗,上部砂粘土层薄。地下水埋藏在下部砂砾卵石层中,为孔隙潜水。平原为细颗粒的海相和海陆交互相堆积物,多为孔隙承压水,并有双层和多层结构。地下水主要赋存在砂砾卵石、含泥质中砂、中细砂和粉细砂层的孔隙中。含水层埋深0.3~11.32米,厚度0.7~3.75米,水位埋深一般在1.08~1.98米,单井涌水量5.9~28.3米3/日,动态变化相对稳定,变幅1~2米。大部分为微咸水—咸水,热异常区并含有较浓的硫磺气味。水质类型为C1-Na型水。
  (二)残积土孔隙水
  分布在涵江东北部,面积12.8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1.3%。由于区内构造活动频繁,促使岩石破碎,易于风化(厚度5~22.80米),给地下水的赋存与补给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风化残积层分布在海拔高程5~20米的地段,直接暴露地表,且受大气降水的淋滤冲刷,小河流的不断切割侵蚀,地形呈波状起伏。岩性为砂质粘土、粘质砂土,结构密实,孔隙小。原岩结构已遭破坏,长石已高岭土化,除石英颗粒可鉴别外,其它矿物难以辨认。该水厚度较大,渗透性差。大气降水大部分直接流失,渗入地下极为有限,仅含有微量孔隙水。水量极贫乏,单井出水量小于10米3/日,动态变化较大,变幅>2米。有的到冬季甚至干枯,只能用于居民点季节性饮用水源。水质较好,矿化度小于1克/升。
  (三)基岩裂隙水
  1.风化基岩裂隙水
  风化基岩带风化淋滤作用较砂质粘土带差,原岩结合被破坏,仍可见到长石风化残存的晶形和石英碎块。风化裂隙较为发育,构成裂隙网络。含有孔隙裂隙水,为主要含水段,多数民井、泉点的地下水均来自此层。上部被红土带覆盖,补给源受限制,水量贫乏。含水层厚度2.5~12.40米,个别达40.00米。水位埋深1~5.87米,单井(泉)水水量10~100米3/日。动态变化较小,变幅1~3米,可作为居民及工矿企事业单位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较好,矿化度小于1克/升,在平原区下伏的裂隙水出现矿化度大于1克/升的微咸—咸水。
  2.基岩裂隙水
  第四系下伏基岩裂隙热水埋藏于二长花岗岩构造裂隙之中,含水段厚度5~25.67米。多为自流,水头高度0.57~1.54米,自流量6.9~336.5米3/日,自流水温36~52℃,单井出水量一般在200~700米3/日。局部构造复合单井出水量高达1308米3/日(可能最大降深涌水量达2000米3/日以上),孔口水温44~56℃,水质类型为C1-Na.Ca型水,矿化度在20~23克/升。红土台地下伏花岗类基岩裂隙水质一般为淡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根据兴南纺织有限公司钻(K10)孔资料,单井最大可能降深涌水量达400米3/日,是该地段厂矿企事业单位的生活供水层。
  二、地热温泉
  境内地热属隐伏性地热田,上部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地下热水主要赋存于下伏燕山早期侵入的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构造裂隙中,具有基岩裂隙水特征。涵江地热田分布范围,北起安仁,南至洋尾,西自周墩,东到保尾,南北长约3.5公里,东西宽近1.5公里。其异常反映面积随深度增加而扩大,地热田等温线形状呈北西向展布,形成南北两个热异常中心。其空间分布明显受构造控制,即受到新华夏系两条北东向断裂和两条北西向张扭性断裂的联系控制,地下热水赋存在燕山早期侵入的花岗岩构造裂隙中。热水来源于地层深部,沿两组断裂构造复合处上升,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而北西向的张扭性裂构造破碎带又为地下热水的赋存、运移提供良好空间,地下热水流向与北西向断裂带走向基本一致。