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国时期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涵江區志》 图书
唯一号: 13062002023000108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国时期区划
分类号: D035.1
页数: 5
页码: 46-5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民国时期莆田县涵江境内的行政区划变迁。在民国2年,涵江境内隶属于第二区,区公所驻地灌顶坡。随着时代的变迁,国民党政府实行了保甲制度,废除了乡镇建制,改设为联保。莆田县被划分为多个区和联保,涵江境内也隶属于不同的联保。最终,民国29年废除了联保,恢复了乡镇建制,涵江境内也包括了不同的乡镇和保。
关键词: 涵江区 地理位置 行政区划

内容

民国2年(1913年),莆田县划分为10区,区设区公所,为莆田县政府的派出机构。
  江境内隶属第二区。第二区公所驻地灌顶坡,直至撤销区一级建制。
  民国18年,莆田县划分为8区,下辖主乡和附乡。100户至300户的乡(镇)称主乡;不及百户的称附乡,即过去的村、铺、社、街。第二区下辖59个主乡,181个附乡。管辖的范围:除现在的涵江区外,还包括莆田县江口、梧塘两镇和萩芦、西天尾两镇的大部分。59个主乡是:涵东镇、涵西镇、孝义乡、青年乡、仓前乡、霞徐乡、延宁乡、港头乡、集奎乡、镇前乡、陈桥乡、新浦乡、锦江镇、孝义乡、吴墩乡、西楼乡、铁灶乡、后郭乡、鲸山乡、岩■乡、西林乡、哆头乡、郊上乡、石庭乡、松坂乡、卓坡乡、黄巷乡、码头乡、梧塘镇、梧梓乡、九峰乡、冲沁乡、后坊乡、邦尾乡、塘头乡、东亭乡、东坡乡、兴安乡、长福乡、显应乡、澄龙乡、吴江乡、七步乡、七埭里乡、漏头乡、山后乡、灵慈乡、林美乡、观后乡、官庄乡、沁后乡、渭庄乡、崇圣乡、楼山乡、青港乡、霞坂乡、东源乡、洪里乡、南坛乡。
  民国23年,国民党政府实行保甲制度,以原来的附乡为基础设保,每保为10甲,每甲为10户。区以下废乡镇建制,改设联保。莆田县划分为90个联保,960多个保。莆田县各区的区划不变,区公所改称区署。
  民国28年,莆田县由8区减为6区,裁第三区并入第二区。第二区署管辖范围,划出待贤地方,并入黄石地方,下辖19个联保,254个保。19个联保是:涵东镇、涵西镇、集镇乡、显埭乡、三江乡、码巷乡、漏头乡、梧塘镇、沁后乡、松坂乡、囊山乡、邦后乡、石东乡、霞源乡、黄石镇、东花乡、东邹乡、惠山乡、沙郑乡。涵江境内有7个联保:涵东镇、涵西镇、集镇乡、显埭乡、三江乡、码巷乡、囊山乡。
  民国29年,废联保,恢复乡镇建制。莆田县划分为49个乡镇,540个保。第二区管辖范围不变,下辖13个乡镇,151个保。13个乡镇是:涵江镇、江口镇、黄石镇、松梧乡、集码乡、漏头乡、三鲸乡、囊山乡、沁后乡、石邦乡、霞源乡、双东乡、沙惠乡。涵江境内包括涵江镇、集码乡、三鲸乡和漏显乡、囊山乡的部分保。

知识出处

涵江區志

《涵江區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力求追溯到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底,但附录和照片部分延伸到1995年底。由地图、照片、概述、大事记、专业分卷、人物卷和附录等组成,共36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涵江区
相关地名