地热中心区,水温高,水量丰富,孔底水温50~62℃,水头高度1~2米,单孔自流量大者可达200米3/日,单井涌水量>1000米3/日。以中心为核心向四周延伸,水温和水量逐渐地减少,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了明显的分带。中间带(中心外围150米范围内),呈长环状展布,孔底水温48~54℃,孔口水温42~48℃,水量中等,单井涌水量100~1000米3/日。边缘带(中间带外围350米范围内),孔底水温38~45℃,孔口水温32~40℃,水量贫乏,单井涌水量小于100米3/日。地热增温梯度中心上部8~12℃/100米,边缘地带为5.6~6.5℃/100米。地热田的水质均为咸水,矿化度一般22.73~23.76克/升,居全省咸水温泉的首位,具有良好的医疗作用。地下热水开采资源为8375米3/日。
  第五章 土壤植物动物
  第一节 土壤
  涵江地形为平原和低丘台地,由于成土条件不同和人类活动影响,形成多种土壤类型。主要有2个土类,共分5个亚类,8个土属,12个土种。
  一、赤红壤亚类
  赤红壤分布于境内低丘台地,是在南亚热带季雨林生物气候条件下,进行较为强烈的脱硅富铝化过程,发育形成具有赤红色氧化铁铝淀积层的地带性土壤,现大多经人为旱耕熟化而形成旱作土壤。
  (一)赤土土属
  此土属分布在卓坡、苍林、黄霞等村的丘陵坡地上,由赤红壤旱耕熟化而形成的旱作土壤,其土层深厚,土质较粘重,耕作层浅薄,呈灰黄色或黄灰色,重壤质地,碎块状结构。底土层为砖红色,中壤,块状结构,结持较紧实。生产上存在粘、旱、瘦和酸等障碍因素。
  (二)赤砂土土属
  此土属分布在塘头、望江、高林和塘北等4片的低丘坡地上。起源于地带性赤红壤,成土母质为花岗岩风化物,剖面沙化明显,土质较轻。耕作层呈灰色或灰黄色,砂土质地,疏散无结构,性松脆,酸性。心土层呈褐灰或暗灰色,砂土质地,板结块状,紧实。生产上存在砂、旱和瘦等障碍因素,属中、低产旱地。
  二、渗育水稻土亚类
  起源于赤土壤,经水耕熟化而成。分布于低丘缓坡梯田和坑田,分黄泥田和黄泥砂田2个土属。
  (一)黄泥田土属
  此土属按其耕作熟化程度分为乌黄泥田、灰黄泥田和黄泥田3个土种。
  乌黄泥田分布在涵东村的低丘缓坡梯田,排灌方便,水耕历史悠久,是黄泥田土属中熟化度最高的土壤类型。耕作层较厚,呈暗灰色,重壤质地,具有多量桔红色锈斑纹,土壤肥力高,高产稳产。
  灰黄泥田分布在望江、高林、塘头片等地的低丘缓坡梯田,水耕历史较长,熟化度中等。肥力较黄泥田高,耕作层厚度12~15厘米,呈灰色、黄灰色。中壤质地,小块状结构,心土层呈灰黄色。中—重壤质地,块状结构,具有黄色胶膜和黄褐色锈斑纹。生产上存在旱、瘦和酸等障碍因素。
  黄泥田分布在望江、高林、塘北片等地的缓坡梯田,熟化度较低。耕作层浅薄,呈黄色或灰黄色,质地较粘,有机质含量较低。生产上存在浅、瘦、旱和酸等障碍因素。
  (二)黄泥砂田土属
  此土属分布在码头、苍林、涵东、鲸山和铁灶等5个村的缓坡梯田,成土母质为花岗岩风化的残、坡积物。耕作层浅薄,呈黄色或灰黄色。轻壤质地,砂性明显,小块状结构,心土层呈灰黄色。轻壤质地,具有黄褐色斑纹,保水蓄肥能力较低。生产上存在砂、旱和漏等障碍因素。
  三、潴育水稻土亚类
  此亚类是涵江水分条件较好,土壤熟化程度较高,具有潴育层的水稻土。分布于塘北、三八、双安片等地靠近村庄周围,均为乌泥田土属。这个土属在区内仅有乌埭田土种。
  乌埭田的成土母质为海积物或冲海积物,水耕历史悠久,集约经营,土壤脱盐彻底,熟化度高,剖面发育较好,耕作层较厚,呈暗灰色,重壤质地,铁、锰淋溶沉淀明显,具有多量桔红色锈斑纹,肥力高,有机质含量一般大于3%,为高产稳产田。
  四、潜育水稻土亚类
  这个亚类是境内地下水位较高,而在长期渍水情况下发育形成的水稻土,主要是烂泥田土属。分布在黄霞、沁东、洞庭等村的丘垅坑田洼地,成土母质为赤红壤坡积物。由于长期渍水,耕作层糜烂无结构,烂泥厚度达18~20厘米,呈青灰色。水分多,土温低,有机质分解慢,速效养分少,呈酸性反应。具有冷、渍、烂和酸等不良特性,为低产田。
  五、盐渍水稻土亚类
  这个亚类由滨海盐土经洗盐种植水稻熟化发育形成,主要分布于哆头、望江、双安、三八和塘北等5片的滨海平原地带,成土母质为海积物或冲海积物,根据其脱盐与熟化程度不同,分为埭田、盐斑田2个土属。
  (一)埭田土属
  境内根据熟化程度不同,有灰埭田、埭田2个土种。
  灰埭田多分布在村庄周围,耕作条件较好,熟化程度高。剖面分化明显,耕作层较厚,呈暗灰色或黑灰色。质地一般粘而不重,多为中—重壤,心土层出现黄褐色锈斑纹,肥力较高,土体基本脱盐,含盐量一般小于0.1%,但久旱还会出现返盐现象。
  埭田分布在盐斑田内沿一带,由盐斑田逐渐脱盐熟化而成,垦殖年代较久。耕作层呈暗灰或灰色,重壤—轻粘质地。表土层基本脱盐,土体含盐量在0.1~0.2%,底土层及地下水还含有盐分,旱季常有返盐现象。生产上存在粘、渍障碍因素。
  (二)盐斑田土属
  根据脱盐程度可分为咸田、盐斑田2个土种。
  咸田分布在三江口和滨海前沿地带,垦殖年代短,熟化度低。剖面分化不明显,脱盐较差,土体含盐量较高,在0.4%~0.5%。耕作层厚度约12厘米,呈灰色,质地粘重,地下水位较高。生产上存在盐、粘和渍障碍因素,为低产田。
  盐斑田是咸田进一步脱盐发育而成,仍然经常出现盐斑。分布在咸田内侧位置,垦殖年代较咸田长。耕作层厚度10~15厘米,呈灰色,质地粘重,土体含盐量在0.2~0.4%,遇旱易返盐,地表常有盐斑出现。生产上存在盐、粘和渍等障碍因素。
  第二节 植物动物
  一、植物
  涵江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季雨林,由于长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原生植被破坏殆尽,民国以后自然植被基本上为人工植被所取代。常见植物种类,除稻、薯、麦、豆、菜、油、蔗、麻等农作物外,还有:榕树、桑树、无花果、木麻黄、垂柳、柳树、龙眼、荔枝、枇杷、桃、橄榄、芒果、香蕉、余甘、月季、玫瑰、南天竹、合欢、相思树、南洋楹、羊蹄甲、黄花槐、皂荚、凤凰木、樟树、白玉兰、含笑、银桦、一品红、乌桕、黄槿、扶桑、芙蓉、木槿、柠檬桉、大叶桉、山茶、柑桔、佛手、柿树、葡萄、杨梅、番石榴、桂花、女贞、华南小蜡、兰花楹、米兰、泡桐、黄花夹竹桃、红花夹竹桃、假槟榔、鱼尾葵、蒲葵、秋茄树、苏铁、南洋杉、罗汉松、马尾松、黑松、柏木、圆柏、侧柏、毛竹、绿竹、麻竹和各类花卉及各种野草等。
  二、动物
  涵江常见的动物,主要有人工养殖的畜、禽、蜂和水生动物。
  哺乳类有鼠和蝙蝠等。
  鸟类有喜鹊、麻雀、乌鸦、八哥、猫头鹰、白鹭、鹧鸪、杜鹃、雁、燕子、黄莺、画眉、鸬鹚、鹌鹑、鸽和田鸡等。
  两栖类有青蛙、蟾蜍、水鸡等。
  爬行类有蛇、龟、鳌(甲鱼)、壁虎和蜥蜴等。
  昆虫类有蜜蜂、蜻蜓、蝴蝶、蝉、蟋蟀、蟑螂、蚂蚁、白蚂蚁、苍蝇、蚊子、跳蚤、臭虫、金龟子、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蚜虫、粘虫、小象鼻虫、地老虎、菜青虫、小菜蛾、蝼蛄、荔枝椿象、爻纹细蛾、拟木蠢蛾、天牛、吹绵蚧壳虫、木毒蛾、黄毛虫和蜘蛛等。
  鱼类有带鱼、黄鱼、马鲛鱼、石斑鱼、鲷鱼、鳀鳁鱼、比目鱼、丁香鱼、鲚鱼、鲬鱼、三角鱼、鲳鱼、鳗鱼、乌贼、章鱼、弹涂鱼、鲻鱼、鲈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泥鳅、胡子鲶、黄鳝和罗非鱼等。
  甲壳类有对虾、九节虾、白丁虾、黄虾、青虾、毛虾、虾蛄、锯缘青蟹(蟳)、石蟳、梭子蟹和中华绒螯蟹等。
  贝类有缢蛏、牡蛎、泥蚶、花蛤、泥螺、花螺、光织纹螺(麦螺)、棒锥螺(塔螺)、油螺、乌蚬、田螺、河蚌和河蚬等。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暴雨
  暴雨是境内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暴雨最早出现在1月份,最迟在11月份,绝大部分在3~10月之间,5~6月暴雨日占全年暴雨日的29~41%,7~9月占38~58%。6月出现暴雨高峰,日数达1~1.6天。境内以50~99.9毫米/日的暴雨居多,约占暴雨日数的77~86%,100毫米/日以上的大暴雨约占暴雨日数的10~20%。平均暴雨总强度在74~90毫米/日,暴雨持续日数,以1天的为最多,约占暴雨总次数的79%以上。持续2天的,占11~21%。持续3天的出现较少。全年平均暴雨日约5天之间。
  第二节 干旱
  境内干旱有春旱、夏旱和秋冬旱3种。春旱发生在2~4月之间,夏旱发生在6~9月之间,秋冬旱则居多在10月至第二年2月间出现。秋冬连旱比较多,更长的干旱则不多见。自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有气象灾害记载起,有关旱灾大事记占一半左右。其中旱灾最大的当推清乾隆五年(1740年),“八月二十四日雨止至次年四月初八日微雨又止,连续旱灾,谷价昂贵,斗米二百余钱,民间买水每担十四钱。”
  第三节 台风
  涵江属深受台风影响的地区之一,台风一般出现在5~11月之间,其中尤以七、八、九3个月为最,占年总数的75%左右,常称台风季。根据气象资料,境内受台风影响平均每年有3.7次,其中最多的年份达9次,最小的年份仅1次。“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八月,台风拔木,坏民舍廨宇千八百区。”明弘治六年(1493年),海风大作,大雨不止,泛滥成灾,平原可驶海船,庄稼损失惨重。
  第四节地震
  涵江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其中破坏性较大和影响较广的要算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夜(1604年12月29日),“兴化府地大震,自南而北,树木皆摇有声,栖鸦皆惊飞,城崩数处,城中大厦几倾,乡间屋倾无数,有伤人者。洋尾厝地、下柯地、港利田地皆裂,中出黑沙作硫磺臭,池水亦因地裂而涸。故老谓地震以来未有如此之甚者也。初十日夜,地又震,俗传连震十数夜。”民国26年5月2日(1937年6月28日),兴化湾发生4.75级地震。涵江破旧房屋有倒塌数者,屋瓦掉落,药瓶翻,人惊慌跑出屋外。哆前旧房屋倒塌数间,屋瓦少量掉落。此后,涵江周围小震比较频繁。1992年2月18日,南日岛海外发生5.2级地震。1994年9月16日14时20分,台湾海峡发生7.3级强烈地震,境内均强烈有感。
  第五节 寒害
  寒害,是影响涵江以水稻生产为主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在春寒、五月寒和秋寒3种寒害天气中,以秋寒危害最大。
  一、春寒
  一般出现在3月上旬至4月上旬。这时常有较强冷空气入侵,即造成低温阴雨天气。每年3月1日至4月10日期间,境内日平均气温≤12℃,常有连续3天或3天以上的春寒。
  二、五月寒
  一般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此时正值梅雨季节,不仅降水量多,雨日也多,并常有大雨或暴雨出现。每年5月21日至6月10日期间,遇到冷空气侵袭,即出现五月寒,日平均气温≤20℃,且连续3天或3天以上。
  三、秋寒
  每年9~10月间,受北方较强冷空气南下影响,境内往往出现秋寒,连续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20℃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